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邹鲁」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党人…”)
 
参考资料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
''' 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党人,大学校长。
 
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1924年,邹鲁任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同年,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1946年,任监察委员。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1954年在台湾病逝。
 
中文名 邹鲁 别    名 邹澄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大埔老县城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4年2月8日 主要成就 讨袁护法
 
联俄抗日
 
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创办《民报》 代表作品 《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等 籍    贯 广东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 字 海滨 重大事件 1926年1日被开除党(国民党)籍
 
  
 人物简介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邹鲁
 +
|圖片 = [[File:无标题亲爱1亲爱.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pic.sogou.com/d?query=%D7%DE%C2%B3&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3/zoulu.html 图片来源于博雅人物网网]]]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885年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邹澄生
 +
| 職業 = 政治家,革命党人,大学校长
 +
| 知名原因 =  讨袁护法、联俄抗日、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创办《民报》、执掌中山大学
 +
| 知名作品 = 《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
}}
 +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党人,大学校长。
 +
 
 +
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
 
 +
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
 +
 
 +
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
 +
 
 +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
 +
 
 +
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
 
 +
1924年,邹鲁任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同年,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
 +
 
 +
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
 
 +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
 
 +
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
 +
 
 +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
 +
 
 +
1946年,任监察委员。
 +
 
 +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
 
 +
1954年在台湾病逝。
 +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邹鲁
 +
 
 +
别    名: [[邹澄生]]
 +
 
 +
国    籍: 中国
 +
 
 +
民    族 :汉族
 +
 
 +
出生地: 大埔老县城
 +
 
 +
出生日期: 1885年
 +
 
 +
逝世日期: 1954年2月8日
 +
 
 +
主要成就: 讨袁护法、联俄抗日、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创办《民报》
 +
 
 +
代表作品: 《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等
 +
 
 +
籍    贯 :广东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
 +
 
 +
字:海滨
 +
 
 +
重大事件 :1926年1日被开除党(国民党)籍
 +
 
 +
== 人物简介==
 
 邹鲁(1885—1954),原名澄生,后改为鲁,字海滨,生于大埔老县城(茶阳镇)儒学里(埔中左侧)。邹鲁钝于记诵,敏于悟解。幼读私塾,19岁就读韩山书院,又转学广东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
 
 邹鲁(1885—1954),原名澄生,后改为鲁,字海滨,生于大埔老县城(茶阳镇)儒学里(埔中左侧)。邹鲁钝于记诵,敏于悟解。幼读私塾,19岁就读韩山书院,又转学广东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中国有被瓜分之险。时有康、梁主张维新,孙中山主张革命。邹即认为惟有革命能救中国,于是,由吉隆坡华侨杨穆如介绍加入兴中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留学时转入同盟会。此后,便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与朱执信等密谋在广州起义。
+
 
 宣统二年(1910),与倪映典等密谋在汕头发动新军起义。宣统三年,在广州会馆参与策动新军起义(即三月二十九日起义)。武昌起义时,邹驻香港筹备军械军需接应广东各江(东、西、北江)起义军。听说东江起义军与清军相持不下,即招募200人组成敢死队赶往支援。广东全省光复后,与姚雨平等组成广东北伐军(姚任司令,邹任兵站总监),联合江苏、浙江等省起义军击溃清廷大军,在金陵(南京)会合。民国元年(1912)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整顿财政,后辞职至北平任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民国二年春,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夏,孙中山发动第一次讨袁之役,他奉命协助广东陈炯明起兵援应长江一线各省。次年7月东渡日本,与胡汉民等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民国4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讨袁之役,他回香港派罗侃亭等入汕头起兵声讨。民国6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之役,他奉命任潮梅军总司令,讨伐莫擎宇。民国9年秋,孙中山命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回师讨伐陆(荣廷)系叛军,他奉命在东江组成义勇军3万余,从侧背进击,复控制全省。于是,他被任命为两广盐运使。民国10年6月,为孙中山献策讨平广西陆荣廷部。民国11年冬,孙中山任他为大总统特派员,主持讨伐叛变的陈炯明。次年1月15日克复广州,时孙中山尚驻上海统筹全局,他受命与胡汉民、李烈钧、许崇智、魏邦平全权代行大总统职权。孙中山返广东后,他被任为省财政厅长。民国13年1月,国民党改组,实行国共合作,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他由广东赶往北京签证了遗嘱。
+
 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奥[[ 八国联军]] 侵华之后,中国有被瓜分之险。时有康、梁主张维新,[[ 孙中山]] 主张革命。邹即认为惟有革命能救中国,于是,由吉隆坡华侨[[ 杨穆如]] 介绍加入兴中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留学时转入同盟会。此后,便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与朱执信等密谋在广州起义。
 民国14年11月12日,邹与国民党中央的一批执委在北平西山孙中山灵前举行国民党第一届第四次全委会(史称西山会议),通过解雇苏联顾问鲍罗廷,开除国民党政府主席汪精卫及共产党员李大钊、林祖涵、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的国民党党籍,取消政治委员会,树起反共的旗号。民国16年4月及5月,蒋介石和武汉汪精卫合流,相继清党。5月,邹任当时成立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
+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土肥原到天津见邹,企图诱其驱逐控制平、津的张学良,更换东北首长。邹指斥说:“我国稍有知识的,也决不愿做傀儡出卖国家,何况我是个革命者?张学良是我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政治如何,都是我国内部的事,何必劳你异国过问?至于东北首长,更无需你拥护!”“九·一八”事变后,他常以苞桑之危为忧。民国20年冬,国民党内部不团结,特别有西南政务委员会胡汉民等一批人主张抗日、反蒋、反共,因而在上海开和平会议,邹为广东代表之一。会后举行国民党第四届一中全会,邹被选任国民政府委员及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以调和西南与国民党中央的见解。
+
 宣统二年(1910),与倪映典等密谋在[[ 汕头]] 发动新军起义。宣统三年,在广州会馆参与策动新军起义(即三月二十九日起义)。[[ 武昌起义]] 时,邹驻香港筹备军械军需接应广东各江(东、西、北江)起义军。听说东江起义军与清军相持不下,即招募200人组成敢死队赶往支援。广东全省光复后,与姚雨平等组成广东北伐军(姚任司令,邹任兵站总监),联合江苏、浙江等省起义军击溃清廷大军,在金陵(南京)会合。民国元年(1912)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整顿财政,后辞职至北平任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民国二年春,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夏,孙中山发动第一次讨袁之役,他奉命协助广东陈炯明起兵援应长江一线各省。次年7月东渡日本,与胡汉民等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民国4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讨袁之役,他回香港派罗侃亭等入汕头起兵声讨。民国6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之役,他奉命任潮梅军总司令,讨伐[[ 莫擎宇]] 。民国9年秋,孙中山命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回师讨伐陆(荣廷)系叛军,他奉命在东江组成义勇军3万余,从侧背进击,复控制全省。于是,他被任命为两广盐运使。民国10年6月,为孙中山献策讨平广西陆荣廷部。民国11年冬,孙中山任他为大总统特派员,主持讨伐叛变的[[ 陈炯明]] 。次年1月15日克复广州,时孙中山尚驻上海统筹全局,他受命与胡汉民、[[ 李烈钧]] [[ 许崇智]] [[ 魏邦平]] 全权代行大总统职权。孙中山返广东后,他被任为省财政厅长。民国13年1月,国民党改组,实行国共合作,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他由广东赶往北京签证了遗嘱。
 +
 
 +
 民国14年11月12日,邹与国民党中央的一批执委在北平西山孙中山灵前举行国民党第一届第四次全委会(史称西山会议),通过解雇苏联顾问[[ 鲍罗廷]] ,开除国民党政府主席[[ 汪精卫]] 及共产党员[[ 李大钊]] [[ 林祖涵]] [[ 谭平山]] [[ 于树德]] [[ 毛泽东]] [[ 国民党]] 党籍,取消政治委员会,树起反共的旗号。民国16年4月及5月,蒋介石和武汉汪精卫合流,相继清党。5月,邹任当时成立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
 +
 
 +
 民国20年(1931)[[ “九·一八”事变]] 前夕,日本土肥原到[[ 天津]] 见邹,企图诱其驱逐控制平、津的[[ 张学良]] ,更换东北首长。邹指斥说:“我国稍有知识的,也决不愿做傀儡出卖国家,何况我是个革命者?张学良是我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政治如何,都是我国内部的事,何必劳你异国过问?至于东北首长,更无需你拥护!”“九·一八”事变后,他常以苞桑之危为忧。民国20年冬,国民党内部不团结,特别有西南政务委员会[[ 胡汉民]] 等一批人主张抗日、反蒋、反共,因而在上海开和平会议,邹为广东代表之一。会后举行国民党第四届一中全会,邹被选任国民政府委员及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以调和西南与国民党中央的见解。
 +
 
 
 民国24年(1935)春,土肥原游说西南,见邹时表示愿借款及军械以共同防俄防共,怂恿西南抗拒中央。邹声称:“我反共最早而又最坚决不渝。如日本有诚意与中国合作防共防俄,应即还我东北,否则无合作可言。”土肥原无辞以对。不久,又居中斡旋,促使胡汉民与国民党中央合作,又促使西南政务委员会执行部诸人出席国民党中央五届一中全会。会上,邹被推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及国府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邹任常务委员。民国35年,在国民党把持下召开“国民大会”,以通过“宪法”。邹在大会前夕以交情拉拢民社党、青年党,使蒋介石的意志得以实现。民国37年5月“行宪”后,邹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
 
 民国24年(1935)春,土肥原游说西南,见邹时表示愿借款及军械以共同防俄防共,怂恿西南抗拒中央。邹声称:“我反共最早而又最坚决不渝。如日本有诚意与中国合作防共防俄,应即还我东北,否则无合作可言。”土肥原无辞以对。不久,又居中斡旋,促使胡汉民与国民党中央合作,又促使西南政务委员会执行部诸人出席国民党中央五届一中全会。会上,邹被推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及国府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邹任常务委员。民国35年,在国民党把持下召开“国民大会”,以通过“宪法”。邹在大会前夕以交情拉拢民社党、青年党,使蒋介石的意志得以实现。民国37年5月“行宪”后,邹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
 民国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蒋介石闻邹已走香港,便命人为其谋寓所于台北,邹遂至台北。1950年,国民党改选,邹任中央评议委员。1953年春,邹右手及两足忽麻木不仁,至1954年2月8日七秩寿庆,以设宴酬酢过劳而脑溢血,13日戌时,卒于台北浦城街寓所,享年70,葬于天母山南面。
+
 民国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军攻陷[[ 南京]] ,蒋介石闻邹已走香港,便命人为其谋寓所于台北,邹遂至[[ 台北]] 。1950年,国民党改选,邹任中央评议委员。1953年春,邹右手及两足忽麻木不仁,至1954年2月8日七秩寿庆,以设宴酬酢过劳而[[ 脑溢血]] ,13日戌时,卒于台北浦城街寓所,享年70,葬于天母山南面。
 邹一生于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在韩山书院求学时,便与同乡张煊以四块鹰洋并得老师张竹士资助,创办乐群中学(埔中前身)。在省城读书时,又得老师丘逢甲(广东教育总会长)赞助,以120块光洋倡办潮州师范。民国13年(1924),受孙中山命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国立广东大学(中大前身,邹奉命将高师、法政、农专合并而成)校长。民国21年冬,重任中山大学校长,使中大成为国内科系、设备最完备的学府,见重于国际。他在校内设广东通志馆,自兼馆长,聘温廷敬为志馆主任兼总纂,编纂成一部《广东通志》。其一生著作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汉族客福史》、《环游廿九国记》、《旧游新感》、《教育与和平》等。 [1]  
+
 
