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勞動人民文化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圖片來自北京旅遊

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東側。總面積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門為西南側太廟街門(該門現被一分為二,外部作為商店使用,不能進入),南門於民國時期作為公園時開闢,現為太廟主要遊人入口。太廟四周有三重圍牆。主要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三大殿及配殿,南端有琉璃磚門一座、大戟門一座並小戟門東西各一座,兩門之間有七座石橋。兩代為皇家祖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萬曆和清順治年間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繕,歷時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將三進大殿及配殿全部擴建。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

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則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太廟以古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


建造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着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 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制,位於宮門前左(東)側。 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跨河有7座單孔石橋。金水河北為太廟主體建築,有內圍牆環繞。它的南門稱戟門,以門外原列戟120杆作為儀仗而得名。戟門的屋頂曲線平緩,出檐較多,與一般清代建築相比,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戟門內在中軸線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後殿3座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一個3層的土字形漢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的地方,原為9間,後改為11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有月台和寬廣的庭院,東西兩側各建配殿15間,分別配饗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歷代帝後神位,面闊九間,是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

中殿東西兩側各建配殿五間,用以儲存祭器。後殿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後神位,面闊九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後殿之間有牆相融。在太廟總體設計中,以大面積林木包圍主建築群,並在較短的距離安排多重門、殿、橋、河來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肅穆、深邃的氣氛。大殿體積巨大,坐於三層台基之上,庭院廣闊,周圍用廊廡環繞,以取得雄偉氣氛。此外,大殿內檐彩繪以香黃色為底色,配簡單的旋子圖案,加強了建築物的莊重嚴肅氣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