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
錢大昕(1728年-1804年),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江蘇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區)人,清代史學家,語言學家。
大清廣東學政
| ||
籍貫 | 江蘇省嘉定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晚號潛研老人 | |
出生 | 雍正六年(1728年) 江蘇省嘉定縣 | |
逝世 | 嘉慶九年(1804年) 江蘇省嘉定縣 | |
出身 | ||
| ||
著作 | ||
|
目錄
生平
幼時為神童,[1]周歲能認字,三歲誦匾聯,五歲受經書,十歲學八股文。十五歲應童子試,為內閣學士劉藻所賞識,謂「吾視學一載,所得惟王生鳴盛、錢生大昕兩人耳」。王艮齋閱其課義,詫為「此天下才也」。早年以詩賦聞名江南,獻賦獲賜舉人,又精通經學、史學、天文、歷算、音韻、訓詁、金石,「不專治一經而無經不通,不專攻一藝而無藝不精。」[2]錢氏於《元史》用功極深,在百卷《二十二史考異》中,《元史考異》獨占十五卷。乾隆十九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升侍講學士,三十四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十二子書。升少詹事,不久提督廣東學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喪去職,服闋後又遇母喪,以病不再復出。好讀書,亦善治學,未嘗一日廢書。[3]曾在鐘山、婁東、紫陽等各書院講學多年,桃李滿天下,「門下士積二千餘人,其為台閣、侍從、發名成業者,不可勝計。」嘉慶九年(1804年)卒。[4]
學術
錢大昕對於音韻學和訓詁學很有創見。首先注意到了古聲母的研究,證明了古代沒有輕唇音和舌上音(捲舌塞音)的分別。錢大昕考證,上古無輕唇音(唇齒音),「無」發成「模」,又轉為「毛」。「毛」的古音為「謀」,所以模能轉為毛。錢大昕撰《廿二史考異》一百卷,以顧炎武之歷史考據方法,拾遺規過,最享時譽。曹聚仁說:「錢大昕推許戴東原『實事求是,不主一家』,儼然是科學家的頭腦了。假如他們研究的對像是自然科學的話,他們便是達爾文、法布耳那樣的科學家了。」他還稱讚說:「這(考據學)便是牛頓、達爾文的治學態度。」[5]錢大昕也寫過(奕喻)這樣的文章,他在下棋時,領悟了一些道理:「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
錢大昕輕視西方數學,江永因學習西方數學,錢大昕卻譏其「為西人所用」[6]。錢大昕說《詩經》已有反切,並且駁斥反切受佛經的影響,「豈古聖賢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於是知六經之道,大小悉備,後人詹詹之智,早不出聖賢範圍之外也」[7]。錢大昕面對西學所採取的態度是:「西士之術固有勝於中法者,習其術可也,習其術而為所愚弄不可也。」
評價
- 戴震說:「當代學者,吾以曉徵(即錢大昕)為第二人」,「蓋東原毅在以第一人自居。然東原之學,以肄經為宗,不讀漢以後書。若先生(錢大昕)學究天人,博綜群籍。自開國以來,蔚然一代儒宗也。以漢儒擬之,在高密(鄭康成)之下,即賈逵、服虔,亦瞠乎後矣」[8]
- 近代史學家陳寅恪獨服錢大昕,稱之為「清代史家第一人」。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依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所謂「唐制服色不視職事官,而視階官之品」,考證當時「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白居易,雖名義上為「從五品下」,然卻是「將仕郎守江州司馬」;據此,陳寅恪得出以下結論:「樂天此時止為州佐,固唯應依將仕郎之階品着青衫也。」。
音韻學
在錢之前,研究古音眾多,但都衹注重古韻,真正注意到古紐問題者當推錢氏。關於古紐,錢氏提出四個要點:
主要著作:
參考文獻
- ↑ 錢氏有《初春懷鄉雜詠》詩云:「人日元宵興不孤,小時了了記歡娛。燒燈巧解藏頭謎,對局偷拈謁選圖。」
- ↑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三。
- ↑ 《嚴久能娛親雅言序》云:「今海內文人學士,窮年累月,肆力於鉛槧,孰不欲托以不朽?而每若有不敢必者,予謂可以兩言決之,曰:『多讀書而已矣,善讀書而已矣。』胸無萬卷書,臆決唱聲,自誇心得,縱其筆鋒,亦足取快一時。而溝澮之盈,涸可立待。小夫驚而舌撟,識者笑且齒冷,此固難以入作者之林矣。」
- ↑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錢大昕,字曉徵,嘉定人。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大考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贊善。累充山東鄉試、湖南鄉試正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大考一等三名,擢翰林院侍講學士。三十二年,乞假歸。三十四年,補原官。入直上書房,遷詹事府少詹事,充河南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四十年,丁父艱,服闋,又丁母艱,病不復出。嘉慶九年,卒,年七十七。
- ↑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 ↑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十三,《與戴東原書》
- ↑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十五,《答問十二》。
- ↑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三。
- ↑ 《勵耘書屋問學記》,三聯書店,1982,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