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劳动人民文化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图片来自北京旅游

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为西南侧太庙街门(该门现被一分为二,外部作为商店使用,不能进入),南门于民国时期作为公园时开辟,现为太庙主要游人入口。太庙四周有三重围墙。主要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三大殿及配殿,南端有琉璃砖门一座、大戟门一座并小戟门东西各一座,两门之间有七座石桥。两代为皇家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缮,历时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

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

太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则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以古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


建造历史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记载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跨河有7座单孔石桥。金水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它的南门称戟门,以门外原列戟120杆作为仪仗而得名。戟门的屋顶曲线平缓,出檐较多,与一般清代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戟门内在中轴线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后殿3座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一个3层的土字形汉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时行礼的地方,原为9间,后改为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宽广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15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面阔九间,是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

中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间,用以储存祭器。后殿供奉世代久远而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后殿之间有墙相融。在太庙总体设计中,以大面积林木包围主建筑群,并在较短的距离安排多重门、殿、桥、河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大殿体积巨大,坐于三层台基之上,庭院广阔,周围用廊庑环绕,以取得雄伟气氛。此外,大殿内檐彩绘以香黄色为底色,配简单的旋子图案,加强了建筑物的庄重严肃气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