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家窑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家窑遗址是一处位于中国甘肃省临洮县南马家窑村南面的麻峪沟口,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古遗址[1],1981年9月10日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南马家窑村南面的麻峪沟口。

马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著名遗址。遗址地处洮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发掘。1957年起经甘肃省博物馆等机构的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从而确定了两者的时代早晚关系。此外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洼文化等遗存,当中以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类型也均以该遗址命名。

遗址南北宽约280米,东西长350米,巴廊沟从遗址的中部穿过,沟沿一带被水冲刷开来,文化层暴露在外,厚约0.3~0.5米,内涵丰富。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种,结构多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为橙黄色,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

遗址出土的石器包括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为精细。

考古发掘情况

1924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发现并试掘。1957年起甘肃省博物馆曾多次对遗址进行调查,1964年试掘。遗址断崖暴露的文化层厚约3.5米,房址有方形、圆形,多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仰身直肢葬,随葬彩陶较多。马家窑类型的陶器以细腻光洁的泥质橙黄陶为主[2]。彩陶特别发达,均为黑彩。施彩的部位极为广泛,多施于口沿和外壁,有的施于盆、钵类的内壁。纹饰以几何形花纹为主,常以弧边三角、直线、圆点等花纹相互组合,构成动感较强、极具韵律的旋涡纹、同心圆纹、果实叶茎纹以及蛙纹、变体鸟纹等。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夹砂粗陶多饰绳纹和各类堆纹,个别器物上部施彩,下部饰绳纹。器形主要有瓮、罐、壶、瓶、盆、钵、碗以及带流锅等。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等。

视频

马家窑遗址 相关视频

马家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
马家窑遗址第二次科学发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