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埔海軍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埔海軍學校
圖片來自sogou

黃埔海軍學校,簡稱黃埔海校,建立於1887年,1939年停辦。原名廣東海軍學校,前身為黃埔水師學堂,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內,為中華民國海軍訓練初級軍官的學校。由此校畢業的學生,被稱為黃埔系,是中華民國海軍四大派系之一。

歷史

清朝時期

清光緒二年(1876年)秋,洋務派的兩廣總督劉坤一,以8萬兩銀購買了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黃埔的塢廠設備,準備在其中「於仁船塢」舊址建立「西學館」。1877年,劉坤一奏捐前兼粵海關所得的平余銀15萬兩發商生息,作為儲備洋務人才之用。光緒六年(1880年),兩廣總督張樹聲、廣東巡撫裕寬,就上述款內撥銀在黃埔長洲建造「實學館」,以布政司龍易圖兼主其事,並調福州船政後學堂教習及監督、粵紳湯金銘、湯金鑄兄弟回粵籌辦。由湯金銘負責籌建。在黃埔的平崗地方,向英商哥巴購回「六順船塢」,就地經營,用銀2萬兩,於光緒八年(1882年)建成可容百餘學生的樓房1座。實學館建成後,考選學生50名,於1882年6月開學,教習外文及算法,培養造船人才。這是黃埔海軍學校的基礎。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至實學館視察,認為「該館生徒學業,尚堪造就」,遂改名為「博學館」。

光緒十三年(1887年)6月14日兩廣總督張之洞會同廣東巡撫吳大澄奏請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獲准任用前船政提調吳仲翔任總辦。學堂最初聘請洋教習3員,其中水師駕駛為英籍,陸師語文、測算兼操練正副教習為德籍。漢人教習11員,其中水師則設英文幫教2員,德文幫教1員,華文2員。早期留美學生詹天佑,承張之洞調到博學館和廣東水陸師學堂任外文教習4年。學堂初辦時,計劃水師、陸師學生各70名,實際上是將原博學館學生70多名派令分習水師駕駛、管輪等學科,再經考察,挑選留校38名,其餘陸續剔退。學堂每年經費為銀6萬兩,實際開銷僅4萬兩,因此頗有節餘。學堂先用博學館原有的房舍開辦,後以4590兩銀在附近勘購田地47畝,建造學堂1座。新學堂建成後,以舊學堂供陸師學生專用,其課堂稱為「陸師誦堂」。新學堂為水師學生專用,其課堂稱為「水師誦堂」。水師有駕駛和管輪學生。在新學堂和堂外所建的機器廠1座,鑄鐵廠1座,煙囪1座,及儲料庫、打鐵廠、工匠房、操場、習武廳、石堤、碼頭等,共用銀59200餘兩。兩年後增建管輪機器廠1座,另設水師練船1艘,配英籍教習3員。

光緒十九年(1893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將水陸師學堂分為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水師誦堂改為「廣東黃埔水師學堂」。水陸師學堂從1887年至1893年共招生八期。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學堂總辦林賀峒(林則徐之孫)。

光緒三十年(1904年),粵督岑春煊調京卿魏瀚(原為福建船政會辦)來粵任黃埔總辦,即水師學堂總辦,兼黃埔船局總辦和黃埔魚雷局總辦。不久,魏將黃埔魚雷局附屬魚雷班學生40名併入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廣東水師魚雷學堂」。主要課目有:天文、駕駛、海上氣象學、電氣學、水路測量、海岸要塞、彈道學、射擊學、艦炮操式、水魚雷戰術、通訊、各種艦艇知識、數、理、化、英文、國文、操練等。學制定為5年。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舍辦海軍工業學堂,改校名為「廣東水師工業學堂」。工業學堂定製為10年,即5年預科,5年本科,本科畢業後派出國留學深造。岑春煊曾撥銀10萬兩,儲在廣州源豐銀號生息,預備作派遣學生出國留學之用。工業學堂的主要課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國地理、翻譯、論說)、算術(包括數學、代數、三角、幾何、量積學)、物理(包括化學、靜重學、動重學、水重學)、國文(包括歷史、本國地理、經學、論說)、繪圖、體操、射擊、廠課等。工業學堂辦了5年,因辛亥革命而停辦。停辦後,學生併入水師班。