革命经历
+
 邹一生于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在韩山书院求学时,便与同乡张煊以四块鹰洋并得老师张竹士资助,创办乐群中学(埔中前身)。在省城读书时,又得老师丘逢甲(广东教育总会长)赞助,以120块光洋倡办潮州师范。民国13年(1924),受孙中山命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国立广东大学(中大前身,邹奉命将高师、法政、农专合并而成)校长。民国21年冬,重任中山大学校长,使中大成为国内科系、设备最完备的学府,见重于国际。他在校内设广东通志馆,自兼馆长,聘温廷敬为志馆主任兼总纂,编纂成一部《广东通志》。其一生著作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汉族客福史》、《环游廿九国记》、《旧游新感》、《教育与和平》等。<ref>[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8-03-11/2162804256.html 邹鲁],中华传统文化,2008年03月11日</ref>
宣传革命
+
== 革命经历==
1905年加入兴中会尤烈主持的中和堂。同年得朋友资助,东游日本,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广州后考入政法学堂,结识了朱执信老师及陈炯明等,参加了秘密革命活动。
+
=== 宣传革命===
1908年10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反清浪潮不断高涨。邹鲁与朱执信等人以为时机成熟,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因事泄,邹鲁暂避香港,不久旋回政法学堂就读。毕业后,受聘于粤商自治会执教。1910年2月,赴汕头发动新军配合广州起义。因广州新军突遭清将李准部袭击,邹鲁返广州奔走营救,被清巡抚列为缉捕对象。因得丘逢甲副议长庇护,才幸免于难。次年孙中山派胡汉民、黄兴等在香港设统筹部,准备发动广州起义,邹鲁受命在广州创办《民报》,宣传革命思想。他利用咨议局作掩护,在局内出版,分送到新军及防营中。後因温才生剌孚琦於谘议局前,该报作了报导和发表赞扬的评论而被查封。事後,当局要邹鲁以写“悔过书”为条件,准其复刊,但他断然拒绝。1911年l(月10日武昌起义後,邹鲁立即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等组缉广东起义响应。邹鲁留香港筹备兵器、军饷等军需财物,支援各路义军。11月陈 明在惠州起义后与清军秦炳直部相持,邹鲁闻讯力促西、北两江民军起义响应,并组织敢死队两百人驰援,击溃清军。一举光复惠州、广州,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组织军政府。
+
1905年加入兴中会尤烈主持的中和堂。同年得朋友资助,东游日本,并加入中国[[ 同盟会]] 。回广州后考入政法学堂,结识了朱执信老师及陈炯明等,参加了秘密革命活动。
讨袁护法
+
 
 广东稳定后,孙中山先生组织北伐军,姚雨平为总司令,邹鲁随军北伐,为兵站总监,主管调拨陆海军的武器装备。在江浙、上海等地革命军民配合下,北伐军屡溃清军,攻克南京。经十七个省的起义代表协议,成立中华国,举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
1908年10月,[[ 光绪皇帝]] [[ 慈禧太后]] 先后死去,反清浪潮不断高涨。邹鲁与朱执信等人以为时机成熟,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因事泄,邹鲁暂避香港,不久旋回政法学堂就读。毕业后,受聘于粤商自治会执教。1910年2月,赴汕头发动新军配合广州起义。因广州新军突遭清将[[ 李准]] 部袭击,邹鲁返广州奔走营救,被清巡抚列为缉捕对象。因得丘逢甲副议长庇护,才幸免于难。次年孙中山派胡汉民、黄兴等在香港设统筹部,准备发动广州起义,邹鲁受命在广州创办[[ 《民报》]] ,宣传革命思想。他利用咨议局作掩护,在局内出版,分送到新军及防营中。後因温才生剌孚琦於谘议局前,该报作了报导和发表赞扬的评论而被查封。事後,当局要邹鲁以写“悔过书”为条件,准其复刊,但他断然拒绝。1911年l(月10日武昌起义後,邹鲁立即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等组缉广东起义响应。邹鲁留香港筹备兵器、军饷等军需财物,支援各路义军。11月陈 明在惠州起义后与清军秦炳直部相持,邹鲁闻讯力促西、北两江民军起义响应,并组织敢死队两百人驰援,击溃清军。一举光复惠州、广州,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组织军政府。
 南北议和后,邹鲁便自请释兵,返回广州,被委任为广东省官钱局总办。为挽救金融危机,设钱庄,提高广东币值。翌年国会成立时,邹鲁当选为广东代表之一。国会期间,袁世凯企图以陈炯明取代
+
 
邹鲁(信丰中学林锐翻拍)
+
=== 讨袁护法===
邹鲁(信丰中学林锐翻拍) [2]
+
 广东稳定后,孙中山先生组织北伐军,[[ 姚雨平]] 为总司令,邹鲁随军北伐,为兵站总监,主管调拨陆海军的武器装备。在江浙、[[ 上海]] 等地革命军民配合下,北伐军屡溃清军,攻克南京。经十七个省的起义代表协议,成立中华 国,举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汉民,制造分裂。又派人携款四十万元笼络邹鲁。邹鲁拒绝接受,劝来人不要拿国家钱财用于个人争权夺利。并在国会中提出宋教仁被杀案要用司法程序解决,“质问赵总理何以不依法赴质书”,起草“弹劾袁政府违法大借款案”等,被称为“捋虎须”议员。为此,邹鲁险遭逮捕。宋教仁组织的国民党出现分裂,孙中山先生于1914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该党成立时要求党员对孙中山个人效忠),创办《民国杂志》,进行反袁斗争。邹鲁遵照孙中山指示,出任编辑,纂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揭露袁氏破坏约法,出卖国家利益的事实。不久,在西南各省支持下,孙中山准备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派邹鲁北上策划国会南迁。邹鲁得到众议院吴景濂、王正廷正副议长支持,两百多议员到广州出席非常会议,建立了护法军政府。在组织护法战争中,邹鲁任潮梅军总司令,击败据东江之莫擎宇部。不久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反袁高潮,袁氏于反对他的怒潮中暴毙。国会重开。邹鲁在国会中提出“查办张勋案”、“十大质问书”,揭露段祺瑞政府失职、违法等情况。议会遭受暴徒袭击,邹鲁等被殴伤。国会被迫解散。邹鲁返粤参加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动员援闽粤军陈烱明回师广州,邹鲁亦联络民军配台,夺回广东控制权,成立国民政府。邹鲁任两广盐运使,掌管财源。
+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上海,召邹鲁为人总统特派员,负责策划讨陈。经各方联络,召开滇粤桂三方“白马”会议,以大总统名义委任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举兵讨陈,克广州。1923年初,孙中山电委胡汉民、邹鲁等五人全权暂代行大总统职权。后迎孙中山返广州,重建大总统府。邹鲁任财政厅长,被誉为“理财经纶手”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邹鲁当选为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后为常委。
+
 南北议和后,邹鲁便自请释兵,返回广州,被委任为广东省官钱局总办。为挽救金融危机,设钱庄,提高广东币值。翌年国会成立时,邹鲁当选为广东代表之一。国会期间,袁世凯企图以陈炯明取代 汉民,制造分裂。又派人携款四十万元笼络邹鲁。邹鲁拒绝接受,劝来人不要拿国家钱财用于个人争权夺利。并在国会中提出[[ 宋教仁]] 被杀案要用司法程序解决,“质问赵总理何以不依法赴质书”,起草“弹劾袁政府违法大借款案”等,被称为“捋虎须”议员。为此,邹鲁险遭逮捕。宋教仁组织的国民党出现分裂,孙中山先生于1914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该党成立时要求党员对孙中山个人效忠),创办《民国杂志》,进行反袁斗争。邹鲁遵照孙中山指示,出任编辑,纂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揭露袁氏破坏约法,出卖国家利益的事实。不久,在西南各省支持下,孙中山准备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派邹鲁北上策划国会南迁。邹鲁得到众议院[[ 吴景濂]] [[ 王正廷]] 正副议长支持,两百多议员到广州出席非常会议,建立了护法军政府。在组织护法战争中,邹鲁任潮梅军总司令,击败据东江之莫擎宇部。不久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反袁高潮,袁氏于反对他的怒潮中暴毙。国会重开。邹鲁在国会中提出“查办张勋案”、“十大质问书”,揭露段祺瑞政府失职、违法等情况。议会遭受暴徒袭击,邹鲁等被殴伤。国会被迫解散。邹鲁返粤参加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动员援闽粤军陈烱明回师广州,邹鲁亦联络民军配台,夺回广东控制权,成立国民政府。邹鲁任两广盐运使,掌管财源。
开除党籍
+
 
 国民党“一大”后实行国共合作。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聘请一些苏联顾问、共产党人担任了一些部长、秘书等要职。但在教育经费等问题上,邹鲁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邹鲁以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的身份,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派在本党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等决议案,设立中央党部与广州的中央党部对立。1926年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永远开除邹鲁等的党籍。
+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上海,召邹鲁为人总统特派员,负责策划讨陈。经各方联络,召开滇粤桂三方“白马”会议,以大总统名义委任[[ 杨希闵]] 为滇军总司令、[[ 刘震寰]] 为桂军总司令,举兵讨陈,克广州。1923年初,孙中山电委胡汉民、邹鲁等五人全权暂代行大总统职权。后迎孙中山返广州,重建大总统府。邹鲁任财政厅长,被誉为“理财经纶手”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邹鲁当选为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后为常委。
国事遗嘱
+
 
 +
=== 开除党籍===
 +
 国民党“一大”后实行国共合作。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聘请一些[[ 苏联]] 顾问、共产党人担任了一些部长、秘书等要职。但在教育经费等问题上,邹鲁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邹鲁以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的身份,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派在本党党籍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等决议案,设立中央党部与广州的中央党部对立。1926年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永远开除邹鲁等的党籍。
 +
=== 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瞩!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瞩!
 +
 
