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於德國的最高級別外交代表機構。中國最早於1877年起向柏林派駐外交代表。如今的大使館位於馬爾基興河岸54號(Märkischen Ufer 54),毗鄰柏林米特區路易森城的亞諾維茨橋。這座始建於1988年的原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總部大樓是在1999年至2001年間被改造為大使館。現任駐德大使為自2012年8月起就職的史明德[1]

使館館址沿革

1878年,郭嵩燾被清政府任命為出使法國欽差大臣和首任駐法公使,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巴黎的外交舞台。

1878年至1936年的58年間,公使館數次易址,曾租用位於巴黎羅馬王大街(Avenue du Roi-de-Rome,現Avenue Kleber)、雨果廣場(Place Victor-Hugo)、奧什大街(Avenue Hoche)等多處房產。

1936年4月30日,中國駐法外交機構升格為大使館,地址在巴比倫街(Rue de Babylone)。

1937年1月,在顧維鈞大使的主持下,使館遷至喬治五世大街11號(11 Avenue George V),起初為租用,後於1946年購買了這處房產。

1964年1月,新中國與法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黃鎮是首任駐法大使。使館繼續使用喬治五世大街11號館舍,並陸續購置了大使官邸和多處職能部門辦公場所、館員公寓,新中國外交官逐步在巴黎建設起自己的家園。

2017年4月1日,使館本部遷入位於巴黎第七區木樨街20號(20 Rue Monsieur)。位於喬治五世大街的原館舍仍是使館的一部分,經過維修改造後,將作為使館的新功能區繼續使用。

兩德統一後的中國大使館

如今正在使用、位於亞諾維茨橋附近的複合型建築建於1988年,由延斯·阿爾伯塔(Jens Ebert)所設計,並作為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的行政機關大樓使用。兩德統一後,它被改造為一座會議中心(Kongresszentrum),但並未投入服務。隨着德國首都決議的實施,(駐原西德)的中國大使館也於1991年從波恩遷往柏林。兩個中國大使館就此合併,並取得會議中心的所有權。再次改造工程是根據諾沃特尼-邁納聯合體的設計進行。改造後的辦公樓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2]建築主體有一個銀色的外牆配以鏡面窗戶。正門還有一尊中國式的石獅子雕像。前庭外緣則築有高度設防柵欄。

中國大使館承擔多方面的外交合作任務,它們被分成以下幾個部門:

  • 辦公室
  • 領事部(外設於布呂肯大街10號)
  • 經商處(外設於馬雅可夫斯基環道66號)
  • 教育處(外設於德累斯頓大街44號)

史明德自2012年8月起接替其前任吳紅波擔任駐德大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德國境內還另設有數個總領事館,分別位於法蘭克福漢堡慕尼黑杜塞爾多夫

視頻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相關視頻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