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沙会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长沙会战</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行 1: 行 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长沙会战</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7129589bce08da1.jp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614390&sid=582700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长沙会战</big> '''
+
| align= light|
  
|-
+
名称;长沙会战
 +
 
 +
发生时间;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
 +
 
 +
地点;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
  
|[[File:|缩略图|居 |[ 原图链接]]]
+
参战方; 国军队、日本军队
  
|-
+
结果;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
 +
 +
参战方兵力;中国1200000人次以上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伤亡情况;中国: 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93944人
  
|-
+
日本:11万余人
  
| align= light|
+
主要指挥官;中国:薛岳、陈诚;日本:阿南惟畿、冈村宁次
  
 +
别名;长沙保卫战
 
|}
 
|}
  
'''长沙会战''',又称为“长沙保卫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
'''长沙会战''',又称为“长沙保卫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 侵华日军]] 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 日本]] 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
 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 日本]] 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
+
 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ref>[http://news.sohu.com/20050628/n226108120.shtml 三次长沙会战], 搜狐新闻中心 , 2005-06-28</ref>
 
 
,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ref>[ ], , --</ref>
 
  
 
==战争背景==
 
==战争背景==
行 33: 行 45: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前,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关东军刚刚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
+
 第一次长沙会战前,纳粹[[ 德国]] [[ 苏联]] 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 关东军刚刚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
  
1939年9月,为进一步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分途进犯长沙,企图在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
+
1939年9月,为进一步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日军第11军司令[[ 官冈村宁次]] 集中10万余人,由[[ 赣北]] [[ 鄂南]] [[ 湘北]] 分途进犯[[ 长沙]] ,企图在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
  
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湖南省长沙。武汉、南昌会战后,第9战区与日军对峙于洞庭湖东北岸、新墙河北岸、通城、武宁、奉新东南,以及锦江两岸,对当面日军“不断采取游击及反击行动”。
+
[[ 湖南]] 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 湖南]] [[ 长沙]] [[ 武汉]] [[ 南昌]] 会战后,第9战区与日军对峙于洞庭湖东北岸、新墙河北岸、通城、武宁、奉新东南,以及锦江两岸,对当面日军“不断采取游击及反击行动”。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初,世界形势继续蕴酿着巨大的变化,日本乘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积极谋求南进,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也希望利用中国抗战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强烈感到自己在远东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以中、苏、美、英为对象的,因而处理中国问题必须和解决南方问题、北方问题综合考虑,作长期打算。基于这种背景,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这两个文件在1941年1月16日的大本营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在御前会议上得到天皇的裁决。
+
1941年初,世界形势继续蕴酿着巨大的变化,日本乘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积极谋求南进,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美国]] 也希望利用中国抗战拖住和消耗[[ 日本]] ,因而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 日本]] 强烈感到自己在远东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以[[ ]] [[ ]] [[ ]] [[ ]] 为对象的,因而处理中国问题必须和解决南方问题、北方问题综合考虑,作长期打算。基于这种背景,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这两个文件在1941年1月16日的大本营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在御前会议上得到天皇的裁决。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中国第9战区仍与日军第11集团军隔新墙河对峙于湘北地区。至1941年9月前,第9战区所辖兵力为11个军共30个师,作战地境:左与第6战区(1940年增设)为石门桥(常德南方15公里)、连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亘长江至武昌之线;右与第3战区为抚河、鄱阳湖口之线。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中国第9战区仍与日军第11集团军隔新墙河对峙于湘北地区。至1941年9月前,第9战区所辖兵力为11个军共30个师,作战地境:左与第6战区(1940年增设)为石门桥(常德南方15公里)、连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亘长江至武昌之线;右与第3战区为抚河、鄱阳湖口之线。
行 47: 行 59: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对于日本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
1938年10月,[[ 武汉]] 陷落,[[ 长沙]] 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对于[[ 日本]] 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 重庆]] 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中国派遣军驻广州的第23集团军,由广州进攻香港。为了配合英、美积极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9日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牵制日军,策应友邦作战。特令第4战区攻击广州方面日军,策应香港英军作战;并以第5、第6、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入缅直接援助英军作战。日军第11集团军为策应其第23集团军及南方军的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广东方面转用,遂决定再对长江以南发起进攻。
+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中国派遣军驻广州的第23集团军,由广州进攻[[ 香港]] 。为了配合[[ ]] [[ ]] 积极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9日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牵制日军,策应友邦作战。特令第4战区攻击广州方面日军,策应香港英军作战;并以第5、第6、第66军分别由[[ 广西]] [[ 四川]] 向云南集结,准备入缅直接援助英军作战。日军第11集团军为策应其第23集团军及南方军的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广东方面转用,遂决定再对长江以南发起进攻。
  
 
==战役过程==
 
==战役过程==
行 59: 行 71: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即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即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
  
  8 月15日,日军第11集团军制定了《[[江南作战指导大纲]]》
+
8 月15日,日军第11集团军制定了《[[江南作战指导大纲]]》,开始调整和集结部队 。9月1日又下达了临战准备命令。日军企图集中兵力打击第9战区主力兵团,稳定对武汉地区的占领,借以挫伤国民党军抗日意志,导致国民政府屈服,并推进汪精卫伪政权出笼。
 
 
,开始调整和集结部队 。9月1日又下达了临战准备命令。日军企图集中兵力打击第9战区主力兵团,稳定对武汉地区的占领,借以挫伤国民党军抗日意志,导致国民政府屈服,并推进汪精卫伪政权出笼。
 
  
 
1939年9月上旬,第9战区判断日军有进攻长沙的可能,遂遵照军事委员会上述指示,制定了“战区决诱敌深入于长沙附近地区,将其包围歼灭之;赣北、鄂南方面,应击破敌军,以利我主力方面之作战”的方针,加紧调整部署,严整战备。并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湘赣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宁、平江、长沙间公路,粤汉铁路岳阳至株洲段、湘赣铁路株洲以东,都在民众的支援下进行破坏或者拆毁,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及重炮兵难以行动。
 
1939年9月上旬,第9战区判断日军有进攻长沙的可能,遂遵照军事委员会上述指示,制定了“战区决诱敌深入于长沙附近地区,将其包围歼灭之;赣北、鄂南方面,应击破敌军,以利我主力方面之作战”的方针,加紧调整部署,严整战备。并吸取南昌会战教训,特别注意破坏一切可资日军利用的道路。湘赣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宁、平江、长沙间公路,粤汉铁路岳阳至株洲段、湘赣铁路株洲以东,都在民众的支援下进行破坏或者拆毁,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及重炮兵难以行动。
  
1939年9月14日夜,日军在赣北开始钳制性攻击。第106师团以主力由奉新、靖安一线西犯,至18日,已先后侵占第1集团军守备的会埠、上富、村前街等地,威胁高安左侧背。同时,日军第106师团配属的第101师团佐枝支队由大城南犯,18日侵占祥符观,续向高安逼近。第32军于19日放弃高安。
+
1939年9月14日夜,[[ 日军]] 在赣北开始钳制性攻击。第106师团以主力由[[ 奉新]] [[ 靖安]] 一线西犯,至18日,已先后侵占第1集团军守备的会埠、上富、村前街等地,威胁高安左侧背。同时,日军第106师团配属的第101师团佐枝支队由大城南犯,18日侵占祥符观,续向高安逼近。第32军于19日放弃高安。
  
 
1939年9月20日,日军第11集团军命令第106师团在消灭高安附近之中国守军后,以一部掩护左侧背 ,主力进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断第30集团军和湘鄂赣边挺进军的后路。据此,日军第106师团即以佐枝支队在奉新西南地区实行防御作战,以1个旅开赴武宁,主力则在上富镇附近集结,准备西进。
 
1939年9月20日,日军第11集团军命令第106师团在消灭高安附近之中国守军后,以一部掩护左侧背 ,主力进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断第30集团军和湘鄂赣边挺进军的后路。据此,日军第106师团即以佐枝支队在奉新西南地区实行防御作战,以1个旅开赴武宁,主力则在上富镇附近集结,准备西进。
  
 当日军进攻第1集团军和第32军时,在安义游击的第1集团军第183师团回师南进,18日,趁日军撤退之机,占领上富。17日,第74军由上高、宜丰、万载地区推进至高安以西之灰埠、泗溪、棠浦一线,19日攻占村前街。
+
 当日军进攻第1集团军和第32军时,在安义游击的第1集团军第183师团回师南进,18日,趁日军撤退之机,占领[[ 上富]] 。17日,第74军由[[ 上高]] [[ 宜丰]] [[ 万载]] 地区推进至[[ 高安]] 以西之[[ 灰埠]] [[ 泗溪]] [[ 棠浦]] 一线,19日攻占村前街。
  
 
1939年9月21日,第32军一部乘夜在左家渡附近北渡锦江,击退日军,于22日晨克复高安。在湘北,9月18日起,日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连续攻击第52军新墙河北岸警戒阵地,第52军逐次退守新墙河南岸。至22日。第195师仍顽强坚守在北岸比家山据点。9月23日晨,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强渡新墙河,突破守军阵地。第52军退守新墙河东南高地。日军上村支队于9月22日18时由岳阳启航,23日晨,一部在洞庭湖东岸鹿角登陆,主力迂回汨罗江口以南,在营日登陆,突破第70军第95师阵地,继续向东南突进,企图切断粤汉铁路和长沙,平江间公路。
 