 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
 
 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
 
 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
 笔记者 汪精卫
+
 
 证明者 宋子文邵元冲 戴恩赛
+
 笔记者[[ 汪精卫]]
孙科吴敬恒何香凝
+
 
孔祥熙戴季陶 邹鲁
+
 证明者 [[ 宋子文]][[ 邵元冲]][[ 戴恩赛]]
 +
 
 +
[[ 孙科]][[ 吴敬恒]][[ 何香凝]]
 +
 
 +
[[ 孔祥熙]][[ 戴季陶]] 邹鲁
 +
 
 
 孙中山家事遗嘱,签明处也有邹鲁大名,全文如下:“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家事遗嘱,签明处也有邹鲁大名,全文如下:“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恢复党籍
+
=== 恢复党籍===
 +
[[File:01300000344131123468972592963 s.jpg|缩略图|400px|邹鲁]]
 
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清党运动,7月,汪精卫亦公开反共,承认西山会议派人员的党籍,达成三派的联合,组成国民党特别委员会。由于意见分歧,邹鲁为避“党阀”之嫌,决定离开政坛,随即出游欧美各国,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清党运动,7月,汪精卫亦公开反共,承认西山会议派人员的党籍,达成三派的联合,组成国民党特别委员会。由于意见分歧,邹鲁为避“党阀”之嫌,决定离开政坛,随即出游欧美各国,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联俄抗日
+
 
1929年,济南惨案、中东路事件相继发生,邹鲁从日本回国,沿途经朝鲜见受日军蹂躏后的亡国悲惨情景。回国后,见蒋、冯、阎为争夺地盘逐鹿中原,强敌当前置国家安危而不顾,邹鲁劝告张学良要
+
=== 联俄抗日===
邹鲁
+
 
邹鲁(6张)
+
1929年,济南惨案、中东路事件相继发生,邹鲁从日本回国,沿途经朝鲜见受日军蹂躏后的亡国悲惨情景。回国后,见蒋、冯、阎为争夺地盘逐鹿中原,强敌当前置国家安危而不顾,邹鲁劝告[[ 张学良]] 要“中立守土,以防日人扩张”。后赴太原游说[[ 冯玉祥]] [[ 阎锡山]] “化干戈为玉帛”,提出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解决蒋介石独裁问题。1930年8月,会议於北京召开期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以调解蒋、冯、阎之矛盾为藉口,出兵进驻北京。西南军界主张动武解决。邹鲁回广州,日本[[ 土肥原]] 乘隙拉拢邹鲁,表示日本愿与西南军界合作,赞成武力消灭张学良,西南军界主持东北三省。邹鲁面质土肥原说:“张学良是中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如何,政治如何,都是中国内部的事,何劳贵国过问?
  “中立守土,以防日人扩张”。后赴太原游说冯玉祥、阎锡山“化干戈为玉帛”,提出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解决蒋介石独裁问题。1930年8月,会议於北京召开期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以调解蒋、冯、阎之矛盾为藉口,出兵进驻北京。西南军界主张动武解决。邹鲁回广州,日本土肥原乘隙拉拢邹鲁,表示日本愿与西南军界合作,赞成武力消灭张学良,西南军界主持东北三省。邹鲁面质土肥原说:“张学良是中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如何,政治如何,都是中国内部的事,何劳贵国过问?
+
 
 “九·一八”事变後,东北国土沦丧,全国各界掀起抗日高潮,西南各省军政要员提出抗日反蒋。蒋介石软禁胡汉民。邹鲁回广州宣传抗日反蒋。他认为蒋介石“怀抱独裁之野心,曲解训政之真义,蔑视舆论,遏抑民权,以摧锄异己为得计,以穷兵黩武为能事”,与冯、阎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邹鲁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委员和国府委员。10月,蒋介石逼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力,辞去军政各职,并派员南下广州谈判。邹鲁以为“蒋介石光明磊落”,劝说西南军政界要员“团结御侮,共赴国难”,并出席了上海和平会议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和党部常委。次年,接任中山大学校长。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和国府委员。
+
 “九·一八”事变後,东北国土沦丧,全国各界掀起抗日高潮,西南各省军政要员提出抗日反蒋。蒋介石软禁胡汉民。邹鲁回广州宣传抗日反蒋。他认为蒋介石“怀抱独裁之野心,曲解训政之真义,蔑视舆论,遏抑民权,以摧锄异己为得计,以穷兵黩武为能事”,与冯、阎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邹鲁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委员和国府委员。10月,蒋介石逼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力,辞去军政各职,并派员南下广州谈判。邹鲁以为“蒋介石光明磊落”,劝说西南军政界要员“团结御侮,共赴国难”,并出席了上海和平会议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和党部常委。次年,接任[[ 中山大学]] 校长。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和国府委员。
 由于国土不断沦陷,西南军界当局利用全国抗日运动高涨情绪,公开与蒋介石抗衡。土肥原再次来广州会见邹鲁,表示愿与中国共同防俄防共,但南京无诚意;故愿与西南方面合作,提供借款和军械。邹鲁对土肥原说:“如日本有诚意,则不应掠我东北。”土肥原未达目的,又派松井向邹鲁解释:东北事件是南京不与日本交涉,却联俄制日,所以有东北之擧。邹鲁力质松井,说明中国若联俄,日本不敢即来侵犯。中俄战争後,日本才来侵犯的。邹鲁出席世界大学会议时,留下一信给西南当局,说:“国难当前,应捐成见,服从中央决定,增强御侮力量。若假抗日之名,阴作颠覆中央之计,内战既开,兵连祸结,转为日人所乘,坐收渔人之利。” 许崇智、叶楚伧赶至香港见邹鲁,邹鲁向他们提出:“全国各党各派值此国难当前,应放弃一切成见”;“消灭内战,以全力抗日”;“要唤起民众,使学、农、工、商、兵一致团结”,“凡助我抗日者皆认为朋友”的主张。南京沦陷後,邹鲁进一步向蒋介石提出“派员赴俄联络,器用抗战将领”的意见。
+
 
移居台北
+
 由于国土不断沦陷,西南军界当局利用全国抗日运动高涨情绪,公开与蒋介石抗衡。土肥原再次来广州会见邹鲁,表示愿与中国共同防俄防共,但南京无诚意;故愿与西南方面合作,提供借款和军械。邹鲁对土肥原说:“如日本有诚意,则不应掠我东北。”土肥原未达目的,又派松井向邹鲁解释:东北事件是南京不与日本交涉,却联俄制日,所以有东北之擧。邹鲁力质松井,说明中国若联俄,日本不敢即来侵犯。中俄战争後,日本才来侵犯的。邹鲁出席世界大学会议时,留下一信给西南当局,说:“国难当前,应捐成见,服从中央决定,增强御侮力量。若假抗日之名,阴作颠覆中央之计,内战既开,兵连祸结,转为日人所乘,坐收渔人之利。” 许崇智、叶楚伧赶至[[ 香港]] 见邹鲁,邹鲁向他们提出:“全国各党各派值此国难当前,应放弃一切成见”;“消灭内战,以全力抗日”;“要唤起民众,使学、农、工、商、兵一致团结”,“凡助我抗日者皆认为朋友”的主张。[[ 南京]] 沦陷後,邹鲁进一步向蒋介石提出“派员赴俄联络,器用抗战将领”的意见。
1946年,他当选为监察院委员,1949年7月,参加广州召开的“非常会议”,离会去香港,移居台北,后任中央评议委员。
+
 
人物年表
+
=== 移居台北===
1908年10月,慈禧、光绪相继死去,反清情绪高涨,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
1946年,他当选为监察院委员,1949年7月,参加广州召开的“非常会议”,离会去香港,移居[[ 台北]] ,后任中央评议委员。
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广州稳定后,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
 
1914年,孙中山先生组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遵照中山先生指示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
+
==教育成就==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
+
[[File: 邹鲁.jpg|缩略图|400px| 邹鲁]]
1923年,孙中山先生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
=== 执教乐群===
1924年,孙中山先生计划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孙中山过世后,邹鲁任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成立,邹鲁为首任校长,并为国立中山大学校歌作词。
+
 他感到科举制度及教学方式误国误民,遂起办新学之念,回埔联络[[ 张龙云]] 等人创办了乐群中学,并亲自执教。
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
=== 担任校长===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
1923 年底,孙中山计划将广东高师、[[ 政法大学]] 、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广东大学,委任邹鲁为高师校长、广东大学筹委主任。
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
+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受到驳斥。
 
1946年,任监察委员。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北。任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 邹鲁 文集》、《 邹鲁 文存》。
 
1951年,担任淡江英专董事(后改制为淡江大学),受邀为淡江大学校歌作词。
 
1954年,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岁。
 
教育成就
 
执教乐群
 
 他感到科举制度及教学方式误国误民,遂起办新学之念,回埔联络张龙云等人创办了乐群中学,并亲自执教。
 
担任校长
 
1923 年底,孙中山计划将广东高师、政法大学、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广东大学,委任邹鲁为高师校长、广东大学筹委主任。
 
邹鲁
 
邹鲁
 
 
 邹鲁任中大校长之后,全力进行整顿。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学校发达,科学进步。1923年冬,他任广东大学筹委主任、校长,时为戎马倥偬,难得兼顾。如今能按其志管理大学,以求“树一最高学府”。
 
 邹鲁任中大校长之后,全力进行整顿。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学校发达,科学进步。1923年冬,他任广东大学筹委主任、校长,时为戎马倥偬,难得兼顾。如今能按其志管理大学,以求“树一最高学府”。
 首先,他将中大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统一在学校领导之下,禁止员生在上课时间开会,并建立特别党部严加控制学生的聚会,恢复教学秩序。同时,为提高师资力量,派员赴北京等地聘请名教授,使中大集中了一批优秀教授,成立各学科研究所、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为发展学术研究提供较好的条件。1937年,设立研究院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擧办了第一届硕士生学位考试,授予各科毕业的研究生以硕士学位,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
 
 +
 首先,他将中大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统一在学校领导之下,禁止员生在上课时间开会,并建立特别党部严加控制学生的聚会,恢复教学秩序。同时,为提高师资力量,派员赴北京等地聘请名教授,使中大集中了一批优秀教授,成立各学科研究所、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为发展学术研究提供较好的条件。1937年,设立研究院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擧办了第一届[[ 硕士生学位]] 考试,授予各科毕业的研究生以硕士学位,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
 
