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學排行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學排名是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標準,針對相關大學數據報告成就聲望等方面進行數量化評鑑,再通過加權後形成的排序。目前,世界很多教育機構都有針對國內外大學商學院MBA的排名,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和商業影響。現存的多個大學排名系統均具有其爭議性。

由來

排名最初是由於本科生和其父母的關心應運而生的,後來延伸應用於大學招收優秀學生和擴大募款來源的用途上。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優秀學生認為大學排名前茅,有益於協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更優渥的薪資結構和社會地位。各國排名居前的名牌大學和具有特色的新興大學常獲得政府鉅額的教育補助和優秀學生的青睞。定位不明確並排名居末的大學,其學生來源和優秀學生比例則可能逐年下降。今天的排名影響着一大批與利益攸關的選擇;再者由於各校強項不一,有的是由於歷史悠久、校友貢獻良多、國家資源投入、科學研究地位而使其穩定領先;有的則迅速改善自身的缺失,並強化既有的特色,而得以在個類的排行榜上逐年提昇。

一般認為,由於全球學習英語的人口最眾、英語對國際的影響力最廣泛,所以英語系國家的大學院校比較注重大學排名。而非英語系國家的眾多歐洲大學,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法國),學術水平也較為平均(如德國),但英語並非為發表其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的語言,所以將之納入目前以英語世界大學排名榜內,實未達致客觀標準。此外,大學排名的標準項目內,特別是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指標,由於需要本國的語言文化、歷史、政治商業社會等特定背景參考,遂發展出另外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等更細膩的評鑑。

發展歷史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NWR)從1983年開始提供美國大學的排名予美國國內參考,接著有40餘國各自建立了大學綜合排名,旋即再發展出針對各國大學的世界排名。有關商學院、MBA、教學品質和校友畢業後表現等的排名則發展得比較晚。2003年開始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不含排名機構主觀分數,以論文引用率、教授與畢業校友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數目、「自然」期刊與「科學」期刊論文數目、SCI和SSCI論文數目等學術數據做排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與QS世界大學排名從2004年開始合作推出世界大學排名(THE-QS),直到2010年QS與THE正式拆夥。QS改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朝鮮日報英國太陽報合作,泰晤士高等教育則改與湯森路透社集團合作,兩者各自推出排名榜;透過網路和論文引用率分析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2008年《USNWR》曾推出世界最佳大學排名,但並未持續發布。而澳洲聯邦政府也在2011年初,發佈了澳洲第一份官方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的閱覽者

排名對於大學的形象推廣與其國際合作對象的行銷上,有著深遠的重要性。這樣的合作關係對於研究水平、學術項目和學生/師資的交換,對未來的學生來說,具有指標性的作用。根據一項國際調查,57%的受訪者說機構的排名影響着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科學家,是否願意與他們合作;而34%的人認為排名將影響着學術或專業組織是否接納他們為會員,例如:

  • 各大學會考慮,參閱排名,來決定與哪些機構合作,而有關措施為多國,例如巴西政府所鼓勵。例如諾汀罕大學的前任執行校長Ian Gow提出:政府機構正在敦促地方高校,把合作夥伴限定在前20大的外國名門學府。其他地方的學術界人士也證實了,他們不太可能考慮與排名落後的大學結成科學研究聯盟,除非後者的個人或團隊非常優秀。這可能為新的或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帶來明顯的劣勢。
  • 慈善家慮及哪所大學提供最好的品牌形象和投資報酬時,也會參考排名。德國電信承認:公司高層曾參閱排名系統來決定專業職務的人選,而波音公司表示將使用排名數據決定「哪些大學……分享(它)……在職業教育和補充培訓方面支出的1億美元。」
  • 大學設定校務優先事項時,比較傾向將資源分配予提昇大學知名度有助益的學科和研究領域上。許多政府在分配資源和機構評鑒時,會考慮到排名。
  • 排名會影響尋求政府獎學金留學的學生——例如在蒙古卡塔爾獎學金僅限於授予被高排名的國際大學所錄取的學子。而且大學排名也可以使政府決定是否認可畢業於外國大學的學歷——例如馬其頓政府自動承認THE-QS、SJT或USNWR排名中的前500名大學。
  • 僱主是另一個經常參考大學排名好衡量畢業生成功可能性的群體之一,這使他們不願意去錄用來自大學排名不佳的畢業生。
  • 一些國家/地區政府在考慮移民申請時會考慮申請人所畢業院校的排名。例如在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所推行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國際排名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首100位大學畢業者,會額外加30分。入境事務處亦可能就未有列入上述排名表的特定行業著名院校所頒授的資格,諮詢相關專家或專業團體的意見 。丹麥、荷蘭等國政府也制定了和移民相關法規,為畢業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所示較高排名大學的申請人提供優惠待遇。

