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落花生(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落花生照片来自
落花生照片来自

落花生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与其他豆科植物相同,根部也有一个个的根瘤,那是共生菌类─根瘤菌存在的证明,根瘤菌能够固定土壤中的氮,增加土壤的肥沃度。所以许多农田在种了几年的水稻之后,会改种花生等豆科植物。让土壤能有生养休息的机会,才能种出更好的农作物。繁殖均用播种法,台湾大致分春作及秋作,春作 1~3 月,秋作 6~9 月。选新鲜宝满而无病虫害花生米当播种的种子,采点播,每穴 1~2 粒。春作花生自播种后约 120~135 天收成,秋作约 105~120 天收成。[1]

落花生原为热带性作物,生育期间需要高温,多日照及适当的降雨。我国一年可分春、秋二作,栽培面积每年约30,000公顷,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拟控制在25,000公顷,以免发生产销失衡。目前云林县为主要产区占全国70%,其次为彰化、嘉义县。落花生在台湾每年约60,000~75,000公吨的荚果,年产值约23~36亿,为台湾重要杂粮之一。主要供作食用及产制食用油及加工制成花生系列产品。

产期 7月,8月 产地 苗栗、后龙、通宵、三湾,宜兰:头城、五结,云林,彰化,嘉义,澎湖,金门台中

我国现有栽培最广的品种为台南选9号、台南11号、台南12号、台南13号与台南14号。[2]


基本资料

‧中文名稱:   落花生                                             
‧英文名稱:   Groundnut, Peanut
‧學  名:     Arachis hypogaea Linn.
‧科  名:     豆科(Fabaceae)花生屬(Arachis)
‧別  名:     落花生(植物名實圖考),花生(通稱),地豆(滇海虞衡志),番豆(南城縣誌),長生果(贛州志),、土豆、落花參、番豆、南京豆
‧原產地:原產地不明,有非洲北美洲西印度群島埃及等說法,後來在巴西發現十多種與花生同屬的野生種,推測可能由此變成現在的栽培種,因此大都認為花生原產巴西。台灣則在15世紀末,自福建、廣東引進。
‧分  佈:臺灣各地凡有砂質土地區均能栽培,其中以雲林、花蓮、苗栗、台東為盛產區。
‧用  途:1. 食用:果仁富含蛋白質脂肪磷質,莖葉是良好的綠肥或牛羊飼料花生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渣滓稱油粕,可當肥料、飼料或製食品。花生俗稱「長生果」,甘溫養胃、調氣耐饑、潤肺補脾;貧血、營養不良、腳氣、水腫等症狀,均可用花生作食療,煮食時最好連豆衣(豆仁的外表薄膜)食用。由於含脂質特別多,患有胃潰瘍、內臟器官痼疾或皮膚、臉部易生瘡痘者,不宜大量攝食。 
 2. 藥用:落花生健脾胃。花生油治小兒蛔蟲腸阻塞症,以及麻痹性阻塞。
‧莖:株高 25~60 公分,根部具多數根瘤;莖直立或斜臥,有稜,疏生棕黃色長毛。

‧葉:葉互生,總葉柄長 3~6 公分,基部抱莖與托葉連生,托葉披針形,撕裂狀,長 3~4 公分;葉為偶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通常 4 枚,葉片長圓形或倒卵圓形,長 2.5~5 公分,寬 1.5~3 公分,基部漸狹,先端鈍或具突芒尖,全緣,夜晚會閉合。
‧花: 花數枚,通常僅 1~2 枚同時開放,呈穗狀花序排列,生長於下部或中部葉腋,花序軸及花梗有毛茸;花萼筒外面有長毛,先端 5 裂,裂片近似整齊,旗瓣鮮黃色,脈帶紫色,徑 0.9~1.4 公分,翼瓣矩圓形,龍骨瓣內彎,有喙;雄蕊 9 枚,合生,1 枚退化,花藥 5 枚,矩圓形,4 枚近圓形;花柱細長,柱頭頂生,細小,疏生細毛,子房具胚乳 1~4 枚;花托於花授精後長出,類似氣生根,受孕後迅速延長伸入土中,子房發育成莢果。
‧果實:莢果長橢圓形,種子間隘縮,長 1~5 公分,果皮革質而稍厚,表面具突起網狀,內含種仁 1~5 顆;種子橢圓形,富含油脂,種皮有土黃色及紫色或黑色品種。採收成熟之果實,曬乾,剝取種仁,再曬乾,稱花生米;收集枝葉,曬乾,稱落花生枝葉;種子搾出的油稱,稱落花生油花生油或火油。[3]


台湾落花生的起源

台湾的落花生大概于明朝万历年间(约1572 ∼ 1620 年)由闽粤传入,荷治时代(1624 ∼ 1662 年)已有落花生栽培,但无史实可考。郑成功时期(1662 ∼ 1683 年)栽培面积逐渐增加,在 18 世纪初期,花生已成为台湾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曾描述:“田中艺稻之外,间种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实,充衢陈列,居人非口嚼槟榔,即啖落花生;童将炒熟者用纸包裹,鬻于街头,名落花生包。” 18 世纪中叶之后,台湾全岛都栽种及贩售落花生,而榨油所获的利益甚大,甚至成为台湾当时主要输出品之一。到日治初期,落花生栽培面积已甚可观,据民国前 12 年的记载,栽 培面积已达 11,598 公顷,栽培的品种多自大陆引进。

