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杨浦区天主教爱国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上海市杨浦区天主教爱国会建国前,中国天主教长期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控制。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和平之后堂西班牙籍神父李先治在该堂为日本侵华“阵亡将士”举行追悼弥撒。意籍鲍斯高会会士孔志贤在斯高工艺学校内,不准悬挂中国国旗,却挂上了绿、白、红三色意大利旗;他还利用美术、电影、戏剧渲染法西斯主义,在教堂内放映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的电影,炫耀日、德、意轴心国的威力,并胁迫学生制造炮弹和零件,为侵华日军提供军火。建国以后,传教士利用宗教,以“神权”制裁、胁迫教徒实行“三不”(不听政府法令,不看共产党的报刊,不参加公众集会),并在青年教徒中发展圣母军,煽动他们反对新中国。

但是,不少教徒经历解放前后的不同生活,突破教会禁令,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参加各项爱国活动。1951年9月,上海市抗美援朝天主教支会成立。杨浦、榆林两区的爱国天主教徒唐国治、朱引贞、沈美君、顾海英等迅即响应,成立区级抗美援朝天主教支会。他们团结广大教徒,支持抗美援朝运动,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维护祖国尊严,开展爱国爱教活动。1953年10月1日,爱国教徒沈美君、顾海英、陆国荣等与堂内教徒一起,冲破教会的阻力,在和平之后堂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1955年9月,鲍斯高堂的爱国教徒唐国治、朱引贞、沈曼琴、蒋松龄等与堂内教徒一起,深入揭发披着宗教外衣的传教士利用宗教,反对新中国,破坏自办教会的各种活动。在抗美援朝天主教支会的基础上,1958年,杨浦、榆林两区分别成立天主教爱国会。唐国治、朱引贞当选为区爱国会的正、副主任,沈美君、顾海英当选为榆林区爱国会的正、副主任。从此,天主教爱国会成为团结广大教徒的群众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国神长教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与国际天主教人士的友好往来,并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60年1月,两区合并,爱国会经过调整充实,产生了区第一届天主教爱国会,唐国治当选为主任,沈美君、龚恩源、朱引贞、顾海英、沈曼琴为副主任。后因东昌区撤销,浦东部分地域划入杨浦区后,又增补黄翔麒、沈峥嵘为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天主教爱国会被迫停止工作。1980年恢复活动,协助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成立傅家玫瑰堂、和平之后堂的复堂委员会,着手两堂的修建工作。爱国会还协助堂口神父恢复每年五月教徒到佘山朝圣的活动,组织教徒到市内外的天主堂参观学习,交流堂务工作经验。协助神父在傅家玫瑰堂试办暑期教理班和礼仪改革学习班,加强神修活动。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仅傅家玫瑰堂复堂以来,就接待了来自欧、亚、非、美、澳洲31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的教徒和友好人士151批、2988人。协助堂口抵制外来势力的渗透。鼓励教徒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有40余名教徒被评为市、区、基层的先进,100多户教徒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爱国会还关心教徒们的生活福利,增强教徒之间的友谊团结。为80岁以上的老年教徒开展祝寿活动,成立“光启医疗咨询服务社和平堂分社”,为教徒义务医疗咨询。

1986年12月,爱国会举行第二届代表会议,选出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委员会。傅民安当选为主任,沈美君、钱益昌、沈峥嵘、顾海英、黄洁珍、赵汝成、蒋松龄当选为副主任;并推选唐国治为荣誉主任,龚恩源、朱引贞、潘雪芳为荣誉副主任。1991年12月,举行爱国会第三届代表会议,选举陈忻德为主任,钱益昌、蒋松龄、黄洁珍、赵汝成、顾龙君、杨颐年、陆冬生、傅国斌为副主任,沈美君为顾问。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公教,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2]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中国政府网,2017-10-23
  2. 耶稣创立了罗马天主教会(圣而公教会),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