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湾」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emoved Category:浙江海湾 using HotCat
(add)
行 10: 行 10:
  
 
 湾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湾的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杭州湾以[[海宁潮]]([[钱江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大潮差曾达8.93米(澉浦)。湾外为[[舟山群岛]]。
 
 湾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湾的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杭州湾以[[海宁潮]]([[钱江潮]])著称,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大潮差曾达8.93米(澉浦)。湾外为[[舟山群岛]]。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img.zcool.cn/community/018784584163a2a801219c77ad234c.jpg@1280w_1l_2o_100sh.jpg width="280"></center>
 +
<small>[https://www.zcool.com.cn/work/ZMjM5MzA1NzY=.html 来自 站酷 的图片]</small>
 +
|}
 +
 +
《'''西湖千山台殿列金银'''》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胡应麟]]的作品。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后又更号为石羊生,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城北隅人。明代万历丙子举人,是明中后期“末五子”之一。
 +
 +
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却广交天下,无论贵贱。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虽一生大部分时间疾病缠身,但他酷嗜藏书、阅读和著述,广涉书史,学问渊博。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终为一代学术巨匠。
 +
 +
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ref>[https://www.guwenxue.org/xsjs_1404.html 少室山房笔丛 全文],古文学网</ref>(含《四部正讹》3卷)等。
 +
 +
<center>西湖千山台殿列金银</center>
 +
{{Cquote|
 +
千山台殿列金银,草色湖头绿渐匀。
 +
 +
白傅堤前题柳客,陆侯祠畔卖花人。
 +
 +
连峰黛簇婵娟髻,满路香飞叱拨尘。
 +
 +
四百旗亭游未半,遥看斜日堕红轮。
 +
|[明代]胡应麟}}
 +
 
==历史形成==
 
==历史形成==
 
[[杭州湾]]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宁绍平原]]成陆密切相关。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杭州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物质以颗粒匀细的细粉沙为主,极为松散,抗冲能力小。冰后期海侵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盘山]]。
 
[[杭州湾]]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宁绍平原]]成陆密切相关。泥沙以海域来沙为主,其中长江来沙对杭州湾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物质以颗粒匀细的细粉沙为主,极为松散,抗冲能力小。冰后期海侵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盘山]]。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7:12 的修訂

杭州灣:位於中國浙江省東北部,既是海灣也是錢塘江的入海口。杭州灣西起浙江海鹽縣澉浦鎮和上虞區之間的曹娥江收閘斷面,東至揚子角到鎮海角連線。與舟山、北侖港海域為鄰;西接紹興市,東連寧波市,北接嘉興市上海市。有錢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個喇叭形海灣。

杭州灣位於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浙江省上海市之間。

概況

它西起浙江海鹽縣澉浦鎮慈谿之間的西三豐收閘斷面,與錢塘江水域為界;東至上海揚子角-寧波鎮海連線,與舟山北侖港海域為鄰;南連寧波市,北接上海市嘉興市[1]錢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個喇叭形海灣

灣口寬約95公里,自口外向口內漸狹,到澉浦為20公里。海寧一帶僅寬3公里。自乍浦至倉前,七堡至聞家堰一帶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洲),長130公里,寬約27公里,厚約20米。

地理形成

杭州灣北側金山衛乍浦之間的沿岸海底有一巨大的沖刷槽,最深約40米。杭州灣(Hangzhou Bay,Hongzhou Wan)底形態自灣口至乍浦地勢平坦;從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錢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坎。杭州灣北岸為長江三角洲南緣,沿岸深槽發育;南岸為寧紹平原,沿岸灘地寬廣。

灣底的地貌形態和海灣的喇叭形特徵,使這裡常出現涌潮或暴漲潮。杭州灣以海寧潮錢江潮)著稱,是中國沿海潮差最大的海灣,歷史上最大潮差曾達8.93米(澉浦)。灣外為舟山群島

來自 站酷 的圖片

西湖千山台殿列金銀》是明代中葉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胡應麟的作品。胡應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後又更號為石羊生,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城北隅人。明代萬曆丙子舉人,是明中後期「末五子」之一。

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他布衣一生,卻廣交天下,無論貴賤。身處偃蹇而志堅若磐石,雖一生大部分時間疾病纏身,但他酷嗜藏書、閱讀和著述,廣涉書史,學問淵博。深諳浙東學術之真諦,吸取宇內文章之精華,終為一代學術巨匠。

著有詩論專著《詩藪》,詩文集《少室山房集》,論學專著《少室山房筆叢》[2](含《四部正訛》3卷)等。

西湖千山台殿列金銀

歷史形成

杭州灣的形成與長江三角洲的伸展和寧紹平原成陸密切相關。泥沙以海域來沙為主,其中長江來沙對杭州灣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物質以顆粒勻細的細粉沙為主,極為鬆散,抗沖能力小。冰後期海侵以來,長江三角洲的南沙嘴曾伸展到王盤山

公元3~4世紀後,由於長江流域山地大量開發,固體徑流增多,使三角洲迅速向東發展,灣口東移。灣口地形改變使外海潮流愈益受到約束,促進潮流強度增加,從而又引起灣內地形的改變。

杭州灣中,漲潮主流多經王盤山北,北岸岸線緩慢後退;落潮主流一般經王盤山南,因流速沿程降低,南岸發生淤積。兩岸局部皆有海塘圍護。灣域潮汐能源甚豐。灣口王盤洋為舟山漁場的一部分,兩側海塗已逐步圍墾利用。航運條件較好,沿北岸深槽可通航萬噸海輪。

孫中山曾擬在此建東方大港。乍浦陳山碼頭和杭州灣口南岸甬江口鎮海港可泊海輪。杭州灣畔海鹽縣建有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秦山核電站

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谿水路灣(杭州灣新區),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第二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40億元。2003年11月14日開工,經過43個月的工程建設,2007年6月26日全橋貫通,計劃於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大橋已於2008年5月1日晚11時58分正式通車。

大橋的建設有利於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和嘉興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路網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改變寧波市交通末端的狀況,從而變成交通樞紐,實施環杭州灣區域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發展的需要。[3]

參見

鏈接

  • 中國海洋
  • Zhejiang topics
  • 上海市功能性區域
  • PRChina-geo-stub
  • DEFAULTSORT:Hangzhou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