落花生俗称花生,由于特殊的生长习性,开花授精后子房柄向下伸长入土而后结实,因此又名土豆,是一种营养成分高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本草纲纪拾遗》中谓“花生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痰之功效”,因此又称长生果。一般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巴西,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中把花生带入西班牙,之后传播世界各地。相传明朝(也就是 16 世纪后半)期间,传教士把花生引进福建广东栽培,尔后渐次扩散至中国沿海地区栽培。

由于落花生耐旱性强,年雨量 600 公釐以下地区,自北纬 45°至南纬 45°都可栽培,其中亚洲地区栽培最广,印度及中国是主要产区。由于它对土壤的选择性不严,生育期不长,管理容易,是台湾地区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目前主要在春、秋作二期种植,百分之七十种植在云林县,其次是彰化县、嘉义县。[4]


落花生之栽培

落花生-采收照片来自

落花生之子房柄必须伸入土中才能发育,首先需整地以促进通气。整地后即行开沟及播种,若采用机械作业,则可一次完成作畦、播种、覆土、及镇压工作。栽培密度及播种量依落花生品种而异。

西班牙型(直立性)品种,作畦栽培一般每畦种植两行,畦宽90~100公分,株距为6~10公分,每穴播一粒为宜。维吉尼亚型(匍匐性)品种,作畦栽培方式与西班牙型品种相似,唯株距加宽为15~20公分。播种量则可依种子千粒重、发芽率、行株距之大小及每穴粒数予以估算,估算公式为:播种量(公斤/公顷)=(100×千粒重×每穴粒数)/(行距×株距×发芽率)。一般推荐之每公顷肥料施用量为氮素20~40公斤,磷酐45~60公斤,氧化钾40~80公斤。前作物为甘蔗玉米高粱时宜多施氮肥,前作物为豆科、蔬菜时宜少施或不施氮肥。磷酐及氧化钾则可依土壤中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做适度调整。砂质土壤每公顷可施用2,000公斤硝石灰、质地中等土壤可施用2,000~4,000公斤,粘重土壤可施用4,000~6,000公斤。如不施用石灰、每公顷亦可施用0.3~0.6公斤钼酸铵。三要素全量当基肥于整地前撒施,石灰于播前约一个月撒施,并予耕犁使与土壤充分混合。

落花生生长初期与杂草竞争能力弱,故杂草防除非常重。可于播种前将杀草剂喷施于田面,随即以耕耘机整地,将药剂混入土中深5公分以上,再行播种。或于播种、覆土后喷施杀草剂以防除杂草及病虫害寄生于杂草。可在落花生生育中期视田间杂草滋长情形,施行中耕除草1~2次,或喷施萌后型选择性杀草剂。在盛花期可利用中耕除草机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及培土作业。灌溉及排水影响落花生产量及品质甚钜。在始花期及盛花期间为最需要水份时期,若遇干旱应灌溉60公釐水量1~2次。在大雨时期应注意田区排水,作畦栽培较易排除积水,而平畦栽培每隔10至15行应设置排水沟,并使出水口通畅。落花生采收目前皆采机械作业,有效节省人力及降低生产成本。[5]


营养成份

落花生-神奇魔豆照片来自

落花生被利用最大的部份为荚果,其籽粒营养成分高,含有44 ~ 56%的油分,其中80 ~ 85%为不饱和脂肪酸及人体必需之脂肪酸如亚油酸。蛋白质含量为25 ~ 30%,主要以精胺酸门冬胺酸麸胺酸等人体必需胺基酸为主。也含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E,烟碱酸及令人喜爱的特殊香味,本草纲目谓“落花生炒熟辛香,辛能润肺,香能舒脾进食,为人所好,诚果中之佳品也”,而现代研究也肯定花生有生血、止血作用,尤其是花生仁外薄膜,可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花生油含有特殊香味,适于烹调用。

我国落花生的主要用途由过去的制成花生油,现阶段则朝开发落花生的加工产品,基本上可区分为带壳与不带壳两种。带壳花生制品主要有焙炒烘干冷冻等三类。

焙炒的有原味及盐酥二种,烘干的有盐味、蒜味和裹土三种,冷冻则以生鲜荚果水煮后快速冷冻。带壳花生制品口味多样化之开发必需仰赖浸渍调味,调味液须由外壳渗入壳内,为花生仁吸收,赋予特殊风味。嘉义技术学院食品加工系研发真空浸渍法,缩短浸渍时间,浸渍赋味效果极为显著。不带壳花生加工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的油炸或焙炒花生仁是佐餐的良伴,近年来农政单位积极辅导农会及产销班,利用省产良质的花生仁,开发多种调味花生及花生汤