 
 建设石牌中山大学新校舍,按实际情况调整院系,将原来五个学院扩大为理、工、医、农、法、文、教育等七个学院。接管两广土壤调查所、广东通志馆,组织师生调查土壤、编写广东通志。制定和实施六年三期的建校规划,於广州市郊五山置地四万亩,以实现孙中山的遗愿。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战事频繁,教育部长朱家鞾又对邹鲁不满,常常拖欠教育经费。邹鲁面对困难,毅然实施庞大建校规划。他请中央拨款,又向西南政务委员会要钱,向国内外同胞、侨胞广泛发动募捐。为使工程如期进行,邹鲁四处奔波,绞尽脑汁,“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他“形神俱瘁,苦辱交加”,始“获在粤诸董事及财政部长之助”,终于如愿以偿,为中大建设作出不可磨减的卓越贡献。
 
 建设石牌中山大学新校舍,按实际情况调整院系,将原来五个学院扩大为理、工、医、农、法、文、教育等七个学院。接管两广土壤调查所、广东通志馆,组织师生调查土壤、编写广东通志。制定和实施六年三期的建校规划,於广州市郊五山置地四万亩,以实现孙中山的遗愿。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战事频繁,教育部长朱家鞾又对邹鲁不满,常常拖欠教育经费。邹鲁面对困难,毅然实施庞大建校规划。他请中央拨款,又向西南政务委员会要钱,向国内外同胞、侨胞广泛发动募捐。为使工程如期进行,邹鲁四处奔波,绞尽脑汁,“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他“形神俱瘁,苦辱交加”,始“获在粤诸董事及财政部长之助”,终于如愿以偿,为中大建设作出不可磨减的卓越贡献。
重大贡献
+
 
 初期建校工程完成孙中山铜像,农学馆,化学、电气、机械、土木工程等教学楼,师生宿舍;中期建农林化学馆,天文、物理、生物、地理
+
== 重大贡献==
1933年,邹鲁(左六)等人于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训石前合影。
+
 初期建校工程完成孙中山铜像,农学馆,化学、电气、机械、土木工程等教学楼,师生宿舍;中期建农林化学馆,天文、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实验教室及文学院、法学院、养蚕室、调桑室、园艺温室等。增办护土学校、助产学校和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附中、附小等。还在潮汕、湛江等地创办农场、桑场。为学院实习、科研提供了配套场所。1938年各项工程基本完成後,邹鲁作诗自慰:“蓝缕箪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至1940年6月,邹鲁辞呈被批准,离开中大。他任中山大学校长十多年内,培养毕业生近五千人,学子散於世界各地。1936年,邹鲁曾应邀出席[[ 德国]][[ 海德堡大学]] 五百五十周年纪念会,获[[ 法学博士]] [[ 意大利]][[ 罗马大学]] 校长、[[ 香港大学]] 副校长曾先後访问中大,甚读中大之成就,提出并达成交换教授、留学生的协议。[[ 埃及]][[ 亚力山大大学]] 增中大免费留学生名额。中山大学进入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
1933年,邹鲁(左六)等人于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训石前合影。
+
== 教育观点==
、化学等实验教室及文学院、法学院、养蚕室、调桑室、园艺温室等。增办护土学校、助产学校和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附中、附小等。还在潮汕、湛江等地创办农场、桑场。为学院实习、科研提供了配套场所。1938年各项工程基本完成後,邹鲁作诗自慰:“蓝缕箪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至1940年6月,邹鲁辞呈被批准,离开中大。他任中山大学校长十多年内,培养毕业生近五千人,学子散於世界各地。1936年,邹鲁曾应邀出席德国海德堡大学五百五十周年纪念会,获法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校长、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先後访问中大,甚读中大之成就,提出并达成交换教授、留学生的协议。埃及亚力山大大学增中大免费留学生名额。中山大学进入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
 
教育观点
 
 
 邹鲁曾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等等。
 
 邹鲁曾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等等。
瓜菜满园
+
=== 瓜菜满园===
 
 邹鲁辞去中大校长后,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
 
 邹鲁辞去中大校长后,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
人物故居
+
== 人物故居==
 
 邹鲁的祖居---敬爱堂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敬爱堂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门前方 20 米竖有 5 支石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所竖,这些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光辉的历史功绩。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 18 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 24 个,建筑面积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
 
 邹鲁的祖居---敬爱堂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敬爱堂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门前方 20 米竖有 5 支石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所竖,这些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光辉的历史功绩。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 18 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 24 个,建筑面积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
 +
 
 邹鲁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邹鲁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邹鲁与中山大学
+
== 邹鲁与中山大学==
 邹鲁是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大学)的创办者,也是第一任校长。2004年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时,校方在图书馆五楼设立邹鲁校长纪念室,并立铜像以资纪念。邹鲁子女邹永和邹方向中大捐赠了邹鲁的部分遗物,包括书画作品、照片、来往信札,和邹鲁手书《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碑帖原拓本2册。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邹鲁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办中山大学的艰辛历程。 [3]
+
 邹鲁是[[ 中山大学]] (前身为广东大学)的创办者,也是第一任校长。2004年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时,校方在图书馆五楼设立邹鲁校长纪念室,并立铜像以资纪念。邹鲁子女邹永和邹方向中大捐赠了邹鲁的部分遗物,包括书画作品、照片、来往信札,和邹鲁手书《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碑帖原拓本2册。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邹鲁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办中山大学的艰辛历程。  
书法著述
+
 
 中山图书馆收
+
== 书法著述==
邹鲁
+
 中山图书馆收藏邹鲁写给清华的楷书诗:“虞叔祠前柏郁苍,槎牙枝干傲风霜。剪桐盛事随周逝,留得浓阴荫古唐。”结字妍正,平和静谧,疏瘦隽逸,秀美见长。憨斋收藏其写给广东大学的行书对联:“称心诗带风云气,信手文成金石声。”用笔自如流畅,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结体平正而顾盼有情,书风清俊而意态万千。
邹鲁(6张)
+
 
  藏邹鲁写给清华的楷书诗:“虞叔祠前柏郁苍,槎牙枝干傲风霜。剪桐盛事随周逝,留得浓阴荫古唐。”结字妍正,平和静谧,疏瘦隽逸,秀美见长。憨斋收藏其写给广东大学的行书对联:“称心诗带风云气,信手文成金石声。”用笔自如流畅,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结体平正而顾盼有情,书风清俊而意态万千。
 
 
 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等。
 
 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等。
人物轶事
+
 
 +
== 人物轶事==
 +
[[File:68888575.jpg|缩略图|400px|邹鲁一家摄于1953年圣诞。前排:邹鲁、夫人赵淑嘉,孙邹英;后排右起:子邹广、媳戚继蔺、子邹梅、女邹方]]
 
 邹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人,幼名澄生,字海滨,别号澄庐主人,日后以“天资鲁钝”、祈求学业精进而更名为“鲁”。邹鲁是中国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民国时期的杰出教育家,先后创办过大埔县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潮嘉师范学堂及中山大学,并两任中大校长,时人称之“诗书画三绝”。
 
 邹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人,幼名澄生,字海滨,别号澄庐主人,日后以“天资鲁钝”、祈求学业精进而更名为“鲁”。邹鲁是中国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民国时期的杰出教育家,先后创办过大埔县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潮嘉师范学堂及中山大学,并两任中大校长,时人称之“诗书画三绝”。
“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
+
 
 +
=== “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
 +
 
 
 滚滚汀江水,葱葱天印山。大埔县旧县城茶阳古镇屹立其间,邹鲁也是诞生、成长于此地。其父自幼即为独子、孤儿,由祖母扶养而至自食其力,虽在城内经营一家裁缝店,但是入不敷出,度日如年。待邹鲁降临人世,依然仅有破屋两间,没有兄弟姐妹(其兄因病早夭),一家三口,家境拮据,含辛茹苦,相依为命。父亲总以备尝“橄榄”、“舂杵”餐的往事启发、激励他(前者指每日仅吃一顿午饭,如同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后者称每天进食早晚两餐,恰似两端大、中间小的“舂杵”),经常说:“我年青时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一生辛苦。不管怎样,总要使到阿澄读好书,才能不断上进。”自从邹鲁母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他曾想暂时辍学,帮扶家计,父亲坚决劝阻,说:“你的职责就是读书!每日做工所得不过是一百几十文钱而已,我不能因贪小利而耽误你的前程。”
 
 滚滚汀江水,葱葱天印山。大埔县旧县城茶阳古镇屹立其间,邹鲁也是诞生、成长于此地。其父自幼即为独子、孤儿,由祖母扶养而至自食其力,虽在城内经营一家裁缝店,但是入不敷出,度日如年。待邹鲁降临人世,依然仅有破屋两间,没有兄弟姐妹(其兄因病早夭),一家三口,家境拮据,含辛茹苦,相依为命。父亲总以备尝“橄榄”、“舂杵”餐的往事启发、激励他(前者指每日仅吃一顿午饭,如同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后者称每天进食早晚两餐,恰似两端大、中间小的“舂杵”),经常说:“我年青时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一生辛苦。不管怎样,总要使到阿澄读好书,才能不断上进。”自从邹鲁母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他曾想暂时辍学,帮扶家计,父亲坚决劝阻,说:“你的职责就是读书!每日做工所得不过是一百几十文钱而已,我不能因贪小利而耽误你的前程。”
 +
 
 其母也很重视督促、培养其刻苦学习精神。譬如,空闲之际,从不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而是领其前往住宅隔壁孔庙玩耍。平日,那里人迹罕见,她便娓娓诉说自己所知的圣贤豪杰故事,告诫儿子应当志存高远,敦品勤学。某次,邻居小孩弄坏他的一件心爱玩具,索赔未果,哭求母亲替其讨回公道。母亲将其紧抱入怀,边哭边喊:“阿澄,你真让我伤心!我盼望你做的圣贤豪杰是这样吗?你要听我的话,努力读书,立志成才,千万不要计较这些小事。”8岁入塾之后,母亲每当知其功课不错即高兴异常,否则愁容满面。据传其母撒手西归的弥留之际,曾经屡次目视某处,欲言又止。日后,他才发现那里的眼镜袋中珍藏其母辛苦积攒的两角钱,禁不住泪如泉涌,悲恸欲绝。
 
