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培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林培张
别名 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号芷庭
出生年 1864
死亡年 1941
官宦经历 清季诸生
出版作品 不详

林培张(1864~1941),字植卿,一作湜卿,又作次逋,号芷庭,嘉义县人[1]。清季诸生,曾入罗山书院就读,为进士林启东之弟。大正初,移居台中,任职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署其庐曰“寄庐”。

生平

林氏学诗,上溯魏晋,旁及白香山、庾肩吾诸家,最后则去其依傍,独辟蹊径。杨近樗谓其作品“善于传神描景,词无泛设,真情流露”,在汉诗坛颇为活跃,曾入“罗山吟社”、“南社”、“嘉社”、“网珊吟社”、“朴雅吟社”,并多次受邀为词宗。与施梅樵蔡梓舟傅鹤亭杨近樗为莫逆交,施梅樵曾于林氏七十岁寿诞发起贺寿征诗活动,并于其逝世后,选编诗稿三百首,原拟于昭和十八年(1943)冬付梓,因时局紧迫而搁置。1958年诗人节始以油印本发行,前有施梅樵、杨近樗、傅锡祺、蔡梓舟序文,陈子敏等十二人题词。2001年6月,龙文出版社根据施梅樵选编本影印出版。兹以龙文版《寄庐遗稿》为底本,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鸥社艺苑》、《诗报》等报刊合集编校。(余美玲撰)


七言绝句

诸罗感旧杂咏得十七绝句寄呈赖惠川
北香湖畔旧曾过[2],四十馀年一刹那。此日重临陈迹杳[3],可怜桥下落花多。

【题解】
本诗为七言绝句,收入《寄庐遗稿》。北香湖位于嘉义市北方近郊,即清领时期诸罗八景中的“北香秋荷”,但在清领后期淤塞严重,日治以后逐渐消失。林培张以其所见,感叹四十年的光阴有如一瞬。早年曾经游历的北香湖已然消失,只能看到干枯的湖底,散布湖边树木的落花。诗人以此比拟嘉义地区进入日治时期的变化,原本众多的风雅文士不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凋零,就像北香湖一样日益消逝。

【延伸阅读】
1. 陈梦林〈北香湖〉,《全台诗》第壹册。
2. 李钦文〈九日游北香湖观荷〉,《全台诗》第贰册。

七言律诗

罗山书院
离离原草绿成茵,甄别[4]人材事总尘。代谢[5]已虚山长[6]席,筵空[7]谁省宰官[8]亲。春风秋月凭往来,衰柳寒禽自主宾[9]。我向诸罗数遗迹,蚍蜉身世剧翻新[10]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寄庐遗稿》。罗山书院原为地方人士集资兴办之书院,至咸丰5年(1855)9月始获得官方补助,由官府延师讲学,成为嘉义县儒学的附属书院。故址在南门边,日治时期改建为嘉义小学校,战后改为民族国小。此诗藉景生情,感叹日治时期汉学之衰颓,过去甄选、培育人才的书院,在改隶之后,官方不再延师授学。书院中只见干枯的草木与寄居的禽鸟,更显衰败之相。缘此,更加感叹自己已成为日本统治下的被殖者,有如蚁蝼般无足轻重。

【延伸阅读】
1. 赖惠川〈步诸罗怀古韵〉,《闷红小草》。
2. 陈韵弦〈诸罗秋望〉,《鸥社艺苑三集》。

注释

  1. 参考《寄庐遗稿》序文,台北:龙文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2. 过:音ㄍㄨㄛ,拜访。
  3. 杳,音ㄧㄠˇ,消失不见。
  4. 甄别:甄选辨别。
  5. 代谢:新时代取代旧时代,指乙未割台。
  6. 山长:清领时期对于儒学书院院长的称呼。
  7. 筵空:教席空缺。指乙未割台后,罗山书院不再有教师。
  8. 宰官:地方长官。
  9. 衰柳寒禽自主宾:形容罗山书院已无人迹,唯有种植当地的柳树做为主人,而禽鸟客居其中。
  10. 蚍蜉身世剧翻新:蚍,音ㄆㄧˇ。蚍蜉,蚂蚁之一种,诗人以此自比渺小。剧,快速。翻新,产生巨大的变化。借由嘉义市内留下的清领时期遗迹,诗人了解到自己地位渺小,以及受日本殖民统治的现实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