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家窯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家窯遺址是一處位於中國甘肅省臨洮縣南馬家窯村南面的麻峪溝口,是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古遺址[1],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城南馬家窯村南面的麻峪溝口。

馬家窯遺址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的著名遺址。遺址地處洮河西岸的一級階地上,1924年首次發現並進行了考古發掘。1957年起經甘肅省博物館等機構的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係,從而確定了兩者的時代早晚關係。此外還發現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窪文化等遺存,當中以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馬家窯文化以及馬家窯類型也均以該遺址命名。

遺址南北寬約280米,東西長350米,巴廊溝從遺址的中部穿過,溝沿一帶被水沖刷開來,文化層暴露在外,厚約0.3~0.5米,內涵豐富。房屋有方形、圓形兩種,結構多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

馬家窯類型的陶器,多為橙黃色,彩陶非常發達,許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裡面都施以彩繪,花紋全部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帳紋、水波紋、同心圓紋、重疊三角紋、漩渦紋、蛙紋和變體鳥紋等。夾砂陶多飾以繩紋,某些器物的下部裝飾有繩紋、上部施彩。

遺址出土的石器包括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為精細。

考古發掘情況

1924年瑞典學者J.G.安特生髮現並試掘。1957年起甘肅省博物館曾多次對遺址進行調查,1964年試掘。遺址斷崖暴露的文化層厚約3.5米,房址有方形、圓形,多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仰身直肢葬,隨葬彩陶較多。馬家窯類型的陶器以細膩光潔的泥質橙黃陶為主[2]。彩陶特別發達,均為黑彩。施彩的部位極為廣泛,多施於口沿和外壁,有的施於盆、缽類的內壁。紋飾以幾何形花紋為主,常以弧邊三角、直線、圓點等花紋相互組合,構成動感較強、極具韻律的旋渦紋、同心圓紋、果實葉莖紋以及蛙紋、變體鳥紋等。圖案布局因器物造型、功用不同而異,構圖富麗明快,線條流暢多變。夾砂粗陶多飾繩紋和各類堆紋,個別器物上部施彩,下部飾繩紋。器形主要有瓮、罐、壺、瓶、盆、缽、碗以及帶流鍋等。石器有鏟、刀、鐮、磨盤等。

視頻

馬家窯遺址 相關視頻

馬家窯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馬家窯遺址第二次科學發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