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南方網 的圖片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是指中國共產黨在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全體會議。

出席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7人,其他人員43人列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毛澤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1]書面報告和《不要四面出擊》講話;劉少奇陳雲周恩來聶榮臻分別就土改、財經、外文與統戰、軍事等問題作報告。提出全黨和全國人民所面臨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創造條件,爭取在三軍時間內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

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0年上半年,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戰鬥和艱苦努力,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條戰線都取得很大勝利,建國伊始面臨的困難局面初步改觀。但是,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遠沒有清除,圍繞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個中心,還有許多緊迫工作亟待進行。首先是占全國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那裡的地主階級還沒有被推翻,封建剝削制度還束縛着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並未根本好轉,在勝利的形勢下又積累了許多矛盾;在過去幾個月紛繁複雜的工作中,各地出現一些缺點和偏差;黨內在如何對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些情況,要求黨認真地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澄清思想,統一認識,以便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地實施偉大的建國綱領。為此,黨決定召開七屆三中全會,通盤解決當時面臨的問題。

簡介

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7人,各省市黨委書記、中央各部委負責同志34人。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舉行的第一次中共中央全會。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和《不要四面出擊》的重要講話。劉少奇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了《關於外交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陳雲作了《關於財政經濟工作的報告》。聶榮臻作了《關於軍事工作的報告》[2]

會議內容

毛澤東在報告和講話中,深刻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內外的大好形勢,總結了建國以來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指出黨在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完成這一任務的基本條件是: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調整現有工商業、大量節減國家機構所需要經費。確定黨在當時的戰略和策略方針是,儘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搞好土改、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改革舊有文化教育事業、救濟失業人員、肅清反革命、開好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整黨等八項工作。《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指出:要完成土地改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殘餘作鬥爭,我們面臨的敵人是夠大夠多的。必須處理好國內各階級、政黨、民族等各方面的關係。以便加大和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而不應四面出擊,樹敵太多,造成全國緊張的不利局面。必須在—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會前毛澤東在給上海市委書記關於稅收和失業問題的一份電報中,還提出這樣一個策略思想:「目前處在轉變的緊張時期,力爭使此種轉變進行得好一些,不應當破壞的事物,力爭不要破壞。或破壞得少—些,你們把握了這—點,就可以減少阻力,就有了主動權。」(1950年4月16日給陳毅的電報。)當時由於歷史的原因,再加上革命勝利引起的社會經濟改組,使失業的工人、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暫時增多,農民負擔還很重,工商資產階級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惶惶不可終日。投機資本的破壞活動和打擊投機資本的輝煌勝利,又使黨內有的同志誤以為今天的鬥爭對象主要是資產階級。針對這種情況,會議批評了那種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出這是不適合我們國家情況的錯誤思想。民族資產階級將來是要消滅的,但是現在要把他們團結在我們身邊,共同發展國民經濟,不要把他們推開。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仍然是又團結又鬥爭,以團結為主,是節制資本而不是擠走資本、消滅資本。

會議的決議為三年經濟恢復時期黨的工作規定了明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這次會議是建國後的第一次中央全會,對於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迅速戰勝財政經濟困難,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視頻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相關視頻

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五大書記全部到齊,毛主席到來贏得全場掌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