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寇谦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道教}}
 
{{道教}}
  
'''寇谦之'''({{bd|365年||448年|catIdx=K}},字'''辅真'''),[[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家族因避难迁居[[冯翊郡]][[万年县 (汉朝)|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
'''寇谦之'''({{bd|365年||448年|catIdx=K}},字'''辅真'''),[[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 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后从成公兴修道于嵩山。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传授《录图真经》,“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始光元年(424年),献道于太武帝,倡导道教改革,制订乐章,诵戒新法,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鼎力支持,亲赴道场受箓,修建新天师道场。
 +
家族因避难迁居[[冯翊郡]][[万年县 (汉朝)|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 [1]  ,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2]  ,南雍州刺史寇赞之弟。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 [1]  ,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2]  ,南雍州刺史寇赞之弟。
  
祖籍上谷昌平,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后从成公兴修道于嵩山。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传授《录图真经》,“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始光元年(424年),献道于太武帝,倡导道教改革,制订乐章,诵戒新法,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鼎力支持,亲赴道场受箓,修建新天师道场。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岁。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岁。

於 2019年2月19日 (二) 21:16 的修訂


道教
入門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後從成公興修道於嵩山。自稱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又稱老子玄孫李普文下降傳授《錄圖真經》,「去除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始光元年(424年),獻道於太武帝,倡導道教改革,制訂樂章,誦戒新法,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鼎力支持,親赴道場受籙,修建新天師道場。 家族因避難遷居馮翊郡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寇謙之(365-448),名謙,字輔真 [1] ,馮翊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與領袖,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2] ,南雍州刺史寇贊之弟。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歲。

人物生平 =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後來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此後,寇謙之下山並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由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徵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後在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後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