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末改革
行 1: 行 1:
{{Featured article}}
 
{{Redirect2|清|中文姓氏|清姓}}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align: right; width: 25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 right;" cellpadding="4"
 
|-
 
! colspan="3" colspan=  style="background:#fca; font-size:120%; text-align:center;"| 大清
 
|-
 
|style="width:25%"| [[國旗]]
 
|  style="width:75%; text-align:center;"| [[File:China Qing Dynasty Flag 1889.svg|160px|border|alt = 黄图青龙戏珠之“黄龙旗”|link=黃龍旗|清朝国旗]]
 
|-
 
| [[國歌]]
 
| style="text-align:center;"|《[[鞏金甌]]》
 
|-
 
| [[首都]]
 
||
 
1.[[赫图阿拉]](後為陪都[[興京]])<small>(1616年-1621年)</small><br />
 
2.[[遼陽市|遼陽]]<small>(1621年{{參考|name=後金立國}}-1625年)</small><br />
 
3.[[盛京]](後為陪都,今[[沈阳]])<br /><small>(1625年{{參考|1={{Cite book|author=史景遷|title=《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2 滿清的綏服〉|pages=第29頁}}}}-1644年)</small><br />
 
4.京师[[顺天府]](今[[北京]])<small>(1644年-1912年)</small><br />
 
|-
 
| [[中國君主列表|君主]] <br />&nbsp;-開國君主<br /> <br />&nbsp;-滅亡君主
 
| 12位<br />[[努爾哈赤]](奠基者) / [[皇太極]](稱帝) / [[福臨]](入關统一)<br />[[溥儀]]
 
|-
 
| '''成立''' || [[1616年]]<br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br />[[1636年]]<br />[[皇太極]]改国号大清<br />[[1644年]]<br />清兵入关并迁都北京
 
|-
 
| '''滅亡''' || [[1912年]]<br />[[辛亥革命]]使[[宣統帝]]宣佈[[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Ching Dynasty 1896.png|280px|border|紅色的部分為1896年清朝晚期的領土範圍]]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FF3937;">■</span>&nbsp;紅色的部分為[[1896年]]清朝晚期的領土範圍。
 
|}
 
{{Contains Manchu text}}
 
 
 
'''清朝'''({{lang-mnc|ᡩᠠᡳᠴᡳᠩ<br/>ᡤᡠᡵᡠᠨ|v=daicing gurun}}{{refTag|《满汉大辞典》,安双成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654页。}},[[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參考|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 author = 李國祁 | title = 中國歷史 | location = 三民出版社 | ISBN =9789571406 }}}}}}),又号'''大清帝國'''、'''大清国'''、'''中华大清国、中國'''等等{{noteTag|1=「大清」為原本國號,並見於《[[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等、「大清帝国」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條約內文,清政府通常簡稱為“中國”,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另外,“清国”是[[日本人]]對中國所使用的一種[[差別用語]],[[甲午战争]]前日本称清朝为大清国,战后就称为清国。原因是日本認為清朝不配稱作為中华{{參|{{cite web|title=甲午时日本鼓吹掠夺:清国佬的衣服 也请剥下带回|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2_05/29/14882438_2.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3-05|language=中文|date=2012-05-29}}}}。而清朝灭亡后,日本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改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清朝'''({{lang-mnc|ᡩᠠᡳᠴᡳᠩ<br/>ᡤᡠᡵᡠᠨ|v=daicing gurun}}{{refTag|《满汉大辞典》,安双成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654页。}},[[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參考|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 author = 李國祁 | title = 中國歷史 | location = 三民出版社 | ISBN =9789571406 }}}}}}),又号'''大清帝國'''、'''大清国'''、'''中华大清国、中國'''等等{{noteTag|1=「大清」為原本國號,並見於《[[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等、「大清帝国」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條約內文,清政府通常簡稱為“中國”,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另外,“清国”是[[日本人]]對中國所使用的一種[[差別用語]],[[甲午战争]]前日本称清朝为大清国,战后就称为清国。原因是日本認為清朝不配稱作為中华{{參|{{cite web|title=甲午时日本鼓吹掠夺:清国佬的衣服 也请剥下带回|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2_05/29/14882438_2.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3-05|language=中文|date=2012-05-29}}}}。而清朝灭亡后,日本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改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行 44: 行 12: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开始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ᡤᡠᡵᡠᠨ|v=dulimbai gurun}})自称其全部统治区。{{參考|1={{Cite book|title=[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1689年]]清[[康熙帝]]在与[[俄罗斯沙皇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羅斯”相对。{{參考|1={{cite book zh | author = 徐俊 |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0年11月 | location = 湖北武昌 | pages = 27 | url = | doi = | id = | isbn = 7-5622-2277-0 }}}}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开始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ᡤᡠᡵᡠᠨ|v=dulimbai gurun}})自称其全部统治区。{{參考|1={{Cite book|title=[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1689年]]清[[康熙帝]]在与[[俄罗斯沙皇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羅斯”相对。{{參考|1={{cite book zh | author = 徐俊 |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0年11月 | location = 湖北武昌 | pages = 27 | url = | doi = | id = | isbn = 7-5622-2277-0 }}}}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後金立國 ===
 