1939年9月21日,第32军一部乘夜在左家渡附近北渡锦江,击退日军,于22日晨克复高安。在湘北,9月18日起,日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连续攻击第52军新墙河北岸警戒阵地,第52军逐次退守新墙河南岸。至22日。第195师仍顽强坚守在北岸比家山据点。9月23日晨,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强渡新墙河,突破守军阵地。第52军退守新墙河东南高地。日军上村支队于9月22日18时由岳阳启航,23日晨,一部在洞庭湖东岸鹿角登陆,主力迂回汨罗江口以南,在营日登陆,突破第70军第95师阵地,继续向东南突进,企图切断粤汉铁路和长沙,平江间公路。
行 75: 行 85:
 
 鄂南方面,日军第33师团于9月21~22日由通城附近出动,进攻第79军前进阵地。23 日,攻陷第79军主阵地麦市,24日攻占桃树港,续向福石岭攻击。日军第33师团企图楔入渣津,切断第9战区湘北、赣北间主要联络线,尔后向平江地区进攻,协同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上村支队围歼第15集团军。
 
 鄂南方面,日军第33师团于9月21~22日由通城附近出动,进攻第79军前进阵地。23 日,攻陷第79军主阵地麦市,24日攻占桃树港,续向福石岭攻击。日军第33师团企图楔入渣津,切断第9战区湘北、赣北间主要联络线,尔后向平江地区进攻,协同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上村支队围歼第15集团军。
  
1939年9月24日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湘北战局紧张,召开最高幕僚会议,确定:“第9战区作战,应……保侍幕阜山根据地,在铁路正面,可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换取时间,俟敌突入长沙附近时,则以有力兵团相机予以打击,尔后依状况将主力逐次转移株洲、浏阳、醴陵地区;并以第4军控制于湘潭方面,掩护湘、桂、黔各路。
+
1939年9月24日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湘北战局紧张,召开最高幕僚会议,确定:“第9战区作战,应……保侍幕阜山根据地,在铁路正面,可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换取时间,俟敌突入长沙附近时,则以有力兵团相机予以打击,尔后依状况将主力逐次转移[[ 株洲]] [[ 浏阳]] [[ 醴陵]] 地区;并以第4军控制于湘潭方面,掩护湘、桂、黔各路。
  
 
 并命令在广西全县训练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以主力推进衡阳,1个师推进衡山,准备增援湘北作战。
 
 并命令在广西全县训练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以主力推进衡阳,1个师推进衡山,准备增援湘北作战。
行 87: 行 97:
 
 日军第33师团,27日屡攻福石岭不下,遂以主力绕福石岭以西向南突进,攻占龙门厂,30日攻占朱溪厂。主力进入长寿街、龙门厂、献钟一带,在献钟以西三眼桥与奈良支队先头部队会合。此时。第79军尾蹑日军第33师团南下,开始向嘉义、献钟日军攻击;第20军向长寿街、龙门厂、朱溪厂日军攻击;第8军正由通山以东地区兼程南下,准备协同第20、第79军夹击日军第33师团。
 
 日军第33师团,27日屡攻福石岭不下,遂以主力绕福石岭以西向南突进,攻占龙门厂,30日攻占朱溪厂。主力进入长寿街、龙门厂、献钟一带,在献钟以西三眼桥与奈良支队先头部队会合。此时。第79军尾蹑日军第33师团南下,开始向嘉义、献钟日军攻击;第20军向长寿街、龙门厂、朱溪厂日军攻击;第8军正由通山以东地区兼程南下,准备协同第20、第79军夹击日军第33师团。
  
 赣北方面,9月23日,日军第106师团主力开始向修水方向西进。26日,其右纵队经九仙汤、沙窝里突进了修水东南约30公里处的黄沙桥,为第72军新编第15师堵截。左纵队至25日攻占上富、横桥、甘坊。第9战区为防止日军继续西犯,26日命令第32军由高安向万载集结,准备开赴铜鼓布防。
+
 赣北方面,9月23日,日军第106师团主力开始向修水方向西进。26日,其右纵队经九仙汤、沙窝里突进了修水东南约30公里处的黄沙桥,为第72军新编第15师堵截。左纵队至25日攻占[[ 上富]] [[ 横桥]] [[ 甘坊]] 。第9战区为防止日军继续西犯,26日命令第32军由高安向万载集结,准备开赴铜鼓布防。
  
 第9战区前敌总指挥罗卓英命令第60、第74军围歼日军第106师团左纵队。25~29日,该两军遵今攻击甘坊、冶城一带日军,27日,第74军第57师克复上富,遮断日军退路,并逐渐将日军包围于甘坊附近。
+
 第9战区前敌总指挥[[ 罗卓英]] 命令第60、第74军围歼日军第106师团左纵队。25~29日,该两军遵今攻击甘坊、冶城一带日军,27日,第74军第57师克复上富,遮断日军退路,并逐渐将日军包围于甘坊附近。
  
 
 日军第11集团军见主力方面不断遭到伏击、侧击和夹击,赣北方面第106师处境不妙,意识到态势日益不利,遂于29日下令撤退,同时命令第33师团经渣津东攻修水,接应第106师团。
 
 日军第11集团军见主力方面不断遭到伏击、侧击和夹击,赣北方面第106师处境不妙,意识到态势日益不利,遂于29日下令撤退,同时命令第33师团经渣津东攻修水,接应第106师团。
行 95: 行 105:
 
1939年10月1日,进至永安市的日军首先向捞刀河以北撤退。2日,第15集团军各部开始追击,当日克复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师团师追击到达福临铺、金井附近。4日、又克复汨罗、新市等处。至9日,第195师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1939年10月1日,进至永安市的日军首先向捞刀河以北撤退。2日,第15集团军各部开始追击,当日克复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师团师追击到达福临铺、金井附近。4日、又克复汨罗、新市等处。至9日,第195师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1939年10月5日,日军第33师团东窜修水城。10月6日,日军第106师团在第33师团策应下,开始由沙窝里分向奉新、靖安、武宁撤退。守军各部开始反击,当日,第15师攻克郭城市,向沙窝里挺进。第51师攻克桐木石,向九仙汤挺进。9日,第30集团军克复修水,15日克复三都,并继续追击,逐步恢复原阵地。
+
1939年10月5日,日军第33师团东窜修水城。10月6日,日军第106师团在第33师团策应下,开始由沙窝里分向[[ 奉新]] [[ 靖安]] [[ 武宁]] 撤退。守军各部开始反击,当日,第15师攻克郭城市,向沙窝里挺进。第51师攻克桐木石,向九仙汤挺进。9日,第30集团军克复修水,15日克复三都,并继续追击,逐步恢复原阵地。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行 101: 行 111:
 
 主词条:第二次长沙会战
 
 主词条: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4月,原陆军部次官阿南惟畿中将接替园部和一郎就任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此后,第11集团军即就1941 年夏秋之际发动对长沙方面的进攻作战进行了研究和准备。但是,在准备过程中,由于苏德战争爆发,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秘密从事对苏武力准备,不惜对英美开战,已无力再投入更多的机动兵力,不得不缩小战役规模。其最后确定的作战目的是:予第9战区敌军一次沉重打击。
+
1941年4月,原陆军部次官阿南惟畿中将接替园部和一郎就任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此后,第11集团军即就1941 年夏秋之际发动对长沙方面的进攻作战进行了研究和准备。但是,在准备过程中,由于[[ 苏德]] 战争爆发,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秘密从事对苏武力准备,不惜对[[ 英美]] 开战,已无力再投入更多的机动兵力,不得不缩小战役规模。其最后确定的作战目的是:予第9战区敌军一次沉重打击。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此之前,日本为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曾采取措施调整对苏邦交,于4月13日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又于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秘密进行对苏战争准备,一旦苏德战争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为此,大本营考虑要从第11军至少抽调2个师团到中国东北,加强对苏战备,同时继续准备南进,因而将长沙作战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新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反对大本营的这一考虑,认为彻底摧毁中国继续战斗的企图、解决中国问题才是日本的根本国策,而这时候突然减少派遣军的兵力,将使重庆政府获得生机。8月9日,大本营决定放弃对苏行使武力,不从中国派遣军抽调兵力。8月26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538号命令批准长沙作战计划(此次作战的代号为“加号作战”)。但为了准备对南方作战,第11航空舰队和第3飞行集团于9月上旬陆续调走,减少了海军和空军的支援。
+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此之前,日本为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曾采取措施调整对苏邦交,于4月13日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又于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秘密进行对苏战争准备,一旦苏德战争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为此,大本营考虑要从第11军至少抽调2个师团到[[ 中国]][[ 东北]] ,加强对苏战备,同时继续准备南进,因而将长沙作战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新任“[[ 中国派遣军]] ”总司令反对大本营的这一考虑,认为彻底摧毁中国继续战斗的企图、解决中国问题才是日本的根本国策,而这时候突然减少派遣军的兵力,将使重庆政府获得生机。8月9日,大本营决定放弃对苏行使武力,不从中国派遣军抽调兵力。8月26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538号命令批准长沙作战计划(此次作战的代号为“加号作战”)。但为了准备对南方作战,第11航空舰队和第3飞行集团于9月上旬陆续调走,减少了海军和空军的支援。
  
