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埔海軍學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黃埔海軍學校
圖片來自sogou

黃埔海軍學校,簡稱黃埔海校,建立於1887年,1939年停辦。原名廣東海軍學校,前身為黃埔水師學堂,位於廣州黃埔长洲岛內,為中華民國海軍訓練初級軍官的學校。由此校畢業的學生,被稱為黃埔系,是中華民國海軍四大派系之一。

歷史

清朝時期

清光绪二年(1876年)秋,洋务派的两广总督刘坤一,以8万两银购买了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坞厂设备,准备在其中“于仁船坞”旧址建立“西学馆”。1877年,刘坤一奏捐前兼粤海关所得的平余银15万两发商生息,作为储备洋务人才之用。光绪六年(1880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就上述款内拨银在黄埔长洲建造“实学馆”,以布政司龙易图兼主其事,并调福州船政后学堂教习及监督、粤绅汤金铭、汤金铸兄弟回粤筹办。由汤金铭负责筹建。在黄埔的平岗地方,向英商哥巴购回“六顺船坞”,就地经营,用银2万两,于光绪八年(1882年)建成可容百余学生的楼房1座。实学馆建成后,考选学生50名,于1882年6月开学,教习外文及算法,培养造船人才。这是黄埔海军学校的基础。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至实学馆视察,认为“该馆生徒学业,尚堪造就”,遂改名为“博学馆”。

光绪十三年(1887年)6月14日兩廣總督張之洞会同广东巡抚吴大澄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获准任用前船政提调吴仲翔任总办。学堂最初聘请洋教习3员,其中水师驾驶为英籍,陆师语文、测算兼操练正副教习为德籍。汉人教习11员,其中水师则设英文帮教2员,德文帮教1员,华文2员。早期留美学生詹天佑,承张之洞调到博学馆和广东水陆师学堂任外文教习4年。学堂初办时,计划水师、陆师学生各70名,实际上是将原博学馆学生70多名派令分习水师驾驶、管轮等学科,再经考察,挑选留校38名,其余陆续剔退。学堂每年经费为银6万两,实际开销仅4万两,因此颇有节余。学堂先用博学馆原有的房舍开办,后以4590两银在附近勘购田地47亩,建造学堂1座。新学堂建成后,以旧学堂供陆师学生专用,其课堂称为“陆师诵堂”。新学堂为水师学生专用,其课堂称为“水师诵堂”。水师有驾驶和管轮学生。在新学堂和堂外所建的机器厂1座,铸铁厂1座,烟囱1座,及储料库、打铁厂、工匠房、操场、习武厅、石堤、码头等,共用银59200余两。两年后增建管轮机器厂1座,另设水师练船1艘,配英籍教习3员。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将水陆师学堂分为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水师诵堂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水陆师学堂从1887年至1893年共招生八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学堂总办林贺峒(林则徐之孙)。

光绪三十年(1904年),粤督岑春煊调京卿魏瀚(原为福建船政会办)来粤任黄埔总办,即水师学堂总办,兼黄埔船局总办和黄埔鱼雷局总办。不久,魏将黃埔鱼雷局附屬魚雷班学生40名并入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廣東水師魚雷學堂”。主要课目有:天文、驾驶、海上气象学、电气学、水路测量、海岸要塞、弹道学、射击学、舰炮操式、水鱼雷战术、通讯、各种舰艇知识、数、理、化、英文、国文、操练等。学制定为5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舍办海军工业学堂,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工业学堂定制为10年,即5年预科,5年本科,本科毕业后派出国留学深造。岑春煊曾拨银10万两,储在广州源丰银号生息,预备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之用。工业学堂的主要课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国地理、翻译、论说)、算术(包括数学、代数、三角、几何、量积学)、物理(包括化学、静重学、动重学、水重学)、国文(包括历史、本国地理、经学、论说)、绘图、体操、射击、厂课等。工业学堂办了5年,因辛亥革命而停办。停办后,学生并入水师班。

