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清三元宫贝壳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清三元宫贝壳庙
图片来自xuite

三清三元宫贝壳庙,是位于台湾彰化县福兴乡福南村的三清庙,以大量贝壳装饰。

历史

建庙者黄奇春出身于贫农,国校读一年就辍学,12岁起作人家的长工,16岁至铁工场当学徒,学得制菜刀的技能,退伍后创业失败,遂至台北卖菜。1970年代,他在福兴乡福南村秀厝公墓附近买地作热带鱼养殖池。当时许多友人都劝诫他这块地风水不好,但黄奇春依然与妻子黄李笑在此开垦。后来,他也于鹿港镇开了一家水族馆。

黄奇春说常搬来后常梦见一些灵异现象,有天梦见来到某仙境,一位持杖老者告诉说来此开垦,要留风水安置住在这里的好兄弟,于是发愿将盖鱼塭所剩的60多坪地立基盖庙。他常梦见一座全是贝壳和类似地瓜的一种石头盖的庙,认为是三清所托。于是,他收集了唐冠螺钟螺锥螺蝾螺宝螺玉螺凤凰螺海兔螺法螺等贝壳,又从恒春镇四沟里买许多沙积石来建庙。其施作是先用铁丝固定珊瑚贝壳,然后再慢慢灌水泥,待固定后,才将铁丝拆除,继续叠上另一层。除了梁柱、屋顶及墙壁雇工兴建外,其馀墙壁及围墙以及庙外祀奉副神的小庙,都是他石亲自动手铺面。不论是八卦门、八卦窗、小桥栏杆、回廊墙面,都镶满贝壳。

附近的秀厝、福南村民看著黄奇春盖他的“梦中庙”,起初觉得不可思议,看久了也就习惯。村民们唤黄奇春作“怪春”,多人称他的庙为“贝壳庙”。对此,妻子始终不以为然,后唠叨多了也就懒得劝告。

黄奇春儿子长大后也分担养殖工作,让父亲有空盖庙,庙遂逐渐完成。庙身呈现方形,屋顶有龙凤呈祥式的装饰,窗子是巨型八卦图。空间主要分大门至前殿、殿内、龙宫隧道、热带鱼养殖场及艺品区等部分。通往地下室的长廊两侧墙上,以贝壳拼成龙凤。因庙地为农地和养殖地,不符土地分区编定,故无法取得寺庙登记。

1996年,经21年建造的庙大致已完成,以1997年1月下旬为大致建造完成时间。在2001年报导时说此庙已是全省有名,许多游览车会载著游客到此一游。黄奇春总以庙地仅一甲左右,紧邻墓地,停车场和出入巷道狭小为憾,时常义务指挥大型游览车进出。建庙后,他仍未放弃其热带鱼养殖工作,因此在庙旁仍可看到他的鱼塭。为了展现贝壳创作艺术,庙内有各种贝壳创作鹿港天后宫的模型庙与麒麟等。庙内一个有2公尺高、3公尺长称为“千禧贝壳龙”的龙形装饰,为他庆祝千禧龙年而作。儿子黄栋辉则从日本、菲律宾进口高蛤扇贝、海树、礁岩等物,用类似剪黏方式,制作成小型饰物盒,在地下室贩售。

2005年《苹果日报》同时报导了三清三元宫、富福顶山寺这两座贝壳庙,而黄奇春依然在继续盖,被记者称赞其执著是观赏这座奇特庙宇外,更大的无形收获。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