 
 自1941年8月中旬开始,日军第11集团军即在湘北集结兵力,秘密抽调第3、第4师团,第13师团早渊支队,独立混成第14旅平野支队、江藤支队,第33师团(主力已调华北)荒本支队,坦克第13团、独立炮兵第14团、独立工兵3个团等部队,连同原驻鄂南之第40师团、原驻湘北之第6师团,先后向岳阳、临湘以甫青冈驿、桃林一带地区集结。并以第1、第3飞行团和海军第1分遣舰队协同作战。此次日军接受第一次长沙会战时兵力分散的教训,将主力“并列于狭窄的正面上,以期进行纵深突破”。
 
 自1941年8月中旬开始,日军第11集团军即在湘北集结兵力,秘密抽调第3、第4师团,第13师团早渊支队,独立混成第14旅平野支队、江藤支队,第33师团(主力已调华北)荒本支队,坦克第13团、独立炮兵第14团、独立工兵3个团等部队,连同原驻鄂南之第40师团、原驻湘北之第6师团,先后向岳阳、临湘以甫青冈驿、桃林一带地区集结。并以第1、第3飞行团和海军第1分遣舰队协同作战。此次日军接受第一次长沙会战时兵力分散的教训,将主力“并列于狭窄的正面上,以期进行纵深突破”。
行 111: 行 121:
 
1941年9月7日,日军第6师团为掩护其第11集团军主力于岳阳、临湘地区集结,向中国守军第4军大云山阵地攻击,次日占领该地,后被守军收复。17日,日军第3、第4、第6、第40师团展开于新墙河北岸之线。1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分由新墙、潼溪街、四六方、港口各附近强渡新墙河,突破南岸守军阵地。守军第4、第20、第58军等部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予日军以一定的杀伤后,即转移至双石洞、向家洞一带翼侧阵地。与此同时,日军平野支队在海军的支援下,由洞庭湖向湘江口西侧青山附近登陆,进攻芦林潭,企图从左翼威胁长沙。
 
1941年9月7日,日军第6师团为掩护其第11集团军主力于岳阳、临湘地区集结,向中国守军第4军大云山阵地攻击,次日占领该地,后被守军收复。17日,日军第3、第4、第6、第40师团展开于新墙河北岸之线。1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分由新墙、潼溪街、四六方、港口各附近强渡新墙河,突破南岸守军阵地。守军第4、第20、第58军等部与日军展开激战,在予日军以一定的杀伤后,即转移至双石洞、向家洞一带翼侧阵地。与此同时,日军平野支队在海军的支援下,由洞庭湖向湘江口西侧青山附近登陆,进攻芦林潭,企图从左翼威胁长沙。
  
1941年9月19日,突破新墙河的日军未遭重大抵抗,迅速沿黄市、大荆街、关王桥一带进逼汨罗江北岸,其第3、第6师团各一部进至汨罗江南岸新市、颜家铺、浯口各附近。此时,第9战区依照反击作战计划,令第99军主力于归义以西亘湘江间占领阵地,第37军于汨罗江南岸新市 、浯口之线占领阵地阻击日军;令第26军由金井向瓮江推进,第10军由衡山向捞刀河以北急进,第74军由新喻向浏阳附近急进,准备于汨罗江以南三姐桥、金井以北地区反击日军。但第9战区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
+
1941年9月19日,突破新墙河的日军未遭重大抵抗,迅速沿黄市、大荆街、关王桥一带进逼汨罗江北岸,其第3、第6师团各一部进至汨罗江南岸新市、颜家铺、浯口各附近。此时,第9战区依照反击作战计划,令第99军主力于归义以西亘湘江间占领阵地,第37军于汨罗江南岸新市 、浯口之线占领阵地阻击日军;令第26军由金井向瓮江推进,第10军由衡山向捞刀河以北急进,第74军由新喻向浏阳附近急进,准备于汨罗江以南三姐桥、金井以北地区反击日军。但第9战区下达作战命令的无线电报,竟被日军窃收并破译,日军遂放弃“将主力用于湘江方面”的方针,决定“于捞刀河北方地区捕捉歼灭敌军”。
 
 
,日军遂放弃“将主力用于湘江方面”的方针,决定“于捞刀河北方地区捕捉歼灭敌军”。
 
  
 
1941年9月20日,日军第3、第4、第6师团强渡汨罗江,并将正面逐次向东移动,企图包围汨罗江南岸中国守军的右翼。其第40师团沿关王桥、长乐街以东山地,经三枣桥进攻瓮江。
 
1941年9月20日,日军第3、第4、第6师团强渡汨罗江,并将正面逐次向东移动,企图包围汨罗江南岸中国守军的右翼。其第40师团沿关王桥、长乐街以东山地,经三枣桥进攻瓮江。
  
1941年9月24日,第37军阵地被日军突破,日军第4、第3、第6各师团,跟踪第37军向栗桥、福临铺、金井进迫,并攻击第10军阵地。25日,第10军阵地多处被突破,遂与第37军一起向捞刀河南岸转移。同日,薛岳将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撤出长沙,移往湘潭。
+
1941年9月24日,第37军阵地被日军突破,日军第4、第3、第6各师团,跟踪第37军向栗桥、福临铺、金井进迫,并攻击第10军阵地。25日,第10军阵地多处被突破,遂与第37军一起向捞刀河南岸转移。同日,[[ 薛岳]] 将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撤出[[ 长沙]] ,移往[[ 湘潭]]
  
1941年9月26日,第74军由万载到达长沙东面的春华山附近。奉军事委员会命令,第6战区第79军向长沙增援,先头第98师到达长沙东北石子铺,主力向岳麓山推进;第7战区暂编第2军由广东北上增援,先头暂编第7师到达长沙,军主力正向株洲运输。
+
1941年9月26日,第74军由万载到达[[ 长沙]] 东面的春华山附近。奉军事委员会命令,第6战区第79军向长沙增援,先头第98师到达长沙东北石子铺,主力向岳麓山推进;第7战区暂编第2军由[[ 广东]] 北上增援,先头暂编第7师到达长沙,军主力正向株洲运输。
  
 
1941年9月26~27日,第74军在春华山、永安市附近地区,与日军第3、第6师团及第40师团一部遭遇,损失惨重,28日,向普迹市东方撤退。
 
1941年9月26~27日,第74军在春华山、永安市附近地区,与日军第3、第6师团及第40师团一部遭遇,损失惨重,28日,向普迹市东方撤退。
  
1941年9月28日,日军渡过捞刀河向长沙亘创阳河之线推进。26~28日,由湘西增援的第79军第98师及由广东增援的暂编第2军暂编第7师,在长沙东郊与渡过浏阳河及捞刀河之日军第4师团和早渊支队发生激战。
+
1941年9月28日,日军渡过捞刀河向长沙亘创阳河之线推进。26~28日,由湘西增援的第79军第98师及由[[ 广东]] 增援的暂编第2军暂编第7师,在[[ 长沙]] 东郊与渡过[[ 浏阳河]] [[ 捞刀河]] 之日军第4师团和早渊支队发生激战。
  
 
1941年9月27日下午,日军早渊支队一部自长沙城的东北角冲入,当晚,早渊支队全部进入长沙。29日,日军第4师团也开进长沙,日军第3、第6师团在永安市附近击退第74军后,向株洲方向突进,其一部冲入株洲。日军第11集团军在发起此次作战时,日军统帅部即“要求作战尽快结束”。
 
1941年9月27日下午,日军早渊支队一部自长沙城的东北角冲入,当晚,早渊支队全部进入长沙。29日,日军第4师团也开进长沙,日军第3、第6师团在永安市附近击退第74军后,向株洲方向突进,其一部冲入株洲。日军第11集团军在发起此次作战时,日军统帅部即“要求作战尽快结束”。
行 129: 行 137:
 
 到9月27日,日军经连日作战,粮弹损耗很大,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遂决定结束作战,并于10月1日开始撤退。
 
 到9月27日,日军经连日作战,粮弹损耗很大,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遂决定结束作战,并于10月1日开始撤退。
  