廣東水師學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從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學生均於辛亥革命後畢業。

廣東海軍學校時期

民國建立後,1912年改名廣東海軍學校,以肖寶珩為校長。學生名額定為130名。訂修學期限:預科,本科各修3年,共十二個學期畢業。預科學算術、代數、幾何、量積、平面三角、物理、化學、英文、國文、歷史、地理、繪圖、操練、舢舨、游泳等課目。本科學習弧三角、航海、天文、微積分、解析幾何、高等代數、運用術、炮術、輪機、水魚雷等科目。

繼任校長的有劉義寬羅國瑞。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北洋政府海軍部停發經費,改由廣東當局接辦,委周淦為廣東海軍學校校長。民國6年(1917年)第十五期畢業後,該校又改由北洋政府海軍部直接辦理,海軍部派軍學司司長謝葆璋來廣東收回管轄,委派視察員鄧聰葆為校長。1920年,以周天祿任校長。

1921年,該校隸屬廣東省省長公署,經費由該署發給。1921年12月因籌備北伐,廣東省經費不足,停辦。停辦時,校內有第十八期、十九期肄業學生40餘人,其中第十九期學生約20人,原為第十八期學生,因開學後至第三個學期,學業成績跟不上,為學校當局改作第十九期。學校停辦後,學生被遣散,有部份人投考入陸軍測量學校

1924年,孫中山下令創辦黃埔軍校,指定黃埔舊有的廣東陸軍小學廣東海軍學校原址作為黃埔軍校之用。

黃埔海軍學校時期

1930年,黃埔軍校遷南京,海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以「廣東海軍學校已停辦近9年,廣東海軍中初級軍官後繼乏人」為由於1930年夏向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申請復辦海軍學校遭拒。於是1930年秋陳策從緝私獲得的款中,撥出經費舉辦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初定訓練1年,教授英美海軍學校課本,結業後用以補充海軍初級軍官。學員食宿、學習和訓練均在飛鷹艦上。1931年初,在廣州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陳策時任海軍第一艦隊總司令,再次要求復辦黃埔海軍學校,獲西南政務委員會批准。以前的海軍學校校舍需要大修,故暫用錄順船塢(即現黃埔造船廠二號船塢)旁魚雷局舊址辦學,校名改稱「黃埔海軍學校」。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28人轉入該校,並招收部分學生插班,作為第十八期學生,亦稱「新十八期」。初由陳策兼任校長。三個月後,調劉永誥任校長,同時招收高中學生為第十九期、二十期學生,學制改為4年、5年。

1932年陳濟棠攆走陳策,派丁紀徐炸沉飛鷹艦於海口。派張之英為第一集團軍艦隊司令,姜西園擔任黃埔海軍學校校長。陳濟棠還將被疑為與陳策有關係的學生50餘人,甄別出黃埔海軍學校。

1934年,黃埔軍校原址校舍修復,改作黃埔海軍學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二十二期學生均遷至此。1934年由蕭廣業代理校長。1934年冬,劉永誥回校復任。1935年由粵海艦隊司令姜炎鍾(即姜西園)兼任校長。1936年6月1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失敗後,原黃埔海軍學校校長姜西園去職。1936年6月18日由廣東海軍副司令、廣東江防司令李慶文海軍少將(第十五期駕駛科)兼任校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第二十一期輪機班、第二十二期航海班、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和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由校長李慶文率領,遷校至鬱南縣連灘。1938年10月遷往廣西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奉令停辦,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學生畢業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學生9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13人(共22人)轉到四川萬縣青島海軍學校」第五期航海班及輪機班續學。其餘66名學生轉到貴州都勻中央軍校第十六期炮科學習,畢業後再送往四川萬縣要塞幹部訓練班,結業後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陸軍部隊工作。抗戰勝利後,召集該部份第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學生在青島補習海軍課程半年,經畢業考試後派回海軍工作。

1948年民國政府又擬復辦黃埔海軍學校,1948年8月仍任命李慶文為校長。然黃埔海軍學校復辦終成泡影。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2];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等級分類

學校分類

學校組成

參考文獻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