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诸葛亮

(重定向自诸葛孔明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時期人物,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后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在后世倍受敬仰,故而後世常尊称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諸葛亮
丞相武鄉侯,領司隸校尉益州
前任:
繼任:蔣琬費禕
诸葛亮
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加領益州牧
國家 东汉蜀漢
時代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主君 劉備劉禪
姓名 诸葛亮
孔明
臥龍、伏龍
封爵 武乡侯
封地 武鄉縣
出身地 徐州琅邪郡
世系 琅邪諸葛氏
出生 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年
东漢琅琊郡阳都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逝世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年
蜀漢五丈原
(今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镇
諡號 忠武侯
墓葬 漢中定軍山
祠廟 武侯祠

目录

生平

早年经历

諸葛亮父親诸葛珪早逝,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諸葛玄和荊州州牧劉表是老朋友,而且那裡沒有戰亂,他便帶着家人搬去居住。諸葛玄被袁術薦表為豫章太守,諸葛亮與其弟隨同諸葛玄前去上任,後來朝廷派朱皓代諸葛玄職位。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在南陽郡耕讀。平常喜歡吟唱《梁父吟》,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的人多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1]

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結交。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選擇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而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這門親事後,立即迎娶黄氏。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為笑話。鄉里有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妻,選來選去,卻選擇黃承彥家的醜女做妻子。)[2]

隆中定计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劉備拜訪司馬徽求教世事。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那些儒生乃見識淺俗之 士,豈會認識時勢事務?認識時勢事務者才能成為英俊豪傑。從此地中,有臥龍(诸葛亮)、鳳雛(龐統)。)」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此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使他屈就致於此。將軍宜枉屈尊駕以顧望。)」

因此刘备遂親自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問諸葛亮:

諸葛亮遂向他陳述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等乃不再抱怨。

诸葛亮於208年时,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過江作說

當時,劉表因妻家所影響,對長子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敬重諸葛亮,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黃祖孫權討死,劉琦便自薦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向孙权求救[3]。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稱臣呢?)[4]」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派出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劉璋軍議校尉法正並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蕩寇將軍關羽、討虜將軍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軍師龐統戰死。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助陣,留關羽和馬良负责荆州防务,并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勸主稱帝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在成都替前線屢敗屢戰的劉備提供資援。關羽敗走麥城後,為了劉禪的地位,擔心以剛毅勇猛著稱的劉封,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制禦,獻計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220年,魏王曹丕篡位,當時謠言漢獻帝劉協已被加害,劉備發喪,諡劉協為孝愍皇帝。221年,群臣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劉備才答應。刘备称帝後,諸葛亮官拜丞相尚書事,假節。同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先主託孤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孙吴,有意图奪回荊州和为关羽报仇,失败,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战)。諸葛亮反对东征计划,主张与孙吴结盟对抗曹魏,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认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征,即使刘备东征,若有法正跟随,战局也不至如此頹丧[5]。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6]:918[7]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刘禅继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8],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政事上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而派鄧芝陳震東吳修好。

南征北伐

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9] 討伐雍闓、高定和孟获,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充实國庫,同时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227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漢中,开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夺得武都阴平两郡,伏杀魏军车骑将军张郃,大将王双。又遣大將魏延吳懿等歼灭包含三千带甲之士在内的司马懿精锐,使得后期司马懿一直不敢与诸葛亮在正面战场作战。但是因为司马懿成功的坚守战略与運糧不繼,未能成功夺取关中地区。

234年春,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魏大都督司馬懿渭南對峙。諸葛亮每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南河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諸葛亮自至,數次挑戰。司馬懿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使人至司馬懿處,司馬懿問諸葛亮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相持百餘日。八月,諸葛亮患疾病重,于軍中逝世,享年五十四岁。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走相告知司馬懿,司馬懿追出。姜維令楊儀徉向司馬懿還而攻之,司馬懿乃退,不敢追趕。於是蜀軍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稱:「死諸葛驚走生仲達。」或以告司馬懿,司馬懿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後想怎麼做。)


功绩与成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被袁準稱誉为集于一身,在中华文化圈内是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後已”成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据政权中,诸葛亮总揽朝政十余年,既不斂財,也不营谋私利或名位,以兴复汉室为任。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10]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作者陈寿父亲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剃髮),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準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诸葛亮在技术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制造木牛流马。陈寿称赞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出师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龙称赞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陆游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苏轼评价为“简而尽,直而不肆”。诸葛亮亦擅长书法绘画,宋徽宗时编宣和书谱有“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之句。现今传世之远涉帖,传为王羲之临摹诸葛亮原贴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


網路歷史評點影片

by YouTube 神機妙算諸葛亮 終究鬥不過狼性司馬懿!?《57爆新聞》精選篇 網路獨播版 作者:57爆新聞
by YouTube 【陳啟鵬顛覆歷史】草船借箭攏係假? 揭諸葛孔明黑歷史 網路版關鍵時刻 20190716 作者:關鍵時刻


参考文獻

注释

  1. 三國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2. 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3.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 「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5.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6. 陳壽.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7.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8. 一說县侯,但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
  9. 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
  10. 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