1941年10月2日,军事委员会在得知日军退却的情报后,命令第9战区立即开始追击,相机收复岳阳。第9战区即以第79军向长乐街、新市方面跟踪追击;第58军向关王桥、第72军向杨林街分别实行超越追击;令原留置日军侧后的第4、第20、第99军在马鞍铺、青山市、麻峰咀、金井一带截击日军。10月5日,日军突穿第,战区的拦截线,北渡汨罗江,继向新墙河以北退却。6日,第9战区追击部队渡过汨罗江,8日越新墙河,日军退守原阵地,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在此期间,日军第34师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主力分别于9月26日向赣北武宁及高安地区进攻,与第30集团军及第19集团军之各一部发生战斗,10月1日退回原阵地。
+
1941年10月2日,军事委员会在得知日军退却的情报后,命令第9战区立即开始追击,相机收复岳阳。第9战区即以第79军向长乐街、新市方面跟踪追击;第58军向关王桥、第72军向杨林街分别实行超越追击;令原留置日军侧后的第4、第20、第99军在[[ 马鞍铺]] [[ 青山市]] [[ 麻峰咀]] [[ 金井]] 一带截击日军。10月5日,日军突穿第,战区的拦截线,北渡汨罗江,继向新墙河以北退却。6日,第9战区追击部队渡过汨罗江,8日越新墙河,日军退守原阵地,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在此期间,日军第34师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主力分别于9月26日向赣北武宁及高安地区进攻,与第30集团军及第19集团军之各一部发生战斗,10月1日退回原阵地。
  
 中国方面为配合第二次长沙会战,9月20日,军事委员会令第3、第5、第6战区各以有力一部出击,策应第9战区作战,其中第6战区所属部队,曾乘敌空虚猛攻宜昌。9月28日,第6战区以约15个师的优势兵力向宜昌发动猛攻,日军第13师团拼死顽抗,双方展开激战。10月初,日军第13师团死伤惨重,一面将后勤人员、伤兵投入战斗,一面紧急求援。10月8日,日军第11集团军急令第39师团驰援宜昌。10日,第6战区部队发动总攻击,日军第13师团陷入绝境,师长内山英太郎中将甚至写下遗书,准备自杀。11日,日军第39师团增援到达战场,挽救了第13师团的危局。宜昌作战是1941年正面战场的一次主动发动的进攻战役。在这次反攻作战中,歼灭日军近7000人。
+
 中国方面为配合第二次[[ 长沙]] 会战,9月20日,军事委员会令第3、第5、第6战区各以有力一部出击,策应第9战区作战,其中第6战区所属部队,曾乘敌空虚猛攻[[ 宜昌]] 。9月28日,第6战区以约15个师的优势兵力向宜昌发动猛攻,日军第13师团拼死顽抗,双方展开激战。10月初,日军第13师团死伤惨重,一面将后勤人员、伤兵投入战斗,一面紧急求援。10月8日,日军第11集团军急令第39师团驰援宜昌。10日,第6战区部队发动总攻击,日军第13师团陷入绝境,师长[[ 内山英太郎]] 中将甚至写下遗书,准备自杀。11日,日军第39师团增援到达战场,挽救了第13师团的危局。宜昌作战是1941年正面战场的一次主动发动的进攻战役。在这次反攻作战中,歼灭日军近7000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行 145: 行 153: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向岳阳方面集结兵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攻势即将开始,遂于12月20日命令第73军由澧县立即向宁乡、益阳集结待命,第79军立即向渌口、株洲地区集结待命。又令第4军由广东曲江调株洲、渌口,第74军由广西宜山调驻衡阳。同日,第9战区决心集中兵力于湘北方面,诱致敌主力于长沙城北的浏阳河、捞刀河之间地区,反包围歼灭之。赣北方面,新编第3军、预备第5师、江西保安纵队等部守备高安、武宁一带现有阵地,掩护战区主力之右侧。鄂南,王劲修指挥所部切断崇阳、蒲圻、咸宁一带敌公路铁路。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向岳阳方面集结兵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攻势即将开始,遂于12月20日命令第73军由澧县立即向宁乡、益阳集结待命,第79军立即向渌口、株洲地区集结待命。又令第4军由广东曲江调株洲、渌口,第74军由广西宜山调驻衡阳。同日,第9战区决心集中兵力于湘北方面,诱致敌主力于长沙城北的浏阳河、捞刀河之间地区,反包围歼灭之。赣北方面,新编第3军、预备第5师、江西保安纵队等部守备高安、武宁一带现有阵地,掩护战区主力之右侧。鄂南,王劲修指挥所部切断崇阳、蒲圻、咸宁一带敌公路铁路。
  
1941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一部向守军第20军油港河以南阵地攻击。24日,新墙河下游因降雨水位上涨,日军第6师团向守军第20军第134师新墙河阵地实行渡河攻击。入夜,日军渡河后,以一部围攻守军据点,主力分向大荆街、关王桥之线突进。日军第3师团主力在其第6师团后方跟进。第20军奉令以一部坚守新墙河以南据点
+
1941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一部向守军第20军油港河以南阵地攻击。24日,新墙河下游因降雨水位上涨,日军第6师团向守军第20军第134师新墙河阵地实行渡河攻击。入夜,日军渡河后,以一部围攻守军据点,主力分向大荆街、关王桥之线突进。日军第3师团主力在其第6师团后方跟进。第20军奉令以一部坚守新墙河以南据点,主力向大荆街转移。第58军进出洪源洞、大荆塘之线,侧击南进日军。
 
 
,主力向大荆街转移。第58军进出洪源洞、大荆塘之线,侧击南进日军。
 
  
 
1941年12月26日,日军第40师团猛攻第20军阵地,陷关王桥及陈家桥,同时日军第6师团围攻守军黄沙街、龙凤桥据点,第3师团主力于当夜推进至归义附近汨罗江北岸。同日,第9战区命令第27集团军以第20军及第58军进攻长乐街之敌,令第37军及第99军主力固守汨罗江南岸阵地,阻敌渡河。
 
1941年12月26日,日军第40师团猛攻第20军阵地,陷关王桥及陈家桥,同时日军第6师团围攻守军黄沙街、龙凤桥据点,第3师团主力于当夜推进至归义附近汨罗江北岸。同日,第9战区命令第27集团军以第20军及第58军进攻长乐街之敌,令第37军及第99军主力固守汨罗江南岸阵地,阻敌渡河。
行 153: 行 159:
 
1941年12月28日,日军第6、第40师分别在新市东方、长乐街附近强渡汨罗江,被第37军阻止。日军第3师主力在归义以西渡过汨罗江,第99军主力被迫后退至牌楼峰、大娘桥、新开市之线 ,逐次抵抗。第37军第140师由金井向新开市北侧地区驰援,阻敌东进,但受到日军第3师团从左侧的威胁,日军第6、第40师团乘势在新市及长乐街附近渡过汨罗江南进。入夜,第37军扼守新开市亘汨罗江南岸之线,与日军激战。第99军主力在营田、大娘桥之线与日军第3师团一部对峙。12月29日,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改变原定计划,独断地下达“以主力向长沙方向追击”的命令,令第3师团迅速向长沙攻击;第6师团以一部攻击长沙,主力攻击长沙以东之朗梨市;第40师团主力向金井进攻。骤然改变作战计划,使已久战疲惫的日军第一线官兵处于茫然状态,有的高级军官也认为进攻长沙是“自暴自弃之作战”。
 
1941年12月28日,日军第6、第40师分别在新市东方、长乐街附近强渡汨罗江,被第37军阻止。日军第3师主力在归义以西渡过汨罗江,第99军主力被迫后退至牌楼峰、大娘桥、新开市之线 ,逐次抵抗。第37军第140师由金井向新开市北侧地区驰援,阻敌东进,但受到日军第3师团从左侧的威胁,日军第6、第40师团乘势在新市及长乐街附近渡过汨罗江南进。入夜,第37军扼守新开市亘汨罗江南岸之线,与日军激战。第99军主力在营田、大娘桥之线与日军第3师团一部对峙。12月29日,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改变原定计划,独断地下达“以主力向长沙方向追击”的命令,令第3师团迅速向长沙攻击;第6师团以一部攻击长沙,主力攻击长沙以东之朗梨市;第40师团主力向金井进攻。骤然改变作战计划,使已久战疲惫的日军第一线官兵处于茫然状态,有的高级军官也认为进攻长沙是“自暴自弃之作战”。
  
1941年12月30日,在第37军与日军主力激战于新开市、鸭婆尖、浯口一带之际,第27、第30、第19集团军分别到达浏阳、平江一带预定位置。
+
1941年12月30日,在第37军与日军主力激战于[[ 新开市]] [[ 鸭婆尖]] [[ 浯口]] 一带之际,第27、第30、第19集团军分别到达[[ 浏阳]] [[ 平江]] 一带预定位置。
  
 第9战区决心在长沙地区与日军决战,遂令第10
+
 第9战区决心在长沙地区与日军决战,遂令第10、第73军固守长沙;令第19、第30、第27集团军及第99军主力,分由株洲、浏阳、更鼓台、瓮江、清江口、三姐桥各附近,以长沙为目标,自南、东、北三个方向作求心攻势。
 
 
、第73军固守长沙;令第19、第30、第27集团军及第99军主力,分由株洲、浏阳、更鼓台、瓮江、清江口、三姐桥各附近,以长沙为目标,自南、东、北三个方向作求心攻势。
 
  
 