=== 後金立國 ===
 
{{See also|後金}}
 
{{See also|後金}}
行 52: 行 18: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王朝|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建州女真勢力的[[建州女真]]與[[長白山女真]];據守舊野人女真勢力的[[東海女真]];以及最強盛,據守舊海西女真的[[扈倫女真]],而建州的死敵[[葉赫]]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參考|name=後金立國}}。}},並與[[漠南蒙古]]友好{{參考|name=後金立國}}。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王朝|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建州女真勢力的[[建州女真]]與[[長白山女真]];據守舊野人女真勢力的[[東海女真]];以及最強盛,據守舊海西女真的[[扈倫女真]],而建州的死敵[[葉赫]]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參考|name=後金立國}}。}},並與[[漠南蒙古]]友好{{參考|name=後金立國}}。
[[File:明末清兴.jpg|thumb|left|[[明朝]][[後金]]對峙圖與[[關寧錦防線]] (點擊可放大)。]]
+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的死因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寧遠戰役於農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去逝,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參考|1={{Cite book|author=趙爾巽|title=《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參考|name=後金立國}}。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的死因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寧遠戰役於農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去逝,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參考|1={{Cite book|author=趙爾巽|title=《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參考|name=後金立國}}。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考|1={{Cite book|author=談遷|title=《國榷‧卷第九十七》:「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pages=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考|name=後金立國}}。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考|1={{Cite book|author=談遷|title=《國榷‧卷第九十七》:「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pages=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考|name=後金立國}}。
 
=== 盛極趨衰 ===
 
{{Main|康雍乾盛世|十全武功|乾隆下江南|中國風}}
 
[[File:The Qianlong Emperor in Ceremonial Armour on Horseback.jpg|thumb|200px|left|[[郎世寧]]繪[[乾隆帝]][[南苑]]閱兵的《大閱鎧甲騎馬像》]]
 
 
[[雍正]]年間亦廢除部分歷史遺留下來的弊政,例如除豁賤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賤的賤戶被解放{{參考|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
 
 
[[乾隆帝]]繼位後獲得[[張廷玉]]與[[鄂爾泰]]的協助,穩定初期政治。他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之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中國的國庫庫存亦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34,530,485銀兩上升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73,905,610銀兩{{參考|呂堅《康雍乾戶部銀庫歷年存銀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然而乾隆晚期多從寬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參考|1={{Cite book|title=《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乾隆下江南|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參考|name="乾隆內政"|1={{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pages=第109頁}}}}。
 