對大學排名的批評

  • 不看重人均產出:大部分大學排名都是衡量整個大學所有在校學者學生的產出,但是沒有人均產出。這樣的排名一般會給特別巨大的學校以好處,但是很多小而精的學校因此而被忽視。
  • 排名未必全面:大學使命被「他者」固定︰有一個特別的問題是,排名使某一時刻的品質與定義會留下一種固定的印象;而高等教育機構的使命是多樣化的,所以僅僅把重點放在科學研究的實力上,會忽略了其他的維度,諸如教學、社區參與、第三職能、創新性,以及社會和經濟影響。
  • 排名指標信效成疑︰亦有論者指出,大學質素即使未有重大改變,大學排名亦可能隨指標變更而大幅增減[1];而針對同一教育問題的不同海外排名榜,亦可能有截而不同的結果,故此以海外大學排名榜來指導教育政策發展,頗為危險。
  • 沒有進入排名可能意味着有些大學被外國博士生、「世界級」科學家、學術夥伴和慈善家所忽視。
  • 排名指標不利部份學科:大學排名時,所列入的標準和數據,最易於反映生物科學的研究成果。相對於社會科學範圍內的建築創意人文美術則不易反映其研究成果。諸如工程商業教育等專業學科,向來沒有悠久的同行評議、不以名師出高徒為傳統,也不易反映出對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和真正實力。
  • 沒有適用於所有院系與學術活動的標準:高等教育機構是複雜的組織,不同的院系和活動皆有不同的優勢和弱點。根據所使用的標準和指標/權重的不同,對優秀程度的定義也可能變化。由於排名計算總分,使高等教育的複雜性被減少至一種具有意義的數據上,而差別被誇大了。
  • 排名指標不利發展中國家學府:排名起初有重視校友社經地位、畢業後貢獻和學術聲譽的傾向,其中擁有歷史悠久和資金充裕的學府,通常是偏向發達國家中的醫學院。這種排名標準使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無法與歐美的重點大學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競爭。再者菁英教育大眾教育之間的差別,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學之間的鴻溝也可能會擴大他們的優劣勢。
  • 忽略其他社會責任:如忽略知識傳承。有香港論者認為,大學除了透過研究促進知識外,亦負有知識傳承,培育下一代學者的使命。大學排名雖能鼓勵各大學進行科研,卻令大學較少注重教學質素,不利知識傳承。[2]
  • 可能存在商業成份及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被指有過多主觀成分及具商業性質、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被指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而惹來爭議。故排名一般只能作為參考,而非標準[3]。早於2013年已有多個教育研究機構指出發表QS大學排名的評核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透過向大學售賣星級賺取收入,又有大學向QS公司支付9850美元評審費和6850美元的年度授權費,批評做法是引導大學用錢買排名,造法有利益衝突[4],令排名成為商業買賣。惟按評核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4年所發布的官方資料,《QS星級評價》(QS Stars Rating)本身並不是排名,而是評級計劃,目的旨在讓各個大學一個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並與由其所發佈的大學排名有著不同的準則。所有參與此評核的大學都會獲給予等星,「五星加」為最高等級而「一星」則為最低,等星的數目也非按院校所支付金錢多寡決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