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彩虹巴士总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彩虹巴士总站
图片来自flickr

彩虹巴士总站(英文:Choi Hung Bus Terminus)位于香港黄大仙区彩虹道太子道东交界,观塘绕道近彩虹出口之下。

总站路线资料

九龙巴士14D线

油塘 ↔ 彩虹 蓝田(广田邨) → 彩虹(特别班次) 2011年8月25日投入服务,主要疏导小巴60线于早上繁忙时间的乘客,只在早上学校上课日繁忙时间行驶。途经蓝田启田邨、秀茂坪、四顺、清水湾道、彩云邨、坪石、彩虹邨等地方。

九龙巴士26M线

彩虹 ↺ 观塘 1983年1月7日投入服务,以循环线形式运作,来往彩虹邨和观塘,每天清晨至午夜为往返牛池湾、四顺和观塘的乘客,提供港铁接驳服务。

九龙巴士91线(特别班次)

彩虹 → 清水湾 每天晨早服务

九龙巴士203E线

彩虹 ↔ 九龙站 1986年11月17日投入服务,来往黄大仙区的彩虹和油尖旺区的九龙站,为黄大仙区、九龙城区及油尖旺区的居民和学生提供巴士服务。于2008年6月22日与九龙巴士5号线互调总站,总站从富山巴士总站延伸至此总站。

九龙巴士203X线

彩虹 → 佐敦(炮台街)

过海隧道巴士113线

彩虹 ↔ 坚尼地城(卑路乍湾) 1976年5月16日投入服务,来往彩虹及坚尼地城(卑路乍湾),由九巴及新巴联合经营,提供坚尼地城、西营盘、中环、金钟及湾仔来往公主道、九龙城、东头邨、黄大仙、钻石山及彩虹邨的过海隧道巴士服务。

途经路线资料

九龙巴士3D线

慈云山(中) ↔ 观塘(裕民坊) 1970年1月3日投入服务,行走慈云山(中)及观塘(裕民坊)之间,舒缓日渐不胜负荷及路线迂回的15A线。

九龙巴士3M线

慈云山(北) ↔ 彩云 彩云 → 慈云山(南)(特别班次) 1979年12月16日配合香港地铁“修正早期系统”延至尖沙咀提供接驳服务,于1991年9月15日起在往慈云山(北)方向途经本总站。

九龙巴士5号线

富山 ↔ 尖沙咀码头 1933年6月11日九巴接办本线,行走富山及尖沙咀码头之间。曾于1965年1月24日至2008年6月22日以本总站为总站。

九龙巴士N3D线

观塘(裕民坊) ↔ 慈云山(中)

过往路线

九龙巴士90线

九龙巴士91线(正规班次)

九龙巴士92线

九龙巴士93R线

九龙巴士96R线

九龙巴士290线 (第一代)

城巴E23线

城巴E23P线

九巴13线

黄大仙区

黄大仙区英语: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区中的一个行政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东北部,面积为926公顷,以辖内有赤松黄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黄大仙区人口为425,235人。

黄大仙区亦是全香港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份;其东面以飞鹅山、东山、象山西贡区为界,以清水湾道龙翔道清水湾道与观塘道之间之间)与观塘区为界,西面则沿联合道东头邨道与竹园道之间)、竹园道广播道、联合道与横跨龙翔道天桥之间)的竹园道与九龙城区的九龙塘、九龙城为界,南接太子道东东头村道(东正道与联合道之间)、东正道沙浦道贾炳达道九龙城区启德和九龙城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约750米至飞鹅山道之间一段沙田坳道属沙田区,道路以南属黄大仙区)、竹园北邨翠竹花园以北狮子山狮子山山顶属沙田区,山顶以南属黄大仙区)与沙田区为界。

地理

黄大仙区位于九龙半岛东面,北方背靠狮子山大老山慈云山,东临飞鹅山,包括竹园黄大仙马仔坑牛池湾钻石山慈云山斧山乐富横头磡新蒲岗等地方,因此本区亦成全香港唯一无海岸线的行政区。

启德明渠源自慈云山,至蒲岗村道成为明渠,沿彩虹道太子道东,经启德下的暗渠流入前启德机场跑道和观塘间水道。

黄大仙区以住宅为主,工业楼宇集中在新蒲岗北部工业区。

历史

命名

黄大仙原名“竹园”,因为在区内有一座赤松黄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众多,于1969年政府设立市区民政处而命名黄大仙。

牛池湾原名“龙池湾”,明朝时被义大利传教士讹称为“牛屎湾”,到了清朝时期改名为牛池湾。

乐富原名“老虎岩”,简称“老虎”,因原名带有“煞气”,遂雅化成现有名字。

钻石山本是一个石矿,名字是“将石块钻出”的意思,港英政府把此地名翻译成英文时,误解了(动词)石山为钻石(名词)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认为“黄大仙区”一名有道教中国民间信仰色彩,并建议改以“竹园区”或“慈黄区”(“慈云山”、“黄大仙祠”的合称)取代,但有关建议从未获政府当局理会,并被民众指称不懂尊重传统文化。

宋代至明代

根据族谱及《新安县志》,南宋时,蒲岗村(今新蒲岗)、衙前围村已陆续开村;而大墈村也曾发现两宋时期的铜钱。至于宋代以前的情况,由于未有相关文物出土,目前未能证实。

清朝

康熙廿七年(1688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三乡(恩德乡、延福乡及归城乡)、七都、五十七图,合共509条村庄,黄大仙区属延福乡五都,五都中有“衙前村”(衙前围村)及“莆冈村”(蒲岗村)。而到嘉庆廿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县志》中,新安县下分四区,黄大仙区一带由官富司管辖,其下有“衙前村”、“莆冈村”及“牛池湾”(牛池湾村)三村。

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佛伦特里(Volonteri)绘制中英对照的《新安县全图》,在今日黄大仙区范围内标示了“竹园”(Chuk-ün,即竹园村)、“宝冈”(Pau-kong,即蒲岗村)、“衙前”(Nga-ts'in,即衙前围村)、“大庵”(Tai-um,即大磡村)、“圆岭”(Un-ling,即元岭村)、“牛屎湾”(Ngau-shi-wan,即牛池湾村)及没有英语标示的“弘莆”(疑为彭莆围)。

英治初期

光绪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区包括大屿山等235个离岛租借予英国99年,黄大仙区自此划归英国殖民地香港管治。

1937年政府划分新九龙4区,分别为“九龙城区”、“九龙塘区”、“深水埗区”及“荔枝角区”,黄大仙区在“九龙城区”内。

日占时期

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翌年成立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将全香港分为28个区(香港岛12区、九龙8区及新界7区,其后于九龙增加“启德区”),每区由“区役所”(其后更名“区政所”)管治。日占时期黄大仙区仍未成立,所属地区约为当时的“元区”(即九龙城)及“启德区”内。

日军扩建启德机场,从1942到1943年强行迁拆附近的村落,历史悠久的蒲岗村整条村亦被拆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