 其母也很重视督促、培养其刻苦学习精神。譬如,空闲之际,从不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而是领其前往住宅隔壁孔庙玩耍。平日,那里人迹罕见,她便娓娓诉说自己所知的圣贤豪杰故事,告诫儿子应当志存高远,敦品勤学。某次,邻居小孩弄坏他的一件心爱玩具,索赔未果,哭求母亲替其讨回公道。母亲将其紧抱入怀,边哭边喊:“阿澄,你真让我伤心!我盼望你做的圣贤豪杰是这样吗?你要听我的话,努力读书,立志成才,千万不要计较这些小事。”8岁入塾之后,母亲每当知其功课不错即高兴异常,否则愁容满面。据传其母撒手西归的弥留之际,曾经屡次目视某处,欲言又止。日后,他才发现那里的眼镜袋中珍藏其母辛苦积攒的两角钱,禁不住泪如泉涌,悲恸欲绝。
 +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的“崇文重教”浓郁风气、父母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自身求学之途的坎坷艰辛……深刻地熏陶和塑造其幼小心灵和日后的理想抱负,诚如其早年诗云:“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他还由此而感悟到世间诸多不平等之事造成,“完全是由于有没有受过好教育的原因。基于这个自我的警觉,我的读书欲望就更加强了。”进而认识到:“他国强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堂发达,因为学堂越发达,科学愈进步,结果船坚炮利,屡次迫使我国屈辱……必须以其人之术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应该积极办学堂,追上他国,才可以雪我国耻辱,使我国强盛。”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的“崇文重教”浓郁风气、父母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自身求学之途的坎坷艰辛……深刻地熏陶和塑造其幼小心灵和日后的理想抱负,诚如其早年诗云:“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他还由此而感悟到世间诸多不平等之事造成,“完全是由于有没有受过好教育的原因。基于这个自我的警觉,我的读书欲望就更加强了。”进而认识到:“他国强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堂发达,因为学堂越发达,科学愈进步,结果船坚炮利,屡次迫使我国屈辱……必须以其人之术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应该积极办学堂,追上他国,才可以雪我国耻辱,使我国强盛。”
“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
 
1904年,邹鲁先是考进潮州韩山书院深造,不久,返乡转入初创“新式学堂”,然而很快感到大失所望——学生年龄由16岁到30岁不等,课程则除算学、英文外,一切均照旧馆的背书、默写、习字等教学模式,因而经常流露不满情绪或言论。老师察觉,恼怒呵斥他道:“你总说学校不好,若有本事,就去开办一个好的给我看!”他便与张龙云、张际云、张煊、饶熙、彭荫芗等学友商议自办学堂,获得某同学哥哥的四块钱捐助,租赁城内“张氏孝友堂”作为校舍,另邀私塾老师和亲友帮忙,创办“乐群中学”,并附设三间小学(其一为“义学”),招收两届学生百余人。翌年,募得南洋善款,改购小湖口民田为校址,兴建课室八间,宿舍多座。历经几度浮沉,卒以各界襄助,规模渐现宏敞,跃居粤东翘楚。此后,“便有许多学生回到各乡办学,因此接连产生二十几个小学。”
+
=== “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
 
 +
1904年,邹鲁先是考进潮州韩山书院深造,不久,返乡转入初创“新式学堂”,然而很快感到大失所望——学生年龄由16岁到30岁不等,课程则除算学、英文外,一切均照旧馆的背书、默写、习字等教学模式,因而经常流露不满情绪或言论。老师察觉,恼怒呵斥他道:“你总说学校不好,若有本事,就去开办一个好的给我看!”他便与张龙云、[[ 张际云]] [[ 张煊]] [[ 饶熙]] [[ 彭荫芗]] 等学友商议自办学堂,获得某同学哥哥的四块钱捐助,租赁城内“张氏孝友堂”作为校舍,另邀私塾老师和亲友帮忙,创办“乐群中学”,并附设三间小学(其一为“义学”),招收两届学生百余人。翌年,募得南洋善款,改购小湖口民田为校址,兴建课室八间,宿舍多座。历经几度浮沉,卒以各界襄助,规模渐现宏敞,跃居粤东翘楚。此后,“便有许多学生回到各乡办学,因此接连产生二十几个小学。”
 +
 
 
 此举既是开启粤东北山区民办教育之先河,又是他毕生极其重视兴教办学的牛刀小试。他本人亦从一名普通学生变身为中小学教师,兼任多间学校、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教职,例如,对张煊创办的“乐育小学”,邹鲁撰文回忆:“(该校)共有学生数十人,年龄参差不齐,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的都有,不得不勉强分成两级。当时的课程并没有什么标准,大都由教员依照自己能够教授而订定。我也不是例外,于是规定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体操等功课,除了初级国文和习字由校中另外一位老先生担任外,其余都是由我教授。那时,又没有现成课本,不得不自己编纂。”“余十九岁在大埔原邑创办乐群中学,教育思想欲师从欧美者,只不过以吾国科学不及人,以至为人挫败,思图富强而已。”“这是我办学的初试,回想起来,成功竟是意外的。”
 
 此举既是开启粤东北山区民办教育之先河,又是他毕生极其重视兴教办学的牛刀小试。他本人亦从一名普通学生变身为中小学教师,兼任多间学校、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教职,例如,对张煊创办的“乐育小学”,邹鲁撰文回忆:“(该校)共有学生数十人,年龄参差不齐,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的都有,不得不勉强分成两级。当时的课程并没有什么标准,大都由教员依照自己能够教授而订定。我也不是例外,于是规定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体操等功课,除了初级国文和习字由校中另外一位老先生担任外,其余都是由我教授。那时,又没有现成课本,不得不自己编纂。”“余十九岁在大埔原邑创办乐群中学,教育思想欲师从欧美者,只不过以吾国科学不及人,以至为人挫败,思图富强而已。”“这是我办学的初试,回想起来,成功竟是意外的。”
 +
 
 三年后,他又邀约五位同窗前往广州,本欲报考师范学校,可是“学堂初兴,师才不足”,乃至无门可进。他在《回顾录》中写道:“说来也许可笑,我是一个小县里生长的人,广州是一个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无凭藉,竟倡议办师范学堂,谈何容易!但是我绝不气馁,本着满腔的热情和勇气,认定了我的目标,到处奔走宣传,请求人家帮忙。更拿我从家里所带来的钱,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广州城里居然出现一个潮嘉师范学堂。”“四块钱办成了乐群中学,一百多块钱创立潮嘉师范学堂,我真觉得世上并无难事。”从此,他与振兴教育事业、实现强国之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赋诗自勉:“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三年后,他又邀约五位同窗前往广州,本欲报考师范学校,可是“学堂初兴,师才不足”,乃至无门可进。他在《回顾录》中写道:“说来也许可笑,我是一个小县里生长的人,广州是一个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无凭藉,竟倡议办师范学堂,谈何容易!但是我绝不气馁,本着满腔的热情和勇气,认定了我的目标,到处奔走宣传,请求人家帮忙。更拿我从家里所带来的钱,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广州城里居然出现一个潮嘉师范学堂。”“四块钱办成了乐群中学,一百多块钱创立潮嘉师范学堂,我真觉得世上并无难事。”从此,他与振兴教育事业、实现强国之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赋诗自勉:“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
+
 
 民国初年,邹鲁积极主张:“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由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的赏识,认为:“你办教育是很有经验的,现在广东的教育濒于破产,还是你出来担任改进吧。”1924年春季,包括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三所大学奉命组成国立广东大学(日后更名中山大学),委派其为筹备主任和首任校长。他精心设计“校长与教授共同治理”的办学模式,吸引著名教授一时云集;成立各类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迅速推动该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
=== “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
 +
 
 +
 民国初年,邹鲁积极主张:“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由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的赏识,认为:“你办教育是很有经验的,现在广东的教育濒于破产,还是你出来担任改进吧。”1924年春季,包括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三所大学奉命组成国立广东大学(日后更名中山大学),委派其为筹备主任和首任校长。他精心设计“校长与教授共同治理”的办学模式,吸引著名教授一时云集;成立各类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迅速推动该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ref>[https://news.qq.com/a/20120609/000840.htm?pc 邹鲁与中大],腾讯网,2012年06月09日</ref>
 +
 
 
 迨至翌年底,他因故而被免职。自1932年2月起而至1940年6月,他再次荣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据其后人讲述,那是邹家最幸福、最兴旺的时期,“父亲也最喜欢这个职务”。其间,他努力建树的丰功伟绩尤为令人钦敬。中山大学旧址原在市内文明路,面积相当狭仄,设施比较简陋,严重影响发展壮大。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必须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办学,领衔制订和实施“六年三期”宏伟规划:在当年荆棘丛生的荒郊野岭、即今华南农大和华南理工范围内置地四万亩(包括林场),筹建新校区,亦曾赋诗讴歌:“为策藏修择地宜,石牌山水最称奇。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创校工程堪称史无前例,经费预算数额巨大,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中途遭遇日寇侵华,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始终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不仅多次呈请政府划拨款项,而且深入发动本校学生及国内外民众、侨胞们慷慨解囊相助。倘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形神俱瘁,苦辱交加”,“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
 
 迨至翌年底,他因故而被免职。自1932年2月起而至1940年6月,他再次荣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据其后人讲述,那是邹家最幸福、最兴旺的时期,“父亲也最喜欢这个职务”。其间,他努力建树的丰功伟绩尤为令人钦敬。中山大学旧址原在市内文明路,面积相当狭仄,设施比较简陋,严重影响发展壮大。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必须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办学,领衔制订和实施“六年三期”宏伟规划:在当年荆棘丛生的荒郊野岭、即今华南农大和华南理工范围内置地四万亩(包括林场),筹建新校区,亦曾赋诗讴歌:“为策藏修择地宜,石牌山水最称奇。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创校工程堪称史无前例,经费预算数额巨大,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中途遭遇日寇侵华,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始终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不仅多次呈请政府划拨款项,而且深入发动本校学生及国内外民众、侨胞们慷慨解囊相助。倘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形神俱瘁,苦辱交加”,“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
 +
 
 历经六年不懈奋斗,三期工程依约告竣,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举凡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学院应有的现代学科体系,几乎无一缺漏;同时设立研究院,由其兼任首任院长,促使该校跻身于清华、北大的全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之一。他还亲自手书、勒石中山大学奠基纪念牌坊,创作校歌歌词,倡议大学要成为“国之文化所藉以为转移者也”,“研究学问必须应用到社会发展上面”,十分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及其人格品质之养成;提出“学校生产化”的创造性理念,且付诸实施:新校园内,除了各幢建筑物林立,其余空地皆开垦为农林场或花果园,陆续设立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机构。他在两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将近五千人,英才俊彦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步入知名大学行列,他亦荣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称号。
 
 历经六年不懈奋斗,三期工程依约告竣,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举凡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学院应有的现代学科体系,几乎无一缺漏;同时设立研究院,由其兼任首任院长,促使该校跻身于清华、北大的全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之一。他还亲自手书、勒石中山大学奠基纪念牌坊,创作校歌歌词,倡议大学要成为“国之文化所藉以为转移者也”,“研究学问必须应用到社会发展上面”,十分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及其人格品质之养成;提出“学校生产化”的创造性理念,且付诸实施:新校园内,除了各幢建筑物林立,其余空地皆开垦为农林场或花果园,陆续设立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机构。他在两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将近五千人,英才俊彦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步入知名大学行列,他亦荣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称号。
 +
 
 他虽然身心交瘁而主动请辞,但是仍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195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七十岁,主要遗著有:《邹鲁文集》、《邹鲁文存》、《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澄庐诗文集》和《十九国游记》等。他毕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既有功劳,又有过失,最终发现:最成功的事业居然是执掌中山大学!
 