1941年12月31日晨,日军第40师团猛攻第37军阵地,激战至午,第37军转移至金井东北山地,日军第40师团主力向金井突进。其第6师团师乘第37军向东转移由福临铺向朗梨市突进 ,第3师乘夜在东山附近强渡浏阳河进抵长沙近郊。第9战区以日军已逼近决战地区,遂令各集团军于1942年1月1日子夜开始攻击前进。
 
1941年12月31日晨,日军第40师团猛攻第37军阵地,激战至午,第37军转移至金井东北山地,日军第40师团主力向金井突进。其第6师团师乘第37军向东转移由福临铺向朗梨市突进 ,第3师乘夜在东山附近强渡浏阳河进抵长沙近郊。第9战区以日军已逼近决战地区,遂令各集团军于1942年1月1日子夜开始攻击前进。
行 165: 行 169:
 
1942年1月3日,日军第6师团全部加入战斗,与其第3师团合力猛攻长沙。激战竟日,日军攻势屡兴屡挫,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日军开始空投补给。中国军队各包围兵团,继续压缩包围圈,已逼近长沙。
 
1942年1月3日,日军第6师团全部加入战斗,与其第3师团合力猛攻长沙。激战竟日,日军攻势屡兴屡挫,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日军开始空投补给。中国军队各包围兵团,继续压缩包围圈,已逼近长沙。
  
 在攻击长沙不逞,背后又出现包围的情况下,阿南惟畿被迫于3日晚下达了“反转”命令。4日,长沙城外日军再次发起全线攻击,但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下
+
 在攻击长沙不逞,背后又出现包围的情况下,阿南惟畿被迫于3日晚下达了“反转”命令。4日,长沙城外日军再次发起全线攻击,但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又一次受挫,日军第3、第6师团于4日晚乘夜色脱离战场,由长沙城外分别向东山、朗梨市撤退。第9战区在获知日军退却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部队改为堵击、截击和追击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将其歼灭。5日,日军集中第1飞行团飞机50余架,掩护退却,第6师团退向朗梨市;第3师团开始退却时,在长沙东南郊金盆岭、清水塘、石马铺一带,被第4军截击,伤亡惨重,退至东山附近时,又遭第79军截击,被迫沿河堤退往朗梨市,随第6师团之后,在该地架设浮桥渡河,撤至浏阳河东岸。
 
 
,又一次受挫,日军第3、第6师团于4日晚乘夜色脱离战场,由长沙城外分别向东山、朗梨市撤退。第9战区在获知日军退却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部队改为堵击、截击和追击日军,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将其歼灭。5日,日军集中第1飞行团飞机50余架,掩护退却,第6师团退向朗梨市;第3师团开始退却时,在长沙东南郊金盆岭、清水塘、石马铺一带,被第4军截击,伤亡惨重,退至东山附近时,又遭第79军截击,被迫沿河堤退往朗梨市,随第6师团之后,在该地架设浮桥渡河,撤至浏阳河东岸。
 
  
 
1942年1月5、6两日,日军第3、第6师团于长桥、牌楼铺、高桥地区,遭第26军及第79军的截击,死伤甚多,7日夜突围退至捞刀河北岸。第40师团于7日由春华山经罗家冲向学士桥退却。8日晨,日军由捞刀河北岸继续北退,沿途遭第9战区追击部队拦截侧击。9日,日军主力在其独立混成第9旅的策应下,由福临铺北撤。日军一面抵抗,一面继续向汨罗江以北退却 。
 
1942年1月5、6两日,日军第3、第6师团于长桥、牌楼铺、高桥地区,遭第26军及第79军的截击,死伤甚多,7日夜突围退至捞刀河北岸。第40师团于7日由春华山经罗家冲向学士桥退却。8日晨,日军由捞刀河北岸继续北退,沿途遭第9战区追击部队拦截侧击。9日,日军主力在其独立混成第9旅的策应下,由福临铺北撤。日军一面抵抗,一面继续向汨罗江以北退却 。
行 209: 行 211:
 
 日军战史称:“敌遗弃尸体约44000具,俘虏约4000名,缴获主要武器火炮26门、机关枪约270挺。我方伤亡为,战死约850名,负伤约2700名。”
 
 日军战史称:“敌遗弃尸体约44000具,俘虏约4000名,缴获主要武器火炮26门、机关枪约270挺。我方伤亡为,战死约850名,负伤约2700名。”
  
薛岳说:“第一次长沙会战国军伤亡约在59000人以上,第10军、第37军、第26军,3个军被击破,有2个师伤亡达50%以上。第58师,第60师,伤亡在40%以上。第102师,第52师伤亡在30%左右。”
+
[[ 薛岳]] 说:“第一次长沙会战国军伤亡约在59000人以上,第10军、第37军、第26军,3个军被击破,有2个师伤亡达50%以上。第58师,第60师,伤亡在40%以上。第102师,第52师伤亡在30%左右。”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贺执圭曾随薛岳前往湘北巡视一周。据其所知,单就上衫市、福临铺、麻林桥、青山市等地,被日寇烧光的市镇、村庄有270多个;被惨杀的民众达8000多人,被强奸的妇女不计其数。据湘阴、平江、岳阳、华容等县报告,在此次日寇进犯期间,抢走了约50万担粮食,撤退时将运不走的粮食和未收割的晚稻都放火烧掉。
+
 第一次长沙会战后贺执圭曾随薛岳前往湘北巡视一周。据其所知,单就[[ 上衫市]] [[ 福临铺]] [[ 麻林桥]] [[ 青山市]] 等地,被日寇烧光的市镇、村庄有270多个;被惨杀的民众达8000多人,被强奸的妇女不计其数。据[[ 湘阴]] [[ 平江]] [[ 岳阳]] [[ 华容]] 等县报告,在此次日寇进犯期间,抢走了约50万担粮食,撤退时将运不走的粮食和未收割的晚稻都放火烧掉。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行 237: 行 239: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集中兵力10万之众,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第15集团军的作战目的
+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集中兵力10万之众,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第15集团军的作战目的,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对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
 
 
,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对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行 259: 行 259: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报讥称“日本抄袭华军的钳形战术,结果为华军的钳形战术所击破”;加深了日本内政外交危机,导致近卫内阁垮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
 第二次长沙会战,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报讥称“日本抄袭华军的钳形战术,结果为华军的钳形战术所击破”;加深了日本内政外交危机,导致近卫内阁垮台,极大地鼓舞了[[ 中国]][[ 民心士气]] ,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次会战虽然获胜而并未能按照计划全歼日军或歼灭更多日军
+
 这次会战虽然获胜而并未能按照计划全歼日军或歼灭更多日军,但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这 一次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日军突袭[[ 珍珠港]] 后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 太平洋]] 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鼓舞了人心,坚定了[[ 中国]][[ 人民抗日的决心]] 。促使[[ 美国]] 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也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 法西斯]] 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 美英]] 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但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这 一次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鼓舞了人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也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相关 视==
+
== 相关视 ==
 +
<center>
 +
{{#iDisplay:o0611chy1tu|480|270|qq}}
 +
<center>在这里可以看到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真实影像记录</center>
 +
</center>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行 273: 行 275: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於 2022年10月9日 (日) 10:01 的最新修訂

長沙會戰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名稱;長沙會戰

發生時間;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

地點;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

參戰方;中國軍隊、日本軍隊

結果;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

參戰方兵力;中國1200000人次以上

傷亡情況;中國: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93944人

日本:11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中國:薛岳、陳誠;日本:阿南惟畿、岡村寧次

別名;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又稱為「長沙保衛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1]

戰爭背景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前,納粹德國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關東軍剛剛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紅軍擊敗,因此希望在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恢復士氣。

1939年9月,為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餘人,由贛北鄂南湘北分途進犯長沙,企圖在最短期間內將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穀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源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湖南長沙武漢南昌會戰後,第9戰區與日軍對峙於洞庭湖東北岸、新牆河北岸、通城、武寧、奉新東南,以及錦江兩岸,對當面日軍「不斷採取游擊及反擊行動」。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初,世界形勢繼續蘊釀着巨大的變化,日本乘英、美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機,積極謀求南進,與英、美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美國也希望利用中國抗戰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強了對中國的援助。日本強烈感到自己在遠東進行的戰爭實際上是以為對象的,因而處理中國問題必須和解決南方問題、北方問題綜合考慮,作長期打算。基於這種背景,日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大東亞長期戰爭指導綱要》和《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這兩個文件在1941年1月16日的大本營會議上獲得批准,並在御前會議上得到天皇的裁決。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中國第9戰區仍與日軍第11集團軍隔新牆河對峙於湘北地區。至1941年9月前,第9戰區所轄兵力為11個軍共30個師,作戰地境:左與第6戰區(1940年增設)為石門橋(常德南方15公里)、連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亘長江至武昌之線;右與第3戰區為撫河、鄱陽湖口之線。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38年10月,武漢陷落,長沙作為捍衛西南各省的門戶,其軍事戰略地位愈顯突出。對於日本來說,攻陷長沙是其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驟;對於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而言,守住長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雙方先後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前兩次長沙會戰,從戰略上看,中國軍隊阻止了日軍向西南縱深長驅直入,可以視為中國的勝利;但從戰術上看,中國軍隊損失更大,雙方並未分出勝負。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中國派遣軍駐廣州的第23集團軍,由廣州進攻香港。為了配合積極打擊日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9日命令各戰區發起攻擊,牽制日軍,策應友邦作戰。特令第4戰區攻擊廣州方面日軍,策應香港英軍作戰;並以第5、第6、第66軍分別由廣西四川向雲南集結,準備入緬直接援助英軍作戰。日軍第11集團軍為策應其第23集團軍及南方軍的作戰,牽制中國軍隊向廣東方面轉用,遂決定再對長江以南發起進攻。

