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河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甘陵国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河郡,或为清河国、甘陵郡、甘陵国,中国古代的

建置沿革

秦汉

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分钜鹿郡置清河郡,属赵国,领县有:清阳、东武城、绎幕、灵、厝、鄃、贝丘、信成、𢘿题、东阳、缭、复阳、南曲、脩市、东昌、观津。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除,清河郡属汉。

汉景帝中三年(前147年),立皇子刘乘为清河王,改清河郡为清河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清河王薨,无后,国除为清河郡,后属冀州刺史部。元朔二年(前127年),广川国推恩置蒲领、枣彊二侯国,别属清河郡。

元鼎四年(前113年),徙封代王刘义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推恩置蒲领、南曲二侯国,别属勃海郡等邻郡。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推恩置脩市、东昌、新乡、脩、东阳五侯国,别属勃海郡、信都郡等邻郡。地节四年(前66年),清河王因罪废,国除为清河郡。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立皇弟刘竟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永光元年(前43年),徙封中山王,复改为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领十四县(侯国):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东武城、绎幕、灵、厝、鄃、贝丘、信成、东阳、缭、复阳、枣彊、信乡。

新朝时,清河郡改称平河郡。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清河郡游、观津二县改属乐成国。建初七年(82年),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分清河国置广川国。建光元年(121年),广川郡并入清河国。至此,清河国领七县:甘陵(旧名厝,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广川。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因梁冀恶清河之名,改为甘陵国[1]。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为甘陵郡。

魏晋北朝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封皇子曹贡为清河王,改甘陵郡为清河国(此后蜀汉仍遥称为甘陵郡、甘陵国)。黄初四年(223年),国除为清河郡。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封皇子司马遐为清河王,复改为清河国。领六县:清河、东武城、绎幕、贝丘、灵、鄃。永嘉之乱后,国除为清河郡。

十六国时期,清河郡先后为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4年-353年)、前燕(352年-370年)、前秦(370年-385年)、后燕(385年-396年)所有。后赵时,清河郡移治贝丘(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前燕时,清河郡移治贝丘县平晋城。前秦时,清河郡移治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绎幕县并入武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析置侯城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绎幕县。太和中,灵、鄃二县改属平原郡。中兴中,绎幕县改属安德郡。至此,清河郡领清河、贝丘、侯城、武城四县。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清河郡改属司州。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贝丘县并入清河县,改称贝丘县;侯城县并入武城县;省广宗郡,其所领广宗、武强二县改属清河郡;阳平郡清渊县改属清河郡。至此,清河郡领贝丘、武城、广宗、武强、清渊五县。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改齐之司州为相州。宣政元年(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分清河郡广宗、武强二县复置广宗郡,清河郡仅余贝丘、武城、清渊三县。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清河郡,领县直属贝州[2]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治清河县,领十四县: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临清、清渊、清平、高唐、经城、宗城、博平、茌平。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清河郡为贝州。许天寿元年(618年),复改为清河郡。夏五凤二年(619年),复改为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清河郡,领八县:清阳、清河、经城、宗城、临清、漳南、历亭、夏津。燕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贝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贝州。燕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清河郡。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贝州。

视频

清河郡 相关视频

汉景帝的盛世王朝
魏文帝曹丕:兄弟相争得帝位 建立魏国平北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