 
乾隆帝鴻講學術,然而他的開博學鴻詞科不過粉飾太平,由於限制過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詞科。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說《[[紅樓夢]]》、《[[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然而為維護統治却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燬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參考|name="乾隆內政"}}同时进一步泯灭了中国人的精神{{注|[[戴逸]]指出“清朝盛世的阴影”包括四个方面: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最主要的是:以文字狱为代表的极端专制制度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活力,举国奴性泛滥,尤其是使得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噤若寒禅。{{參考|[http://www.gmw.cn/content/2004-08/09/content_71939.htm 正确看待康乾之世] 光明网}}}}{{參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满洲人到中国,他们的一切政策,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又再拉拢怀柔蒙藏来挟制汉人。他们到中国来,中国人当然要反抗;反抗的领导者,当然是智识分子。于是他们开科取士,承袭了中国的考试制度,表示开放政权。中国读书人依然的官做,许你们参加政治,并许做政府里最高的官。但实际上则另有一套办法防制你。如每一衙门满汉夹用,外省督、抚则多用满人,少用汉人等。这样还不够,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他们一面在怀柔藩属,压迫中国。一面羁縻中国智识分子,来减轻抵抗。又一面是压迫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这样三方面的用心,可谓很周到。康熙、雍正,也都是很能干的皇帝,经他们的统治,中国无言论自由,也没有结社、出版自由,而且还不断有十分可怕的文字狱。种种压迫,而智识分子无法违抗,同时正因为他们还懂得讨好民众。第159页。}}。也有人认为清朝二百多年,對文化發展有相當程度的貢獻,被認為是「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清朝盛行的[[輯佚學]]亦救亡了不少大量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參考|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此二百餘年間總可命為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特其興也,漸而非頓耳。然固儼然若一有機體之發達,至今日而蔥蔥鬱郁,有方春之氣焉。吾於我思想界之前途,抱無窮希望也……吾輩尤有一事當感謝清儒者,曰輯佚。書籍經久必漸散亡,取各史藝文、經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見也。膚蕪之作,存亡固無足輕重;名著失墜,則國民之遺產損焉。乾隆中修《四庫全書》,其書之采自《永樂大典》者以百計,實開輯佚之先聲。此後茲業日昌,自周秦諸子,漢人經注,魏晉六朝逸史逸集,苟有片語留存,無不搜羅最錄。其取材則唐宋間數種大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等最多,而諸經註疏及他書,凡可搜者無不遍。當時學者從事此業者甚多,不備舉。而馬國翰之《玉函山房輯佚書》,分經史子三部,集所輯至數百種,他可推矣。遂使《漢志》諸書、《隋唐志》久稱已佚者,今乃累累現於吾輩之藏書目錄中,雖復片鱗碎羽,而受賜則既多矣。」}}。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热潮{{參考|name="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1={{Cite book| author=许明龙| year=2007|title=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publisher=山西教育出版社|isbn=9787560062969}}}}{{參考|1={{Cite book| author=James I. Wong| year=1984|title=Chinoiserie and Sinophilism in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Europe(17至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和中國熱)| publisher=Koinonia Productions}}}}。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參考|1={{Cite book|author=(美)William Worthen Appleton| year=1951|title=A Cycle of Cathay: The Chinese vogue in England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17至18世紀英國的中國熱)| publisher=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1769年]]更有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參考|1={{Cite book|title=[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768 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一)]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769 (二)]}}}}。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面評價{{參考|name="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佩雷菲特]]筆下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noteTag|[[馬戛爾尼]]的副使[[斯當東]]見聞是:「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當中亦寫道:「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參考|name="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1={{Cite book| author=(法)佩雷菲特 著 王國卿等 譯| year=1993|title=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publisher=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location=台北 |isbn=9787108026934}}}}}},然而馬戛爾尼在其日記著作中寫道:「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參考|Barrow, J (1807). S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 London. : "Indeed the machinery and authorit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e so organized, and so powerful, as almost immediately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 and to produce every effect that human strength can accomplish."}},跟隨馬戛爾尼訪華團的成員之一[[愛尼斯·安德遜]]亦對當時期的清朝有相當的正面評價{{參考|《英國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除了馬戛爾尼本人,其訪華團的成員在中國多處亦有詳細的描述,例如天津「富饒豐盛」的郊區農村,以及都是磚砌房屋且悅目的市鎮「曹東浦」:「我們經過的農村依舊是一片富饒豐盛的面貌,雖然有些部分比以往所見的多些變化,參差不齊。上午我們經過一市鎮名「曹東浦」。這鎮靠在河邊,看來很悅目,地區相當廣闊。房屋是磚砌的,一般不超過一層房;顯然的特點是房屋前面都有牆。」;在描述北京郊區「吉陽府」、以及對整個直隸省的時指出了清朝時期中國人口的稠密時形容「(每)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里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並指出散佈在道路兩旁和田野之間的不少別墅田莊證明了當地的富裕;除了描述山東省南部的自然環境,同時亦描述出「巍然的房屋」、「高聳的寶塔」以及「頗有哥德式建築之風」的環湖高處的房屋;到廣州城參觀時有如此描述:「這城市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寬,用寬大的石板鋪砌,房屋超出一層的很少,用木材和磚建築。商店的正面大門之上有漂亮的陽台,因而門前形成一街檐,用各種油漆裝修得很美麗」,認為廣州城發展得不錯,並對城市裡的多間服裝店,豐富的皮料,以及因皮料在當地顯然不單屬於上流人士而感到驚異。}}。
 
 
[[File:800px-Qing.PNG|thumb|360px|18世紀乾隆時期清朝疆域與[[朝贡体系|藩屬國]] {{參考|[http://wenku.baidu.com/view/d6da8f6eb84ae45c3b358ccb.html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35、清代疆域图]}} 。]]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不得不归附清廷。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為引導,以定北将军[[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準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阿睦爾撒納之亂|叛變]]。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战败逃亡[[哈萨克]],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乾隆以《[[尼布楚条约]]》规定之中俄引渡逃人的条款要求俄方引渡,而阿睦爾撒納本人已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天花]]病死在托波尔斯克附近的库杜斯克酒厂。随着阿睦爾撒納的死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準噶爾亡,其族在乾隆的屠杀令下慘遭滅絕。然而在[[天山南路]],脫離準噶爾統治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稱[[大小和卓之亂]]。其領袖[[波羅尼都|布拉尼敦]](大和卓)與[[霍集占]](小和卓)佔據[[喀什噶爾]]與[[葉爾羌]],意圖自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 (瓜爾佳氏)|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noteTag|當時[[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藩屬國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與[[巴達克山]]、[[坎巨提]]等{{參考|name="乾隆時期"}}。}}。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尼泊爾王國|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平定廓爾喀]],[[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參考|name="乾隆時期"|1={{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pages=第113頁-第115頁}}}}。
 
