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秦德公
谥号 德公
时代 春秋
国家 秦国
身份 秦国君主
出生日期 前710年
逝世日期 前676年
在位年代 前678年—前676年
秦宪公
鲁姬子
子女 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
太子 秦宣公
都城 雍城
居所 大郑宫
墓葬

目录

秦德公

秦德公 (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同年,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公元前676年,初次设立伏祭,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长子秦宣公继位。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 (秦国国都)|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1]

前677年,秦德公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2]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同年,两国国君前来朝见。[3]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长子秦宣公继位。[4][5]

设立伏日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 ,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6][7]。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我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

当然,既然入伏,总得想想避暑热的办法。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

同年,秦德公去世,终年三十四岁。秦德公共有三子,都相继成为国君,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

为政举措

秦人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今陕西境内的眉县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结果是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直至饮马黄河。秦国迁都以后,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这一年,秦国开始确定有三伏的节气,用在城门杀狗的方法来祛除热毒邪气。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秦国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芮伯就是秦宪公时让秦国碰钉子的芮国的国君,可能已是芮伯万的子孙。芮国是姬姓国,始封君是周宣王的著名卿士姬良夫,因封于芮而以芮良夫著称。梁国位于今天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龙亭两镇地域内,和芮国毗邻,也是嬴姓诸侯国,据说始封君是秦仲的小儿子康,和秦国有血缘关系。关于梁国始封君的这个说法值得探讨,秦仲长子其(就是秦庄公)不过就是西垂大夫,还不是诸侯,秦仲的小儿子为什么反而会被封为伯爵成为诸侯呢?比较合理一些的解释应该是梁国国君是秦嬴之族,但未必真的是秦仲的儿子,其始封可能与秦襄公建立秦国的时间相差不远。

史籍记载

视频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秦德公

参考资料

  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
  2. 《帝王世纪·秦》:德公元年,初居雍。
  3. 《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
  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德公享国二年。居雍大郑宫。生宣公、成公、缪公。葬阳。
  5. 《史记·卷五·秦本纪》:长子宣公立。
  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7.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德公既立…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
  8. 秦本纪,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