云林县虎尾镇农会生产芥茉花生、蜂蜜花生、盐酥花生、咖哩花生等调味花生;云林县农会生产花生汤等,口味鲜美,品质良好。花生糖果种类繁多,大略可分为硬糖及软糖两大类,金门贡糖、澎湖酥糖、大湾软酥糖、北斗脆酥糖、北港花生酥、新港花生贻糖、花生龙须糖,即因各具特色而形成地方上特产,广受消费者喜爱。另外,花生糖亦可配合柳酥、核桃、青果、芝麻等烘制成高级休闲点心食品。现则改以生鲜花生荚果制成产品如冷冻花生或花生仁直接炒食制成各种口味,或加工制成带荚多种口味如蒜茸、盐酥、红土花生果荚,剥壳食用,或以花生仁混沾芥茉、黑胡椒、咖哩蜂蜜或盐加工做成调味花生,或制造人造奶油、花生酱等食用方式。[6]


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花明明开在枝条上,果实却长到土里

落花生的一生照片来自

许地山的一篇《落花生》,很多人在小学时都读过,作者父亲向他们兄妹几人讲述花生的好处时,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告诫他们做人就要像花生一样不求名利,只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当年,农记也曾在小学五年级时读过这篇文章,不过,让农记感兴趣的不是要学花生一样,做一个低调而又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是花生为什么开花开在枝条上,完了还要伸入土里埋藏起来结果实?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花生一般从播种到开花也就一个多月,但是花期却长达两个月,花生的花单生或簇生在叶子腋部。当花朵授粉以后, 4到5天左右子房基部就开始伸长形成子房柄,当子房柄伸长以后,予房顶端尖而硬,形状如针,所以通常把子房和予房柄两部分叫做果针。果针有向地性,经过五六天的伸长,当子房钻进土里时叫做下针。果针入土到一定深度子房横生在土中,在适宜的条件下逐渐发育膨大成荚果。

花生的花受精后,子房需要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才能发育结果,并且能够很好的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以供其发育成长。所以,我们在观察时,就会发现花生多半在早晨5点到7点开花,花受精后,花瓣当天下午就凋谢,如遇温度低、光线弱的阴雨天,开花和谢花时间都会后延。当花瓣枯萎以后,子房柄就会乘着黑夜来临时从枯萎的花管内长出。

进入土里的果针,在黑暗的环境中,并且在水分和其他养分充足的情况下,迅速成长,子房开始变得肥大,体表长出茸毛,发育成一个个饱满的荚果,表皮逐渐皱缩,荚果逐渐成熟,形成了我们所见的花生果实。花生从果针入土计算,大概需要45到60天左右。如果土壤干旱,果针的出现和荚果的发育都会推迟;土壤水分过多,荚果的发育也会变缓慢。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才有这么一句俗话:“落花生,落花生,落花果就生。”[7]


落花生收获处理及储存

由于落花生最易受黄曲毒素侵害,如果落花生收获处理及储存不当,常为黄曲霉菌所产生之毒素所污染,对人畜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为了避免此种污染之发生,兹将收获后处理应注意之点简述如下,以供农友参考及消费者选购之依据。

一、适期收获

落花生的收获时期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但影响产量,同时也影响品质。因为收获过早,许多荚果尚未成熟;反之,收获过迟,则因许多荚果果柄腐败,而易为黄曲霉菌所污染。一般而言,落花生之收获适期因品种及栽培期作而异。直立性品种其生育日数:春作约120~140天;秋作约105~120天。

二、收获后,应立即干燥

落花生收获后,应迅速干燥至安全贮藏水分含量12%以下,以免发霉,衍生黄曲毒素。

三、收获及干燥时,应避免伤及荚果

受伤之荚果易为黄曲霉菌所侵入,而造成污染。所以,在收获时,及干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伤及荚果。

四、干燥后贮藏前,应拣除夹杂物及未成熟的荚果

夹杂物和未成熟的荚果能使贮藏温度升高,及导致水分的凝结,有利于黄曲霉菌之生长繁殖。故在贮藏之前应将其除去。

五、贮藏处所通风良好

贮藏落花生的地方,应有通风设备以维持良好的通风,以避免温度湿度升高,而予黄曲霉菌生长繁殖之有利环境。在台湾由于湿度高,所以如果相对湿度在80%时,则须在大气温度高于榖温5℃以上时,才能开动通风设备来散热。同时要随时抽查仓库内的谷物,是否已经开始腐败。

六、贮藏前仓库须经消毒

贮藏前应将仓库打扫干净,并加以消毒

七、堆积时应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

应将包装之落花生贮放在能通气的木垫板,每隔4包之高度应再放一层垫板,层层堆放至与天花板距离一定空间为止。同时,每排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管理,及良好的空气流通。

八、防止鼠害

应尽量防止老鼠进入仓库,以免为害落花生,而导致霉菌的侵入而造成污染,影响落花生的品质。[8]


视频

落花生

落花生选种与栽培

翰林6下L8课前引导 落花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