戰役過程

第一次長沙會戰

主詞條: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即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

8月15日,日軍第11集團軍制定了《江南作戰指導大綱》,開始調整和集結部隊 。9月1日又下達了臨戰準備命令。日軍企圖集中兵力打擊第9戰區主力兵團,穩定對武漢地區的占領,藉以挫傷國民黨軍抗日意志,導致國民政府屈服,並推進汪精衛偽政權出籠。

1939年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有進攻長沙的可能,遂遵照軍事委員會上述指示,制定了「戰區決誘敵深入於長沙附近地區,將其包圍殲滅之;贛北、鄂南方面,應擊破敵軍,以利我主力方面之作戰」的方針,加緊調整部署,嚴整戰備。並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湘贛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寧、平江、長沙間公路,粵漢鐵路岳陽至株洲段、湘贛鐵路株洲以東,都在民眾的支援下進行破壞或者拆毀,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及重炮兵難以行動。

1939年9月14日夜,日軍在贛北開始鉗制性攻擊。第106師團以主力由奉新靖安一線西犯,至18日,已先後侵占第1集團軍守備的會埠、上富、村前街等地,威脅高安左側背。同時,日軍第106師團配屬的第101師團佐枝支隊由大城南犯,18日侵占祥符觀,續向高安逼近。第32軍於19日放棄高安。

1939年9月20日,日軍第11集團軍命令第106師團在消滅高安附近之中國守軍後,以一部掩護左側背 ,主力進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斷第30集團軍和湘鄂贛邊挺進軍的後路。據此,日軍第106師團即以佐枝支隊在奉新西南地區實行防禦作戰,以1個旅開赴武寧,主力則在上富鎮附近集結,準備西進。

當日軍進攻第1集團軍和第32軍時,在安義游擊的第1集團軍第183師團回師南進,18日,趁日軍撤退之機,占領上富。17日,第74軍由上高宜豐萬載地區推進至高安以西之灰埠泗溪棠浦一線,19日攻占村前街。

1939年9月21日,第32軍一部乘夜在左家渡附近北渡錦江,擊退日軍,於22日晨克復高安。在湘北,9月18日起,日軍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連續攻擊第52軍新牆河北岸警戒陣地,第52軍逐次退守新牆河南岸。至22日。第195師仍頑強堅守在北岸比家山據點。9月23日晨,日軍第6師團、奈良支隊強渡新牆河,突破守軍陣地。第52軍退守新牆河東南高地。日軍上村支隊於9月22日18時由岳陽啟航,23日晨,一部在洞庭湖東岸鹿角登陸,主力迂迴汨羅江口以南,在營日登陸,突破第70軍第95師陣地,繼續向東南突進,企圖切斷粵漢鐵路和長沙,平江間公路。

鄂南方面,日軍第33師團於9月21~22日由通城附近出動,進攻第79軍前進陣地。23 日,攻陷第79軍主陣地麥市,24日攻占桃樹港,續向福石嶺攻擊。日軍第33師團企圖楔入渣津,切斷第9戰區湘北、贛北間主要聯絡線,爾後向平江地區進攻,協同日軍第6師團、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圍殲第15集團軍。

1939年9月24日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鑑於湘北戰局緊張,召開最高幕僚會議,確定:「第9戰區作戰,應……保侍幕阜山根據地,在鐵路正面,可逐次抵抗消耗敵人,換取時間,俟敵突入長沙附近時,則以有力兵團相機予以打擊,爾後依狀況將主力逐次轉移株洲瀏陽醴陵地區;並以第4軍控制於湘潭方面,掩護湘、桂、黔各路。

並命令在廣西全縣訓練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以主力推進衡陽,1個師推進衡山,準備增援湘北作戰。

1939年9月25日,第52軍主力向汨羅江南岸轉移。日軍第6師團、奈良支隊跟蹤南進,迫近汨羅江北岸,一部偽裝難民,偷渡汨羅江,襲占新市。上村支隊一度占歸義,被第70軍反擊克復。26日,日軍猛攻汨羅江南岸,激戰竟日,但未能突破守軍主陣地。此時,日軍第33師團仍被第20軍頑強阻擊於幕阜山區福石嶺,日軍圍殲第15集團軍於汨羅江畔的企圖破產。日軍第11集團軍乃決定:「以主力向東迂迴,在平江周圍消滅預想從通城以南地區向南退卻之敵兵團」。27日命令第6師、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向平江及其西南地區突進。

1939年9月27日,第9戰區按照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的計劃調整部署。

1939年9月28日,日軍奈良支隊經瓮江向平江遷回,準備策應其第33師團作戰。日軍第6師團、上村支隊由汨羅江畔開始分路南進。上村支隊在三姐橋、栗橋陷入第77師伏擊圈。第6師團一部1000餘人在福臨鋪遭第195師伏擊,受到重創。29日,由新市經金井南下的日軍第6師團一部3000餘人又在石門痕遭到第195師第566旅的伏擊。30日,第25、第60、第195師向永安市(撈刀河南)、上杉市、石門痕日軍猛烈反攻,日軍已無力再南進。

日軍第33師團,27日屢攻福石嶺不下,遂以主力繞福石嶺以西向南突進,攻占龍門廠,30日攻占朱溪廠。主力進入長壽街、龍門廠、獻鍾一帶,在獻鍾以西三眼橋與奈良支隊先頭部隊會合。此時。第79軍尾躡日軍第33師團南下,開始向嘉義、獻鍾日軍攻擊;第20軍向長壽街、龍門廠、朱溪廠日軍攻擊;第8軍正由通山以東地區兼程南下,準備協同第20、第79軍夾擊日軍第33師團。

贛北方面,9月23日,日軍第106師團主力開始向修水方向西進。26日,其右縱隊經九仙湯、沙窩裡突進了修水東南約30公里處的黃沙橋,為第72軍新編第15師堵截。左縱隊至25日攻占上富橫橋甘坊。第9戰區為防止日軍繼續西犯,26日命令第32軍由高安向萬載集結,準備開赴銅鼓布防。

第9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命令第60、第74軍圍殲日軍第106師團左縱隊。25~29日,該兩軍遵今攻擊甘坊、冶城一帶日軍,27日,第74軍第57師克復上富,遮斷日軍退路,並逐漸將日軍包圍於甘坊附近。

日軍第11集團軍見主力方面不斷遭到伏擊、側擊和夾擊,贛北方面第106師處境不妙,意識到態勢日益不利,遂於29日下令撤退,同時命令第33師團經渣津東攻修水,接應第106師團。

1939年10月1日,進至永安市的日軍首先向撈刀河以北撤退。2日,第15集團軍各部開始追擊,當日克復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師團師追擊到達福臨鋪、金井附近。4日、又克復汨羅、新市等處。至9日,第195師進占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

1939年10月5日,日軍第33師團東竄修水城。10月6日,日軍第106師團在第33師團策應下,開始由沙窩裡分向奉新靖安武寧撤退。守軍各部開始反擊,當日,第15師攻克郭城市,向沙窩裡挺進。第51師攻克桐木石,向九仙湯挺進。9日,第30集團軍克復修水,15日克復三都,並繼續追擊,逐步恢復原陣地。

第二次長沙會戰

主詞條: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4月,原陸軍部次官阿南惟畿中將接替園部和一郎就任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此後,第11集團軍即就1941 年夏秋之際發動對長沙方面的進攻作戰進行了研究和準備。但是,在準備過程中,由於蘇德戰爭爆發,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秘密從事對蘇武力準備,不惜對英美開戰,已無力再投入更多的機動兵力,不得不縮小戰役規模。其最後確定的作戰目的是:予第9戰區敵軍一次沉重打擊。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此之前,日本為解除南進的後顧之憂,曾採取措施調整對蘇邦交,於4月13日簽定了《蘇日中立條約》;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又於7月2日的御前會議上決定秘密進行對蘇戰爭準備,一旦蘇德戰爭的發展對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決北方問題。為此,大本營考慮要從第11軍至少抽調2個師團到中國東北,加強對蘇戰備,同時繼續準備南進,因而將長沙作戰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新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反對大本營的這一考慮,認為徹底摧毀中國繼續戰鬥的企圖、解決中國問題才是日本的根本國策,而這時候突然減少派遣軍的兵力,將使重慶政府獲得生機。8月9日,大本營決定放棄對蘇行使武力,不從中國派遣軍抽調兵力。8月26日,大本營以「大陸命」第538號命令批准長沙作戰計劃(此次作戰的代號為「加號作戰」)。但為了準備對南方作戰,第11航空艦隊和第3飛行集團於9月上旬陸續調走,減少了海軍和空軍的支援。

