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夕照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夕照寺
图片来自easyatm

夕照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13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历史

据说夕照寺的名字“夕照”取自燕京八景金台夕照。寺院创建时间不详。《北京文史资料》中《夕照寺今昔》一文记载,据该寺末任住持秀泉说,夕照寺原来是浙江省昌化县澄济寺下院,相传建于明朝初年。

1943年《外三区夕照寺僧人秀灵登记庙产的呈及社会局的批示》附的登记表记载,夕照寺当时的门牌号为“外三区广渠门内板厂一号”,“明万历年间私建,嘉庆三年重修”。

乾隆年间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八卷收有明朝于谦的题词,可证夕照寺在明朝初年即已存在。史料记载,明朝正统年间,于谦曾到该寺,应寺僧普朗的邀请,为普朗的师傅古拙俊禅师所作的《公中塔图并赞语》题词。

该手迹先后由安岐顾崧等人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文如下:

余以巡抚奉命还京。道过都城东南之夕照寺,有僧普朗者,出其师古拙俊禅师所遗公中塔图并赞语,和南请余题。余惟师之是作,盖易所谓立象尽意者也。图以立象,而意已寓于象之中;言以显意,而象不出于意之外。所谓贯通一理而包括三教,因境悟道而舍妄归真者也。非机锋峻拔、性智圆融而深造佛谛者,乌足以语此哉。普朗能宝而藏之,日夕观象以求其意,则于真如之境也何有。焚香赞叹之余,书此数语以遗之。 正议大夫资治尹兵部侍郎于谦书

《汪代门募金捡埋遗骸碑记》石碑发现于夕照寺街,拓片现存首都图书馆。碑文记载钱塘人士汪代门为了掩埋路边尸骨而募捐,落款为“乾隆二十四年,寂照寺住持成绍撰文并立碑于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赖惠敏等人写的《雍正皇帝与北京汉传佛寺》一文中提到雍正二年(1724年)下诏,令各地设普济堂、育婴堂,其中提到“北京育婴堂设于寂照寺(夕照寺)。” 关于夕照寺是否曾经叫寂照寺,目前尚无定论。

赵吉士《育婴堂碑记》记载:“夕照寺,顺治初已圮,仅存屋一楹,盖其来旧矣。”清朝雍正年间文觉禅师元信退居于夕照寺,把该寺的殿宇整修一新。清朝乾隆年间,夕照寺再度获得修缮。《乾隆京城全图》中标出了夕照寺。嘉庆三年蓄款重修。夕照寺大悲殿壁画有名,又有雅致的园林,所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

道光年间,夕照寺为水陆道场,寺僧每逢做道场时都在寺外持铙而舞。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记载:“是日在山门演飞铙经,妙音法曲,恍若步虚。就事僧均披织龙袈裟,持铙者飞舞盘旋,能传师教,尚不至作广陵散。”《鸿雪因缘图记》也收有一幅“夕照飞铙”图。飞铙,又称飞钹。据说十八罗汉中有一位“飞钹罗汉”,又称“飞钹尊者”,可使铜钹在手中飞来飞去。据说“飞钹罗汉”手里的铜钹又叫日月钹,掷高可拨云见日,为超度死者的仪式。夕照寺僧人杲堂善长飞铙,杲堂先将一只铙高抛,落下时用另一只铙接住,落下的铙立在手中的铙上飞速旋转。该绝活传自法藏寺飞钵禅师道孚。

夕照寺是智化寺京音乐流布的寺庙之一。大约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京音乐外传到天仙庵,后来分别传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庵、夕照寺、关帝庙、火神庙等十多座寺院。[1]京音乐流布的北京寺庙主要有:

京音乐流布的北京寺庙


《冒鹤亭先生年谱》记载,1911年4月13日,冒鹤亭邀请朋友在夕照寺雅集,纪念其先祖冒辟疆诞辰三百周年,来的人不少是社会名流,大家吟诗作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夕照寺内曾建慈济学校,后来学校迁往拈花寺。1950年代初,夕照寺后园改建成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寺前兴建下水道时将该寺的影壁拆除。1954年,夕照寺接受小修葺。1956年,北京地毯厂迁入夕照寺内,占用东西配殿作为厂房。1957年,该寺住持秀泉从夕照寺调往南城区工作,此后该寺无人管理。1965年,夕照寺被北京拉锁厂占用。因为扩建厂房而占用三重大殿,壁画《古松图》被北京文物工作队揭取保管(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壁书《高松赋》被拆毁。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大多不知去向,寺后的“普同”砖塔被拆除。1984年,夕照寺被定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夕照寺修复完工,仅恢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及东西配殿。修复后,夕照寺成为金台夕照会馆的一部分,会馆门牌号为夕照寺中街15号。

夕照寺的东、西、北三面均为金台夕照会馆的楼房。夕照寺被金台夕照会馆辟为“金台书院”(采用附近的金台书院的名字),作为举办国学讲座、展览、学术活动等的场所,在夕照寺各殿内分别设有鸡血石博物馆、夕照茶苑、国琴馆。

2014年6月1日,北京金台夕照会馆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金台夕照酒店有限公司。金台夕照酒店的英文名为Xizhao Temple Hotel。

夕照寺也是周边地区的地名。夕照寺中街、夕照寺街、夕照寺西里、夕照寺东里均因夕照寺而得名。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智化寺京音乐乐谱像天书,新浪,2006-01-13.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0). 
  2.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