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核试验基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核试验基地,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马兰基地[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境内、罗布泊的西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直属单位,是综合性科研试验单位。

简介

1950年代,在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正式上马后,原子弹、导弹基地的建设问题也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指示:“关于导弹基地、原子弹试验基地选场问题交给陈锡联,他是炮兵司令,这几年跑的地方多。选好了交给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由他的工程兵负责建。安排部队的事情,荣臻同志多操心,最好是成建制拉过去,这样利于保密。”导弹基地建设主要由陈士榘负责,而前期原子弹试验场的选址工作主要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展。中央军委确定建设核武器试验场后,国防部组织了选场委员会,成员包括陈士榘、江文、唐凯、李兆邦、常勇、塞风,他们与阿·彼·安德列耶夫等4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选场方案。陈士榘同委员会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郭英会及4位苏联专家赴甘肃敦煌以西地区勘察原子弹试验场(也称原子弹靶场)。1958年下半年,他们先后勘察了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经数月勘察,根据苏联专家意见,将原子弹试验场定在甘肃敦煌以西地区,核爆心定在甘肃敦煌西北方向。这一选场方案获得了总参谋长黄克诚的正式批准。勘察大队(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673部队)由张志善任大队长,他与政委常勇、副大队长史国华在敦煌选定的地区开展了地质测绘、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

同时,1958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推荐,聂荣臻同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出任即将成立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并报中央军委批准,由张蕴钰负责敦煌原子弹试验场的建设。1958年10月2日,张蕴钰奉命抵达敦煌后,经调研认为敦煌不适合建原子弹试验场,应向西到新疆罗布泊地区建设。张蕴钰立即回北京,经陈赓向聂荣臻汇报。这时,苏联中型机械工业部部长斯拉夫斯基也来信表示,敦煌不适合建原子弹试验场,建议移至新疆罗布泊地区。

1958年12月24日,张蕴钰率勘察小分队自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向西赴罗布泊。12月28日,张蕴钰一行到达罗布泊西北100多公里处,打下第一根木桩,后来此处就是中国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心。1959年2月初,由陈士榘、万毅、张蕴钰联名向国防部提交了核武器试验场选场报告,建议试验场定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正式批准该报告,并于3月25日通知新疆军区,0673部队将进驻新疆执行特种工程任务,该部军事、行政、党政、后勤工作归新疆军区领导,有关情况须保密。

1958年、1959年,部队陆续进入核试验基地,1960年开始有军人家属进入基地。随着人口增加,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有学校医院、商店、礼堂等等设施。

核试验基地为中国大陆“两弹”的研制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1964年,中国大陆第一颗原子弹在距马兰300多公里的罗布泊成功爆炸。这里走出了8位“两弹”功勋院士、29位科技将军。197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

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春季,中国大陆当局宣布:中国已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今后将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同年10月16日,核试验基地在中国大陆首次核试验爆心竖起一块花岗岩纪念碑。1996年,中国大陆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此后,核试验基地主要开展科研工作,截至2016年已筹划建立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出现10位院士、4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20多名国家“863”“973”计划专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80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0多项。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该基地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 2016年,反映该基地奋斗历程的电视剧《马兰谣》[2]播出。

视频

中国核试验基地 相关视频

为啥中国核试验基地要建在罗布泊
陈士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