自1941年8月中旬開始,日軍第11集團軍即在湘北集結兵力,秘密抽調第3、第4師團,第13師團早淵支隊,獨立混成第14旅平野支隊、江藤支隊,第33師團(主力已調華北)荒本支隊,坦克第13團、獨立炮兵第14團、獨立工兵3個團等部隊,連同原駐鄂南之第40師團、原駐湘北之第6師團,先後向岳陽、臨湘以甫青岡驛、桃林一帶地區集結。並以第1、第3飛行團和海軍第1分遣艦隊協同作戰。此次日軍接受第一次長沙會戰時兵力分散的教訓,將主力「並列於狹窄的正面上,以期進行縱深突破」。

中國第9戰區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總結的基礎上,於1941年3月制定了《第9戰區反擊作戰計劃》。

1941年9月7日,日軍第6師團為掩護其第11集團軍主力於岳陽、臨湘地區集結,向中國守軍第4軍大雲山陣地攻擊,次日占領該地,後被守軍收復。17日,日軍第3、第4、第6、第40師團展開於新牆河北岸之線。18日凌晨,日軍主力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分由新牆、潼溪街、四六方、港口各附近強渡新牆河,突破南岸守軍陣地。守軍第4、第20、第58軍等部與日軍展開激戰,在予日軍以一定的殺傷後,即轉移至雙石洞、向家洞一帶翼側陣地。與此同時,日軍平野支隊在海軍的支援下,由洞庭湖向湘江口西側青山附近登陸,進攻蘆林潭,企圖從左翼威脅長沙。

1941年9月19日,突破新牆河的日軍未遭重大抵抗,迅速沿黃市、大荊街、關王橋一帶進逼汨羅江北岸,其第3、第6師團各一部進至汨羅江南岸新市、顏家鋪、浯口各附近。此時,第9戰區依照反擊作戰計劃,令第99軍主力于歸義以西亘湘江間占領陣地,第37軍於汨羅江南岸新市 、浯口之線占領陣地阻擊日軍;令第26軍由金井向瓮江推進,第10軍由衡山向撈刀河以北急進,第74軍由新喻向瀏陽附近急進,準備於汨羅江以南三姐橋、金井以北地區反擊日軍。但第9戰區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竟被日軍竊收並破譯,日軍遂放棄「將主力用於湘江方面」的方針,決定「於撈刀河北方地區捕捉殲滅敵軍」。

1941年9月20日,日軍第3、第4、第6師團強渡汨羅江,並將正面逐次向東移動,企圖包圍汨羅江南岸中國守軍的右翼。其第40師團沿關王橋、長樂街以東山地,經三棗橋進攻瓮江。

1941年9月24日,第37軍陣地被日軍突破,日軍第4、第3、第6各師團,跟蹤第37軍向栗橋、福臨鋪、金井進迫,並攻擊第10軍陣地。25日,第10軍陣地多處被突破,遂與第37軍一起向撈刀河南岸轉移。同日,薛岳將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撤出長沙,移往湘潭

1941年9月26日,第74軍由萬載到達長沙東面的春華山附近。奉軍事委員會命令,第6戰區第79軍向長沙增援,先頭第98師到達長沙東北石子鋪,主力向嶽麓山推進;第7戰區暫編第2軍由廣東北上增援,先頭暫編第7師到達長沙,軍主力正向株洲運輸。

1941年9月26~27日,第74軍在春華山、永安市附近地區,與日軍第3、第6師團及第40師團一部遭遇,損失慘重,28日,向普跡市東方撤退。

1941年9月28日,日軍渡過撈刀河向長沙亘創陽河之線推進。26~28日,由湘西增援的第79軍第98師及由廣東增援的暫編第2軍暫編第7師,在長沙東郊與渡過瀏陽河撈刀河之日軍第4師團和早淵支隊發生激戰。

1941年9月27日下午,日軍早淵支隊一部自長沙城的東北角沖入,當晚,早淵支隊全部進入長沙。29日,日軍第4師團也開進長沙,日軍第3、第6師團在永安市附近擊退第74軍後,向株洲方向突進,其一部沖入株洲。日軍第11集團軍在發起此次作戰時,日軍統帥部即「要求作戰儘快結束」。

到9月27日,日軍經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遂決定結束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

1941年10月2日,軍事委員會在得知日軍退卻的情報後,命令第9戰區立即開始追擊,相機收復岳陽。第9戰區即以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面跟蹤追擊;第58軍向關王橋、第72軍向楊林街分別實行超越追擊;令原留置日軍側後的第4、第20、第99軍在馬鞍鋪青山市麻峰咀金井一帶截擊日軍。10月5日,日軍突穿第,戰區的攔截線,北渡汨羅江,繼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第9戰區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日軍退守原陣地,中國軍隊恢復原陣地。在此期間,日軍第34師師團及獨立混成第14旅主力分別於9月26日向贛北武寧及高安地區進攻,與第30集團軍及第19集團軍之各一部發生戰鬥,10月1日退回原陣地。

中國方面為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9月20日,軍事委員會令第3、第5、第6戰區各以有力一部出擊,策應第9戰區作戰,其中第6戰區所屬部隊,曾乘敵空虛猛攻宜昌。9月28日,第6戰區以約15個師的優勢兵力向宜昌發動猛攻,日軍第13師團拚死頑抗,雙方展開激戰。10月初,日軍第13師團死傷慘重,一面將後勤人員、傷兵投入戰鬥,一面緊急求援。10月8日,日軍第11集團軍急令第39師團馳援宜昌。10日,第6戰區部隊發動總攻擊,日軍第13師團陷入絕境,師長內山英太郎中將甚至寫下遺書,準備自殺。11日,日軍第39師團增援到達戰場,挽救了第13師團的危局。宜昌作戰是1941年正面戰場的一次主動發動的進攻戰役。在這次反攻作戰中,殲滅日軍近7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主詞條: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10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根據大本營12月10日的「大陸命」第57號命令,向侵華日軍下達了「總作命」甲第320號命令。

1941年12月15日,日軍第11集團軍在會戰指導方案中規定:向汨水一線進攻,並擊潰當面之敵,以策應第23集團軍攻取香港及南方軍的作戰。作戰時間限定在兩周左右。使用於湘北主作戰方面的兵力為第3、第6、第40師和獨立混成第9旅以及澤支隊、野口支隊、外園支隊,另以第1飛行團(飛機54架)支援作戰。同時命令駐南昌方面的日軍第34師、獨立混成第14旅向贛北上高、修水等地攻擊,策應湘北方面作戰。

中國第9戰區於1941年11月召開了「第二次長沙會戰檢討會議」,薛岳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創立了「天爐戰法」,具體實施步驟是徹底破壞道路,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設置縱深的伏擊地區,誘敵深入,將敵圍而殲之的後退決戰方針。依此方針,第9 戰區制定並頒布作戰計劃,要求在湘北方面,「應運用尾擊、側擊及正面強韌抵抗,務於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將進攻長沙之敵軍主力,反擊而殲滅之」。

1941年12月中旬,日軍向岳陽方面集結兵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攻勢即將開始,遂於12月20日命令第73軍由澧縣立即向寧鄉、益陽集結待命,第79軍立即向淥口、株洲地區集結待命。又令第4軍由廣東曲江調株洲、淥口,第74軍由廣西宜山調駐衡陽。同日,第9戰區決心集中兵力於湘北方面,誘致敵主力於長沙城北的瀏陽河、撈刀河之間地區,反包圍殲滅之。贛北方面,新編第3軍、預備第5師、江西保安縱隊等部守備高安、武寧一帶現有陣地,掩護戰區主力之右側。鄂南,王勁修指揮所部切斷崇陽、蒲圻、咸寧一帶敵公路鐵路。

1941年12月23日,日軍第40師團一部向守軍第20軍油港河以南陣地攻擊。24日,新牆河下游因降雨水位上漲,日軍第6師團向守軍第20軍第134師新牆河陣地實行渡河攻擊。入夜,日軍渡河後,以一部圍攻守軍據點,主力分向大荊街、關王橋之線突進。日軍第3師團主力在其第6師團後方跟進。第20軍奉令以一部堅守新牆河以南據點,主力向大荊街轉移。第58軍進出洪源洞、大荊塘之線,側擊南進日軍。

1941年12月26日,日軍第40師團猛攻第20軍陣地,陷關王橋及陳家橋,同時日軍第6師團圍攻守軍黃沙街、龍鳳橋據點,第3師團主力於當夜推進至歸義附近汨羅江北岸。同日,第9戰區命令第27集團軍以第20軍及第58軍進攻長樂街之敵,令第37軍及第99軍主力固守汨羅江南岸陣地,阻敵渡河。