 
西南方面,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古州苗亂|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縣]]與[[小金縣]])動亂,史稱[[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到[[1749年]]期間發生[[大金川之戰]],清軍於此吃盡苦頭{{noteTag|[[1747年]][[大金川]]酋長[[莎羅奔]]襲擊[[小金川]],乾隆帝初期派[[訥親]]、[[張廣泗]]平亂,因為納親怕事,張廣泗誤用響導使軍機洩漏,兩人戰敗伏法。清廷改派[[傅恆]]、[[岳鍾琪]],也沒有多大成效。最後[[1749年]]沙羅奔宣佈投降才結束{{參考|name="乾隆時期"}}。}}。[[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大小金川的[[諾木]]與[[僧桑格]]均叛,清將[[溫福]]戰死,[[阿桂]]歷經多次作戰,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爆發[[清緬戰爭]],清軍四次進攻皆失敗。[[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廣南國]]。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宗]]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參考|name=乾隆時期}}。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王朝|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noteTag|[[朝鮮王朝|朝鮮]]於皇太極時期成為藩屬國,[[琉球國]]於康熙時期成為藩屬國{{參考|name="乾隆時期"}}。}}。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日本鎖國|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參考|name="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參考|呂堅《康雍乾戶部銀庫歷年存銀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參考|侯杨方《盛世启示录》,第278-279頁}}。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国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佈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条,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最終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參考|侯杨方《盛世启示录》,第292-295頁}}。
 
 
[[1795年]][[乾隆帝]]因為誓言{{noteTag|乾隆帝於繼位時發誓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60年的在位時期{{參考|name="乾隆內政"}}。}}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继續走向衰退{{參考|name=乾隆時期}}。
 
  
  
行 100: 行 45:
 
* [http://book.sina.com.cn/nzt/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index.shtml 正說清朝十二帝].新浪讀書頻道.閻崇年
 
* [http://book.sina.com.cn/nzt/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index.shtml 正說清朝十二帝].新浪讀書頻道.閻崇年
 
* [http://www.cangdian.com/HTML/08/03/080311005146.html 清朝錢幣].藏點網
 
* [http://www.cangdian.com/HTML/08/03/080311005146.html 清朝錢幣].藏點網
 
{{-}}
 
{{中國朝代|width=400px|[[明朝]]|(帝制結束)<br />[[中華民國]]}}
 
{{清朝君主|nocat}}
 
{{清朝行政区划|nocat}}
 
{{清朝歷史事件|nocat}}
 
 
{{DEFAULTSORT:Q清朝}}
 
[[Category:清朝| ]]
 
[[Category:滿族]]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帝國|中国朝代]]
 
[[Category:蒙古国历史]]
 
[[Category:17世紀]]
 
[[Category:18世紀]]
 
[[Category:19世紀]]
 
[[Category:20世紀亞洲]]
 
[[Category:20世紀各國]]
 
[[Category:16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2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Link GA|lt}}
 
{{Link GA|no}}
 
{{Link GA|sv}}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fe21868600--><!--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style="clear:both">
 

於 2018年11月13日 (二) 10:06 的修訂

清朝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參 1]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註 1]),又號大清帝國大清國中華大清國、中國等等[註 2],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盛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清」。

1644年李自成建國明朝滅亡。同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隨後多爾袞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從清軍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朝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明鄭等勢力,統一了全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Template:參考。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滿洲」政策Template:參考Template:參考,讓部分學者不認同此為文化意義上的盛世Template:參考,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Template:參考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Template:參考。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同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十三個年號,歷時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歷時268年Template:參考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Template:參考。軍事方面原先以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極盛時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07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然因重農思維,商業仍未發展出資本主義Template:參考。亦有記載指出在清朝國內貿易的極盛時期,整個歐洲的總貿易量也不能與中國抗衡Template:參考

國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王朝Template:參考。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Template:參考;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借詞「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原意為「好戰者」,[參 2]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Template:參考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皇帝開始正式以「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自稱其全部統治區。Template:參考1689年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與「俄羅斯」相對。Template:參考

後金立國

15世紀初期,位於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註 3],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朝收建州女真為藩屬,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Template:參考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註 4]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註 5],並與漠南蒙古友好Template:參考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註 6]。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Template:參考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Template:參考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Template:參考


外部鏈接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