 他虽然身心交瘁而主动请辞,但是仍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195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七十岁,主要遗著有:《邹鲁文集》、《邹鲁文存》、《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澄庐诗文集》和《十九国游记》等。他毕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既有功劳,又有过失,最终发现:最成功的事业居然是执掌中山大学!
 +
== 外部連結 ==
 +
*[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3/zoulu.html  博雅人物网]
 +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5&hisiden=JQ,gNBCFgWA1FeAEN,DAUgKWg  互动百科]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Category: 中國大陸军政人物]] [[Category:政治家]]

於 2019年11月8日 (五) 04:09 的最新修訂

鄒魯 :(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

鄒魯
出生 1885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鄒澄生
職業 政治家,革命黨人,大學校長
知名於 討袁護法、聯俄抗日、發動廣州新軍起義 、創辦《民報》、執掌中山大學
知名作品 《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教育與和平》、《鄒魯文集》、《鄒魯文存》

鄒魯(1885—1954),原名鄒澄生廣東省大埔縣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革命黨人,大學校長。

1908年,鄒魯與朱執信策劃廣州新軍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後,鄒魯與朱執信、陳炯明胡漢民廣州起義

1914年,孫中山反袁,組織中華革命黨,創辦《民國雜誌》,鄒魯任民國雜誌之編輯進行反袁世凱鬥爭,並撰寫《袁世凱之對內政策》等文章。

1922年,陳炯明背叛孫中山,鄒魯等人任總統特派員,準備計劃討陳。

1923年,孫中山電胡漢民、鄒魯等五人暫行總統府職權,鄒魯出任財政廳長,其間被譽為理財總舵手。

1924年,鄒魯任國立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首任校長。同年,鄒魯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央執委委員、青年部長、常委。

1925年11月,參與發起西山會議,後在國民黨二大會議上被開除。

1927年,蔣介石進行清黨,鄒魯退出政壇、出遊歐美,撰寫《中國國民黨黨史》。

1929年,中國軍閥割據,鄒魯自日本歸國。

1930年,鄒魯回到廣州,張學良支持蔣介石,出兵入京調解軍閥間的矛論。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藉機拉攏鄒魯,反遭到鄒魯駁斥。

1946年,任監察委員。

1949年,參加廣州召開之非常會議,離開大陸,經香港到達台灣。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著《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教育與和平》、《鄒魯文集》、《鄒魯文存》。

1954年在台灣病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鄒魯

別   名: 鄒澄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大埔老縣城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54年2月8日

主要成就: 討袁護法、聯俄抗日、發動廣州新軍起義 、創辦《民報》

代表作品: 《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等

籍   貫 :廣東大埔縣茶陽鎮長治仁厚村

字:海濱

重大事件 :1926年1日被開除黨(國民黨)籍

人物簡介

鄒魯(1885—1954),原名澄生,後改為魯,字海濱,生於大埔老縣城(茶陽鎮)儒學裡(埔中左側)。鄒魯鈍於記誦,敏於悟解。幼讀私塾,19歲就讀韓山書院,又轉學廣東法政學堂,後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之後,中國有被瓜分之險。時有康、梁主張維新,孫中山主張革命。鄒即認為惟有革命能救中國,於是,由吉隆坡華僑楊穆如介紹加入興中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留學時轉入同盟會。此後,便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光緒三十四年,與朱執信等密謀在廣州起義。

宣統二年(1910),與倪映典等密謀在汕頭發動新軍起義。宣統三年,在廣州會館參與策動新軍起義(即三月二十九日起義)。武昌起義時,鄒駐香港籌備軍械軍需接應廣東各江(東、西、北江)起義軍。聽說東江起義軍與清軍相持不下,即招募200人組成敢死隊趕往支援。廣東全省光復後,與姚雨平等組成廣東北伐軍(姚任司令,鄒任兵站總監),聯合江蘇、浙江等省起義軍擊潰清廷大軍,在金陵(南京)會合。民國元年(1912)任廣東省官錢局總辦,整頓財政,後辭職至北平任廣東都督駐北平代表。民國二年春,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夏,孫中山發動第一次討袁之役,他奉命協助廣東陳炯明起兵援應長江一線各省。次年7月東渡日本,與胡漢民等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民國4年孫中山發動第二次討袁之役,他回香港派羅侃亭等入汕頭起兵聲討。民國6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之役,他奉命任潮梅軍總司令,討伐莫擎宇。民國9年秋,孫中山命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回師討伐陸(榮廷)系叛軍,他奉命在東江組成義勇軍3萬餘,從側背進擊,復控制全省。於是,他被任命為兩廣鹽運使。民國10年6月,為孫中山獻策討平廣西陸榮廷部。民國11年冬,孫中山任他為大總統特派員,主持討伐叛變的陳炯明。次年1月15日克復廣州,時孫中山尚駐上海統籌全局,他受命與胡漢民、李烈鈞許崇智魏邦平全權代行大總統職權。孫中山返廣東後,他被任為省財政廳長。民國13年1月,國民黨改組,實行國共合作,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青年部長。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危,他由廣東趕往北京簽證了遺囑。

民國14年11月12日,鄒與國民黨中央的一批執委在北平西山孫中山靈前舉行國民黨第一屆第四次全委會(史稱西山會議),通過解僱蘇聯顧問鮑羅廷,開除國民黨政府主席汪精衛及共產黨員李大釗林祖涵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國民黨黨籍,取消政治委員會,樹起反共的旗號。民國16年4月及5月,蔣介石和武漢汪精衛合流,相繼清黨。5月,鄒任當時成立的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前夕,日本土肥原到天津見鄒,企圖誘其驅逐控制平、津的張學良,更換東北首長。鄒指斥說:「我國稍有知識的,也決不願做傀儡出賣國家,何況我是個革命者?張學良是我國官吏,政府自有權任免,其行為、政治如何,都是我國內部的事,何必勞你異國過問?至於東北首長,更無需你擁護!」「九·一八」事變後,他常以苞桑之危為憂。民國20年冬,國民黨內部不團結,特別有西南政務委員會胡漢民等一批人主張抗日、反蔣、反共,因而在上海開和平會議,鄒為廣東代表之一。會後舉行國民黨第四屆一中全會,鄒被選任國民政府委員及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以調和西南與國民黨中央的見解。

民國24年(1935)春,土肥原遊說西南,見鄒時表示願借款及軍械以共同防俄防共,慫恿西南抗拒中央。鄒聲稱:「我反共最早而又最堅決不渝。如日本有誠意與中國合作防共防俄,應即還我東北,否則無合作可言。」土肥原無辭以對。不久,又居中斡旋,促使胡漢民與國民黨中央合作,又促使西南政務委員會執行部諸人出席國民黨中央五屆一中全會。會上,鄒被推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及國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鄒任常務委員。民國35年,在國民黨把持下召開「國民大會」,以通過「憲法」。鄒在大會前夕以交情拉攏民社黨、青年黨,使蔣介石的意志得以實現。民國37年5月「行憲」後,鄒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 民國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軍攻陷南京,蔣介石聞鄒已走香港,便命人為其謀寓所於台北,鄒遂至台北。1950年,國民黨改選,鄒任中央評議委員。1953年春,鄒右手及兩足忽麻木不仁,至1954年2月8日七秩壽慶,以設宴酬酢過勞而腦溢血,13日戌時,卒於台北浦城街寓所,享年70,葬於天母山南面。

鄒一生於文化教育貢獻甚大。在韓山書院求學時,便與同鄉張煊以四塊鷹洋並得老師張竹士資助,創辦樂群中學(埔中前身)。在省城讀書時,又得老師丘逢甲(廣東教育總會長)贊助,以120塊光洋倡辦潮州師範。民國13年(1924),受孫中山命任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國立廣東大學(中大前身,鄒奉命將高師、法政、農專合併而成)校長。民國21年冬,重任中山大學校長,使中大成為國內科系、設備最完備的學府,見重於國際。他在校內設廣東通志館,自兼館長,聘溫廷敬為志館主任兼總纂,編纂成一部《廣東通志》。其一生著作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國國民黨史稿》、《漢族客福史》、《環遊廿九國記》、《舊遊新感》、《教育與和平》等。[1]

革命經歷

宣傳革命

1905年加入興中會尤烈主持的中和堂。同年得朋友資助,東遊日本,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廣州後考入政法學堂,結識了朱執信老師及陳炯明等,參加了秘密革命活動。

1908年10月,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死去,反清浪潮不斷高漲。鄒魯與朱執信等人以為時機成熟,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因事泄,鄒魯暫避香港,不久旋迴政法學堂就讀。畢業後,受聘於粵商自治會執教。1910年2月,赴汕頭髮動新軍配合廣州起義。因廣州新軍突遭清將李准部襲擊,鄒魯返廣州奔走營救,被清巡撫列為緝捕對象。因得丘逢甲副議長庇護,才倖免於難。次年孫中山派胡漢民、黃興等在香港設統籌部,準備發動廣州起義,鄒魯受命在廣州創辦《民報》,宣傳革命思想。他利用咨議局作掩護,在局內出版,分送到新軍及防營中。後因溫才生剌孚琦於諮議局前,該報作了報導和發表讚揚的評論而被查封。事後,當局要鄒魯以寫「悔過書」為條件,准其復刊,但他斷然拒絕。1911年l(月10日武昌起義後,鄒魯立即與朱執信、陳炯明、胡漢民等組緝廣東起義響應。鄒魯留香港籌備兵器、軍餉等軍需財物,支援各路義軍。11月陳炯明在惠州起義後與清軍秦炳直部相持,鄒魯聞訊力促西、北兩江民軍起義響應,並組織敢死隊兩百人馳援,擊潰清軍。一舉光復惠州、廣州,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組織軍政府。

討袁護法

廣東穩定後,孫中山先生組織北伐軍,姚雨平為總司令,鄒魯隨軍北伐,為兵站總監,主管調撥陸海軍的武器裝備。在江浙、上海等地革命軍民配合下,北伐軍屢潰清軍,攻克南京。經十七個省的起義代表協議,成立中華民國,舉孫中山先生為大總統。

