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部落

於 2020年3月17日 (二) 20:45 由 爱与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部落是一種社群,由兩個或以上的氏族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還有中間環節胞族。大體來說,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占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語言以及價值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首領統一領導。

目錄

文化

文化人類學理論中的社會組織類型。由有共同血統的氏族組成。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類型來說,文化進化論者都把部落看成是已發展到有等級的社會階段,最終成為原始國家(primitive state)。部落的統一併不表現為領土完整而是基於擴大的親族關係。現代許多人類學者都用種族集團這個術語代替部落,種族集團通常指有共同的祖先、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統以及居住在同一個區域內的居民集團[1]

由於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於是產生了新的氏族。幾個新老氏族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稱與領土,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宗教與祭祀儀式。部落內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領稱為酋長,由各氏族推選產生,公共事務由各氏族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討論決定。

發展

部落(tribe)民族共同體發展中的一種歷史類型。由同一血緣的兩個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組成。形成於原始社會晚期(即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較明確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信仰和習俗,有以氏族酋長和軍事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部分部落還設最高首領。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對處於母系制階段的印第安人部落形態作有詳細記述。古希臘荷馬時代[2],部落已建立在父系制基礎之上,有作為常設權力機關的議事會和掌握軍事指揮、祭祀、審判等權的軍事首長(巴賽勒斯)。古羅馬王政時代,每一部落須由十個庫里亞(胞族)構成,並設元老院、 人民大會、 和勒克斯 (王)。進入原始公社後期,因各種戰爭的日益頻繁,最終導致了血緣聯繫逐漸被地域聯繫所取代,出現了由若干部落的解體並結合而成的部落聯盟,成為原始公社瓦解的開始和新的民族共同體部族或民族出現的前提。

近代用法

在近代的用法之中,很多時「部落」皆指有以下特質的團體:

必有共同流通的語言及共有之文化和歷史的團體。

因其生產能力於現代的角度視為相對低下,幾可謂之「未開發的社會」。

由於部落以親族關係構成體系。故此,於社會發展階段中部落是被視為初階的、原始的。

雖說部落已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體來管治,但中央權力還是欠奉的。

此外,在現代漢語中,對非洲、西亞及其他地區以單一民族為主體的較大的群體,如果這些民族群體的生產能能力仍處於極不發達的狀態,也稱為「部落」。

傳統意義上的部落受地域的影響很大。但現代隨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人們因為某個主題、興趣、項目等通過互聯網平台溝通和寫作,在現在的一般意義上也可以理解成「部落」。

視頻

部落 相關視頻

非洲原始部落展現異域風情
揭秘中國史上最後一個穴居部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