广东水师学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从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后毕业。

廣東海軍學校時期

民國建立後,1912年改名廣東海軍學校,以肖宝珩为校长。学生名额定为130名。订修学期限:预科,本科各修3年,共十二个学期毕业。预科学算术、代数、几何、量积、平面三角、物理、化学、英文、国文、历史、地理、绘图、操练、舢舨、游泳等课目。本科学习弧三角、航海、天文、微积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运用术、炮术、轮机、水鱼雷等科目。

继任校长的有刘义宽罗国瑞。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北洋政府海军部停发经费,改由广东当局接办,委周淦为广东海军学校校长。民国6年(1917年)第十五期毕业后,该校又改由北洋政府海军部直接办理,海军部派军学司司长谢葆璋来广东收回管辖,委派视察员邓聪葆为校长。1920年,以周天禄任校长。

1921年,该校隶属广东省省长公署,经费由该署发给。1921年12月因筹备北伐,廣東省經費不足,停辦。停办时,校内有第十八期、十九期肄业学生40余人,其中第十九期学生约20人,原为第十八期学生,因开学后至第三个学期,学业成绩跟不上,为学校当局改作第十九期。学校停办后,学生被遣散,有部份人投考入陆军测量学校

1924年,孫中山下令創辦黃埔軍校,指定黄埔旧有的广东陆军小学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作為黃埔軍校之用。

黃埔海軍學校時期

1930年,黃埔軍校遷南京,海军第四舰队司令陳策以“广东海军学校已停办近9年,广东海军中初级军官后继乏人”为由于1930年夏向南京国民政府海軍部申请复办海军学校遭拒。於是1930年秋陳策从缉私获得的款中,拨出经费舉辦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初定训练1年,教授英美海军学校课本,结业后用以補充海军初級軍官。学员食宿、学习和训练均在飞鹰舰上。1931年初,在广州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陈策时任海军第一舰队总司令,再次要求复办黄埔海军学校,获西南政务委员会批准。以前的海军学校校舍需要大修,故暂用录顺船坞(即现黄埔造船厂二号船坞)旁鱼雷局旧址办学,校名改称“黄埔海军学校”。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28人转入该校,并招收部分学生插班,作为第十八期学生,亦称“新十八期”。初由陈策兼任校长。三个月后,调刘永诰任校长,同时招收高中学生为第十九期、二十期学生,学制改为4年、5年。

1932年陈济棠撵走陈策,派丁纪徐炸沉飞鹰舰于海口。派张之英为第一集团军舰队司令,姜西园担任黃埔海軍學校校长。陈济棠还将被疑为与陈策有关系的学生50余人,甄别出黄埔海军学校。

1934年,黄埔军校原址校舍修复,改作黄埔海军学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二十二期学生均迁至此。1934年由萧广业代理校长。1934年冬,刘永诰回校复任。1935年由粤海舰队司令姜炎钟(即姜西园)兼任校长。1936年6月1日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失败后,原黄埔海军学校校长姜西园去职。1936年6月18日由广东海军副司令、广东江防司令李庆文海军少将(第十五期驾驶科)兼任校长。

抗日戰爭爆发后,1937年10月,第二十一期轮机班、第二十二期航海班、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和第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由校长李庆文率领,迁校至郁南县连滩。1938年10月遷往廣西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奉令停辦,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学生9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13人(共22人)转到四川万县青岛海军学校”第五期航海班及轮机班续学。其余66名学生转到贵州都匀中央军校第十六期炮科学习,毕业后再送往四川万县要塞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陆军部队工作。抗战胜利后,召集该部份第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学生在青岛补习海军课程半年,经毕业考试后派回海军工作。

1948年民国政府又拟复办黄埔海军学校,1948年8月仍任命李庆文为校长。然黄埔海军学校复办终成泡影。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等級分類

學校分類

學校組成

參考文獻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