南北議和後,鄒魯便自請釋兵,返回廣州,被委任為廣東省官錢局總辦。為挽救金融危機,設錢莊,提高廣東幣值。翌年國會成立時,鄒魯當選為廣東代表之一。國會期間,袁世凱企圖以陳炯明取代胡漢民,製造分裂。又派人攜款四十萬元籠絡鄒魯。鄒魯拒絕接受,勸來人不要拿國家錢財用於個人爭權奪利。並在國會中提出宋教仁被殺案要用司法程序解決,「質問趙總理何以不依法赴質書」,起草「彈劾袁政府違法大借款案」等,被稱為「捋虎鬚」議員。為此,鄒魯險遭逮捕。宋教仁組織的國民黨出現分裂,孫中山先生於1914年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該黨成立時要求黨員對孫中山個人效忠),創辦《民國雜誌》,進行反袁鬥爭。鄒魯遵照孫中山指示,出任編輯,纂寫《袁世凱之對內政策》等文章,揭露袁氏破壞約法,出賣國家利益的事實。不久,在西南各省支持下,孫中山準備在廣州組織護法政府,派鄒魯北上策劃國會南遷。鄒魯得到眾議院吳景濂王正廷正副議長支持,兩百多議員到廣州出席非常會議,建立了護法軍政府。在組織護法戰爭中,鄒魯任潮梅軍總司令,擊敗據東江之莫擎宇部。不久袁世凱稱帝,激起全國反袁高潮,袁氏於反對他的怒潮中暴斃。國會重開。鄒魯在國會中提出「查辦張勳案」、「十大質問書」,揭露段祺瑞政府失職、違法等情況。議會遭受暴徒襲擊,鄒魯等被毆傷。國會被迫解散。鄒魯返粵參加孫中山的第二次護法運動,動員援閩粵軍陳烱明回師廣州,鄒魯亦聯絡民軍配台,奪回廣東控制權,成立國民政府。鄒魯任兩廣鹽運使,掌管財源。

1922年,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難上海,召鄒魯為人總統特派員,負責策劃討陳。經各方聯絡,召開滇粵桂三方「白馬」會議,以大總統名義委任楊希閔為滇軍總司令、劉震寰為桂軍總司令,舉兵討陳,克廣州。1923年初,孫中山電委胡漢民、鄒魯等五人全權暫代行大總統職權。後迎孫中山返廣州,重建大總統府。鄒魯任財政廳長,被譽為「理財經綸手」1924 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鄒魯當選為中央執委委員、青年部長,後為常委。

開除黨籍

國民黨「一大」後實行國共合作。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聘請一些蘇聯顧問、共產黨人擔任了一些部長、秘書等要職。但在教育經費等問題上,鄒魯與蘇聯顧問鮑羅廷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受到嚴重警告處分。孫中山先生逝世後,鄒魯以中國國民黨中央三個常委之一的身份,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通過「取消共產(黨)派在本黨黨籍案」、「顧問鮑羅廷解僱案」等決議案,設立中央黨部與廣州的中央黨部對立。1926年1日,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永遠開除鄒魯等的黨籍。

國事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三月十一日補簽

筆記者汪精衛

證明者 宋子文邵元沖戴恩賽

孫科吳敬恆何香凝

孔祥熙戴季陶 鄒魯

孫中山家事遺囑,簽明處也有鄒魯大名,全文如下:「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恢復黨籍

鄒魯

1927年4月,蔣介石開始清黨運動,7月,汪精衛亦公開反共,承認西山會議派人員的黨籍,達成三派的聯合,組成國民黨特別委員會。由於意見分歧,鄒魯為避「黨閥」之嫌,決定離開政壇,隨即出遊歐美各國,撰寫《中國國民黨黨史》。

聯俄抗日

1929年,濟南慘案、中東路事件相繼發生,鄒魯從日本回國,沿途經朝鮮見受日軍蹂躪後的亡國悲慘情景。回國後,見蔣、馮、閻為爭奪地盤逐鹿中原,強敵當前置國家安危而不顧,鄒魯勸告張學良要「中立守土,以防日人擴張」。後赴太原遊說馮玉祥閻錫山「化干戈為玉帛」,提出召開國民黨中央全會,解決蔣介石獨裁問題。1930年8月,會議於北京召開期間,張學良支持蔣介石,以調解蔣、馮、閻之矛盾為藉口,出兵進駐北京。西南軍界主張動武解決。鄒魯回廣州,日本土肥原乘隙拉攏鄒魯,表示日本願與西南軍界合作,贊成武力消滅張學良,西南軍界主持東北三省。鄒魯面質土肥原說:「張學良是中國官吏,政府自有權任免,其行為如何,政治如何,都是中國內部的事,何勞貴國過問?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國土淪喪,全國各界掀起抗日高潮,西南各省軍政要員提出抗日反蔣。蔣介石軟禁胡漢民。鄒魯回廣州宣傳抗日反蔣。他認為蔣介石「懷抱獨裁之野心,曲解訓政之真義,蔑視輿論,遏抑民權,以摧鋤異己為得計,以窮兵黷武為能事」,與馮、閻聯合,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會議和國民政府,鄒魯當選為國民黨中央黨部委員和國府委員。10月,蔣介石逼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壓力,辭去軍政各職,並派員南下廣州談判。鄒魯以為「蔣介石光明磊落」,勸說西南軍政界要員「團結禦侮,共赴國難」,並出席了上海和平會議和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當選為國民政府委員、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和黨部常委。次年,接任中山大學校長。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委和國府委員。

由於國土不斷淪陷,西南軍界當局利用全國抗日運動高漲情緒,公開與蔣介石抗衡。土肥原再次來廣州會見鄒魯,表示願與中國共同防俄防共,但南京無誠意;故願與西南方面合作,提供借款和軍械。鄒魯對土肥原說:「如日本有誠意,則不應掠我東北。」土肥原未達目的,又派松井向鄒魯解釋:東北事件是南京不與日本交涉,卻聯俄制日,所以有東北之擧。鄒魯力質松井,說明中國若聯俄,日本不敢即來侵犯。中俄戰爭後,日本才來侵犯的。鄒魯出席世界大學會議時,留下一信給西南當局,說:「國難當前,應捐成見,服從中央決定,增強禦侮力量。若假抗日之名,陰作顛覆中央之計,內戰既開,兵連禍結,轉為日人所乘,坐收漁人之利。」 許崇智、葉楚傖趕至香港見鄒魯,鄒魯向他們提出:「全國各黨各派值此國難當前,應放棄一切成見」;「消滅內戰,以全力抗日」;「要喚起民眾,使學、農、工、商、兵一致團結」,「凡助我抗日者皆認為朋友」的主張。南京淪陷後,鄒魯進一步向蔣介石提出「派員赴俄聯絡,器用抗戰將領」的意見。

移居台北

1946年,他當選為監察院委員,1949年7月,參加廣州召開的「非常會議」,離會去香港,移居台北,後任中央評議委員。

教育成就

鄒魯

執教樂群

他感到科舉制度及教學方式誤國誤民,遂起辦新學之念,回埔聯絡張龍雲等人創辦了樂群中學,並親自執教。

擔任校長

1923 年底,孫中山計劃將廣東高師、政法大學、廣東農業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廣東大學,委任鄒魯為高師校長、廣東大學籌委主任。

鄒魯任中大校長之後,全力進行整頓。他認為教育是救國的基礎,西方國家之所以強盛,主要是學校發達,科學進步。1923年冬,他任廣東大學籌委主任、校長,時為戎馬倥傯,難得兼顧。如今能按其志管理大學,以求「樹一最高學府」。

首先,他將中大學生抗日救亡活動統一在學校領導之下,禁止員生在上課時間開會,並建立特別黨部嚴加控制學生的聚會,恢復教學秩序。同時,為提高師資力量,派員赴北京等地聘請名教授,使中大集中了一批優秀教授,成立各學科研究所、研究會,創辦學術刊物,為發展學術研究提供較好的條件。1937年,設立研究院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擧辦了第一屆碩士生學位考試,授予各科畢業的研究生以碩士學位,獎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

建設石牌中山大學新校舍,按實際情況調整院系,將原來五個學院擴大為理、工、醫、農、法、文、教育等七個學院。接管兩廣土壤調查所、廣東通志館,組織師生調查土壤、編寫廣東通志。制定和實施六年三期的建校規劃,於廣州市郊五山置地四萬畝,以實現孫中山的遺願。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危機,國內戰事頻繁,教育部長朱家鞾又對鄒魯不滿,常常拖欠教育經費。鄒魯面對困難,毅然實施龐大建校規劃。他請中央撥款,又向西南政務委員會要錢,向國內外同胞、僑胞廣泛發動募捐。為使工程如期進行,鄒魯四處奔波,絞盡腦汁,「除了沒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頭外,可說一切都做到了」,他「形神俱瘁,苦辱交加」,始「獲在粵諸董事及財政部長之助」,終於如願以償,為中大建設作出不可磨減的卓越貢獻。

重大貢獻

初期建校工程完成孫中山銅像,農學館,化學、電氣、機械、土木工程等教學樓,師生宿舍;中期建農林化學館,天文、物理、生物、地理、化學等實驗教室及文學院、法學院、養蠶室、調桑室、園藝溫室等。增辦護土學校、助產學校和醫學院附屬第一、第二醫院,附中、附小等。還在潮汕、湛江等地創辦農場、桑場。為學院實習、科研提供了配套場所。1938年各項工程基本完成後,鄒魯作詩自慰:「藍縷簞路啟山林,寸寸山村盡化金;樹木樹人兼樹谷,規模遠托百年心。」至1940年6月,鄒魯辭呈被批准,離開中大。他任中山大學校長十多年內,培養畢業生近五千人,學子散於世界各地。1936年,鄒魯曾應邀出席德國海德堡大學五百五十周年紀念會,獲法學博士意大利羅馬大學校長、香港大學副校長曾先後訪問中大,甚讀中大之成就,提出並達成交換教授、留學生的協議。埃及亞力山大大學增中大免費留學生名額。中山大學進入世界著名大學的行列。

教育觀點

鄒魯曾向西南政務委員會提出教育改革計劃,主要內容:國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學國家辦,中學由地方和生產部門分類辦,大學由中央或部門辦;實行教學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由消費型向生產型轉化;改革教材,將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等等。

瓜菜滿園

鄒魯辭去中大校長後,以「圖書滿架,瓜菜滿園」為樂。

人物故居

鄒魯的祖居---敬愛堂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長治仁厚村,敬愛堂建於清代。坐西向東,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門前方 20 米豎有 5 支石華表,為清道光年間和民國年間所豎,這些石華表記載着鄒氏祖先光輝的歷史功績。敬愛堂一正四橫,為土木結構。正屋有房間 18 個,兩旁橫屋共有房間 24 個,建築面積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積 1584 平方米。

鄒魯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節的更換里,每年都有幾天初升的太陽直射正廳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圖案。二是屋後花台坎邊有鬱鬱蔥蔥的風景林,但數百年來竟沒有一片葉子落到屋頂的瓦面上。三是每當深夜,從祖居上空遠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環。正是這三奇使整個建築披上神秘面紗,吸引許多專家學者前去探秘。