1941年12月28日,日軍第6、第40師分別在新市東方、長樂街附近強渡汨羅江,被第37軍阻止。日軍第3師主力在歸義以西渡過汨羅江,第99軍主力被迫後退至牌樓峰、大娘橋、新開市之線 ,逐次抵抗。第37軍第140師由金井向新開市北側地區馳援,阻敵東進,但受到日軍第3師團從左側的威脅,日軍第6、第40師團乘勢在新市及長樂街附近渡過汨羅江南進。入夜,第37軍扼守新開市亘汨羅江南岸之線,與日軍激戰。第99軍主力在營田、大娘橋之線與日軍第3師團一部對峙。12月29日,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改變原定計劃,獨斷地下達「以主力向長沙方向追擊」的命令,令第3師團迅速向長沙攻擊;第6師團以一部攻擊長沙,主力攻擊長沙以東之朗梨市;第40師團主力向金井進攻。驟然改變作戰計劃,使已久戰疲憊的日軍第一線官兵處於茫然狀態,有的高級軍官也認為進攻長沙是「自暴自棄之作戰」。

1941年12月30日,在第37軍與日軍主力激戰於新開市鴨婆尖浯口一帶之際,第27、第30、第19集團軍分別到達瀏陽平江一帶預定位置。

第9戰區決心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遂令第10、第73軍固守長沙;令第19、第30、第27集團軍及第99軍主力,分由株洲、瀏陽、更鼓台、瓮江、清江口、三姐橋各附近,以長沙為目標,自南、東、北三個方向作求心攻勢。

1941年12月31日晨,日軍第40師團猛攻第37軍陣地,激戰至午,第37軍轉移至金井東北山地,日軍第40師團主力向金井突進。其第6師團師乘第37軍向東轉移由福臨鋪向朗梨市突進 ,第3師乘夜在東山附近強渡瀏陽河進抵長沙近郊。第9戰區以日軍已逼近決戰地區,遂令各集團軍於1942年1月1日子夜開始攻擊前進。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軍第3師團開始向長沙東南郊陣地攻擊。2日,日軍第6師團集結於朗梨市,並以一部協力第3師團進攻長沙。當日,第10軍堅守長沙城郊陣地,在嶽麓山重炮火支援下,擊退了日軍的反覆突擊,並將突入白沙嶺的日軍第3師團一部殲滅。第9戰區令第73軍以第77師渡湘江進入長沙,增援第10軍。此時,處於外圍的中國軍隊正隱蔽地從三面向長沙推進。

1942年1月3日,日軍第6師團全部加入戰鬥,與其第3師團合力猛攻長沙。激戰竟日,日軍攻勢屢興屢挫,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日軍開始空投補給。中國軍隊各包圍兵團,繼續壓縮包圍圈,已逼近長沙。

在攻擊長沙不逞,背後又出現包圍的情況下,阿南惟畿被迫於3日晚下達了「反轉」命令。4日,長沙城外日軍再次發起全線攻擊,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又一次受挫,日軍第3、第6師團於4日晚乘夜色脫離戰場,由長沙城外分別向東山、朗梨市撤退。第9戰區在獲知日軍退卻後,立即命令原準備在長沙附近合圍日軍的部隊改為堵擊、截擊和追擊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將其殲滅。5日,日軍集中第1飛行團飛機50餘架,掩護退卻,第6師團退向朗梨市;第3師團開始退卻時,在長沙東南郊金盆嶺、清水塘、石馬鋪一帶,被第4軍截擊,傷亡慘重,退至東山附近時,又遭第79軍截擊,被迫沿河堤退往朗梨市,隨第6師團之後,在該地架設浮橋渡河,撤至瀏陽河東岸。

1942年1月5、6兩日,日軍第3、第6師團於長橋、牌樓鋪、高橋地區,遭第26軍及第79軍的截擊,死傷甚多,7日夜突圍退至撈刀河北岸。第40師團於7日由春華山經羅家沖向學士橋退卻。8日晨,日軍由撈刀河北岸繼續北退,沿途遭第9戰區追擊部隊攔截側擊。9日,日軍主力在其獨立混成第9旅的策應下,由福臨鋪北撤。日軍一面抵抗,一面繼續向汨羅江以北退卻 。

至1942年1月12日,日軍退過汨羅江北岸,才稍事收容。第9戰區各追擊部隊跟蹤追至汨羅江南岸,並以一部渡過汨羅江向長樂街以北進行超越追擊。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固守原陣地,第9戰區所部,一面掃蕩新牆河以南殘敵,一面向新牆河以北進擊。至16日,恢復會戰前原態勢。

在贛北方面,日軍第34師團與獨立混成第9旅各一部,於12月25日,分由安義、箬溪等地向西攻擊,先後占領高安、武寧,但在守軍奮勇阻擊下,於1942年1月6日前,恢復原態勢。

參戰兵力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日軍參戰兵力有步兵約10萬人,陸軍航空兵團第3飛行團(支援作戰飛機約100架)及海軍一部。

中國軍隊

第9戰區使用兵力為47個師,其中32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人)以及海軍布雷隊一部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日軍11軍投入12萬餘人。第11軍用於長沙方面進攻作戰的地面部隊總兵力為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另有若干海軍及航空兵協同部隊。

中國軍隊

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中國第九戰區投入總兵力30餘萬,飛機出動34架次支持。

第三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中國軍隊

戰役結果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戰史稱:「敵遺棄屍體約44000具,俘虜約4000名,繳獲主要武器火炮26門、機關槍約270挺。我方傷亡為,戰死約850名,負傷約2700名。」

薛岳說:「第一次長沙會戰國軍傷亡約在59000人以上,第10軍、第37軍、第26軍,3個軍被擊破,有2個師傷亡達50%以上。第58師,第60師,傷亡在40%以上。第102師,第52師傷亡在30%左右。」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賀執圭曾隨薛岳前往湘北巡視一周。據其所知,單就上衫市福臨鋪麻林橋青山市等地,被日寇燒光的市鎮、村莊有270多個;被慘殺的民眾達8000多人,被強姦的婦女不計其數。據湘陰平江岳陽華容等縣報告,在此次日寇進犯期間,搶走了約50萬擔糧食,撤退時將運不走的糧食和未收割的晚稻都放火燒掉。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於第9戰區指導的失誤,致使日軍一度攻占長沙,並追擊到株洲,基本達成戰役目的。

據日方統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繳獲重炮1門、野山炮7門、速射炮20門、迫擊炮42門、重機槍188挺、輕機槍633挺、步槍7600支、各種炮彈23130發、重機槍子彈323000發、步槍子彈4127000發、手榴彈58200顆。

中國軍事當局的資料統計,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74軍一共傷5607人、亡2800人),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第26軍第44師傷亡24%;其餘各師傷亡在20%以下。

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戰戰鬥詳報》中國軍隊損失:軍官負傷1310人、陣亡760人、失蹤421人,合計2491人:士兵負傷33793人,陣亡22667人、失蹤11066人,合計67426人,湘北戰場總計損失士兵69917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會戰,第9戰區第一線兵團能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長沙守備部隊能頑強地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的進攻,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第二線反擊兵團對日軍合圍部署得當,且協同周密,反擊動作堅決有力,對撤退之日軍窮追不捨,使日軍無法脫離,擴大了戰果,從而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於此役日軍傷亡數目,中日雙方的報告出入甚大。根據日軍方面的報告,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死1591人(內軍官108人),戰傷4412人(內軍官241人),打死軍馬1120匹,打傷646匹。

而第九戰區的報告稱,日軍死亡3.39萬餘人,重傷2.3萬餘人,輕傷逃回者無以數計。

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中國傷亡失蹤:官佐1191人、士兵28658人,共計29849人,斃傷日軍56944人,俘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等。

戰役影響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集中兵力10萬之眾,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第15集團軍的作戰目的,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對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由於戰前沒有掌握日軍從湘北一面進攻的總態勢,採取分兵湘北、贛北、鄂南三面防守的部署;戰役中又急躁疏忽,過早地在汨羅江南岸與敵決戰,加上逐次使用主力部隊和一再失密,導致長沙株洲一度失守,但日本侵略圖謀並未得逞,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此後不久,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即被調任他職,第3師團長則在戰鬥進行中的1月6日即被免職。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之後,中國第九戰區召開了大規模的慶祝大會,美國即宣布將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隨後,美英兩國宣布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在此之後的兩年內,日軍再沒有向第九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但第九戰區部隊尤其是長沙一線守軍由於長期相持亦放鬆了警惕,日軍則在此戰後總結了經驗教訓,於是在1944年的長衡會戰中,日軍經過充分準備,集中主力20餘萬人向第九戰區發動攻勢,並改變進軍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先奪取嶽麓山炮兵陣地,在1944年的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成功攻占長沙,並在整個長衡會戰中將第九戰區擊潰而使其至戰爭結束都再無反擊能力。

歷史意義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這一勝利,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使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報譏稱「日本抄襲華軍的鉗形戰術,結果為華軍的鉗形戰術所擊破」;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次會戰雖然獲勝而並未能按照計劃全殲日軍或殲滅更多日軍,但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稱讚。這 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鼓舞了人心,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也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相關視頻

在這裡可以看到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真實影像記錄

參考來源

  1. 三次長沙會戰,搜狐新聞中心 , 200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