鄒魯與中山大學

鄒魯是中山大學(前身為廣東大學)的創辦者,也是第一任校長。2004年中山大學80周年校慶時,校方在圖書館五樓設立鄒魯校長紀念室,並立銅像以資紀念。鄒魯子女鄒永和鄒方向中大捐贈了鄒魯的部分遺物,包括書畫作品、照片、來往信札,和鄒魯手書《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後記》碑帖原拓本2冊。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見證了鄒魯先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辦中山大學的艱辛歷程。

書法著述

中山圖書館收藏鄒魯寫給清華的楷書詩:「虞叔祠前柏郁蒼,槎牙枝幹傲風霜。剪桐盛事隨周逝,留得濃陰蔭古唐。」結字妍正,平和靜謐,疏瘦雋逸,秀美見長。憨齋收藏其寫給廣東大學的行書對聯:「稱心詩帶風雲氣,信手文成金石聲。」用筆自如流暢,有剛柔相濟的圓潤之趣,結體平正而顧盼有情,書風清俊而意態萬千。

著《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教育與和平》、《鄒魯文集》、《鄒魯文存》等。

人物軼事

鄒魯一家攝於1953年聖誕。前排:鄒魯、夫人趙淑嘉,孫鄒英;後排右起:子鄒廣、媳戚繼藺、子鄒梅、女鄒方

鄒魯,大埔縣茶陽鎮長治仁厚村人,幼名澄生,字海濱,別號澄廬主人,日後以「天資魯鈍」、祈求學業精進而更名為「魯」。鄒魯是中國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功臣、民國時期的傑出教育家,先後創辦過大埔縣樂群中學(大埔中學前身)、潮嘉師範學堂及中山大學,並兩任中大校長,時人稱之「詩書畫三絕」。

「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經霜雪愈精神」

滾滾汀江水,蔥蔥天印山。大埔縣舊縣城茶陽古鎮屹立其間,鄒魯也是誕生、成長於此地。其父自幼即為獨子、孤兒,由祖母扶養而至自食其力,雖在城內經營一家裁縫店,但是入不敷出,度日如年。待鄒魯降臨人世,依然僅有破屋兩間,沒有兄弟姐妹(其兄因病早夭),一家三口,家境拮据,含辛茹苦,相依為命。父親總以備嘗「橄欖」、「舂杵」餐的往事啟發、激勵他(前者指每日僅吃一頓午飯,如同中間大、兩端小的「橄欖」;後者稱每天進食早晚兩餐,恰似兩端大、中間小的「舂杵」),經常說:「我年青時沒有好好讀書,所以一生辛苦。不管怎樣,總要使到阿澄讀好書,才能不斷上進。」自從鄒魯母親去世,生活更加艱難。他曾想暫時輟學,幫扶家計,父親堅決勸阻,說:「你的職責就是讀書!每日做工所得不過是一百幾十文錢而已,我不能因貪小利而耽誤你的前程。」

其母也很重視督促、培養其刻苦學習精神。譬如,空閒之際,從不帶他到人多的地方看熱鬧,而是領其前往住宅隔壁孔廟玩耍。平日,那裡人跡罕見,她便娓娓訴說自己所知的聖賢豪傑故事,告誡兒子應當志存高遠,敦品勤學。某次,鄰居小孩弄壞他的一件心愛玩具,索賠未果,哭求母親替其討回公道。母親將其緊抱入懷,邊哭邊喊:「阿澄,你真讓我傷心!我盼望你做的聖賢豪傑是這樣嗎?你要聽我的話,努力讀書,立志成才,千萬不要計較這些小事。」8歲入塾之後,母親每當知其功課不錯即高興異常,否則愁容滿面。據傳其母撒手西歸的彌留之際,曾經屢次目視某處,欲言又止。日後,他才發現那裡的眼鏡袋中珍藏其母辛苦積攢的兩角錢,禁不住淚如泉湧,悲慟欲絕。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客家地區的「崇文重教」濃郁風氣、父母持之以恆的言傳身教、自身求學之途的坎坷艱辛……深刻地薰陶和塑造其幼小心靈和日後的理想抱負,誠如其早年詩云:「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經霜雪愈精神。」他還由此而感悟到世間諸多不平等之事造成,「完全是由於有沒有受過好教育的原因。基於這個自我的警覺,我的讀書欲望就更加強了。」進而認識到:「他國強盛的主要原因就是學堂發達,因為學堂越發達,科學愈進步,結果船堅炮利,屢次迫使我國屈辱……必須以其人之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應該積極辦學堂,追上他國,才可以雪我國恥辱,使我國強盛。」

「樹木樹人兼樹谷,規模遠托百年心」

1904年,鄒魯先是考進潮州韓山書院深造,不久,返鄉轉入初創「新式學堂」,然而很快感到大失所望——學生年齡由16歲到30歲不等,課程則除算學、英文外,一切均照舊館的背書、默寫、習字等教學模式,因而經常流露不滿情緒或言論。老師察覺,惱怒呵斥他道:「你總說學校不好,若有本事,就去開辦一個好的給我看!」他便與張龍雲、張際雲張煊饒熙彭蔭薌等學友商議自辦學堂,獲得某同學哥哥的四塊錢捐助,租賃城內「張氏孝友堂」作為校舍,另邀私塾老師和親友幫忙,創辦「樂群中學」,並附設三間小學(其一為「義學」),招收兩屆學生百餘人。翌年,募得南洋善款,改購小湖口民田為校址,興建課室八間,宿舍多座。歷經幾度浮沉,卒以各界襄助,規模漸現宏敞,躍居粵東翹楚。此後,「便有許多學生回到各鄉辦學,因此接連產生二十幾個小學。」

此舉既是開啟粵東北山區民辦教育之先河,又是他畢生極其重視興教辦學的牛刀小試。他本人亦從一名普通學生變身為中小學教師,兼任多間學校、多個年級、多門課程的教職,例如,對張煊創辦的「樂育小學」,鄒魯撰文回憶:「(該校)共有學生數十人,年齡參差不齊,從六七歲到十六七歲的都有,不得不勉強分成兩級。當時的課程並沒有什麼標準,大都由教員依照自己能夠教授而訂定。我也不是例外,於是規定國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體操等功課,除了初級國文和習字由校中另外一位老先生擔任外,其餘都是由我教授。那時,又沒有現成課本,不得不自己編纂。」「餘十九歲在大埔原邑創辦樂群中學,教育思想欲師從歐美者,只不過以吾國科學不及人,以至為人挫敗,思圖富強而已。」「這是我辦學的初試,回想起來,成功竟是意外的。」

三年後,他又邀約五位同窗前往廣州,本欲報考師範學校,可是「學堂初興,師才不足」,乃至無門可進。他在《回顧錄》中寫道:「說來也許可笑,我是一個小縣裡生長的人,廣州是一個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無憑藉,竟倡議辦師範學堂,談何容易!但是我絕不氣餒,本着滿腔的熱情和勇氣,認定了我的目標,到處奔走宣傳,請求人家幫忙。更拿我從家裡所帶來的錢,作為開辦經費。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廣州城裡居然出現一個潮嘉師範學堂。」「四塊錢辦成了樂群中學,一百多塊錢創立潮嘉師範學堂,我真覺得世上並無難事。」從此,他與振興教育事業、實現強國之夢結下不解之緣,並且賦詩自勉:「藍縷篳路啟山林,寸寸山村盡化金。樹木樹人兼樹谷,規模遠托百年心。」

「白雲側擁珠江繞,遠避塵囂合校基」

民國初年,鄒魯積極主張:「國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學由國家辦,中學由地方和生產部門分類辦,大學由中央或部門辦;實行教學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由消費型向生產型轉化;改革教材,將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孫中山的賞識,認為:「你辦教育是很有經驗的,現在廣東的教育瀕於破產,還是你出來擔任改進吧。」1924年春季,包括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在內的三所大學奉命組成國立廣東大學(日後更名中山大學),委派其為籌備主任和首任校長。他精心設計「校長與教授共同治理」的辦學模式,吸引著名教授一時雲集;成立各類學科研究所或研究會,創辦學術刊物,獎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等等,迅速推動該校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2]

迨至翌年底,他因故而被免職。自1932年2月起而至1940年6月,他再次榮膺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據其後人講述,那是鄒家最幸福、最興旺的時期,「父親也最喜歡這個職務」。其間,他努力建樹的豐功偉績尤為令人欽敬。中山大學舊址原在市內文明路,面積相當狹仄,設施比較簡陋,嚴重影響發展壯大。他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必須按照世界一流的標準辦學,領銜制訂和實施「六年三期」宏偉規劃:在當年荊棘叢生的荒郊野嶺、即今華南農大和華南理工範圍內置地四萬畝(包括林場),籌建新校區,亦曾賦詩謳歌:「為策藏修擇地宜,石牌山水最稱奇。白雲側擁珠江繞,遠避塵囂合校基。」創校工程堪稱史無前例,經費預算數額巨大,政府財力支持有限,中途遭遇日寇侵華,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他始終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絞盡腦汁,四處奔波,不僅多次呈請政府劃撥款項,而且深入發動本校學生及國內外民眾、僑胞們慷慨解囊相助。倘若用他的話來說,則是「形神俱瘁,苦辱交加」,「除了沒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頭外,可說一切都做到了。」

歷經六年不懈奮鬥,三期工程依約告竣,校園面貌煥然一新:舉凡文、法、理、工、農、醫、師範等學院應有的現代學科體系,幾乎無一缺漏;同時設立研究院,由其兼任首任院長,促使該校躋身於清華、北大的全國三所研究型大學之一。他還親自手書、勒石中山大學奠基紀念牌坊,創作校歌歌詞,倡議大學要成為「國之文化所藉以為轉移者也」,「研究學問必須應用到社會發展上面」,十分注重教育、引導學生「內外兼修」及其人格品質之養成;提出「學校生產化」的創造性理念,且付諸實施:新校園內,除了各幢建築物林立,其餘空地皆開墾為農林場或花果園,陸續設立直接服務社會的科研機構。他在兩任中山大學校長期間,該校培養的畢業生將近五千人,英才俊彥遍布世界各地,逐漸步入知名大學行列,他亦榮獲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名譽法學博士」稱號。

他雖然身心交瘁而主動請辭,但是仍以「圖書滿架,瓜菜滿園」為樂;1954年病逝於台灣,享年七十歲,主要遺著有:《鄒魯文集》、《鄒魯文存》、《中國國民黨黨史》、《回顧錄》、《澄廬詩文集》和《十九國遊記》等。他畢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活動,既有功勞,又有過失,最終發現:最成功的事業居然是執掌中山大學!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鄒魯,中華傳統文化,2008年03月11日
  2. 鄒魯與中大,騰訊網,2012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