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孔廟 (曲阜)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

中文名稱:曲阜孔廟

外文名稱:Temple of Confucius, Qufu

地理位置:山東曲阜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327畝

景點級別: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大成殿、杏壇、奎文閣、欞星門

孔廟 (曲阜)(Temple of Confucius, Qufu),位於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與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曲阜孔廟又稱「闕里至聖廟」,與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占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4間。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1961年國務院把「三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1],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目錄

歷史沿革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廟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孔子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翌年,哀公於孔子舊宅立廟守塋,是為孔子立廟之始,也是今日山東曲阜闕里孔廟的由來。禮記上說:「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唐以前,所謂先聖,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後,則專指孔子,所以孔廟又有先聖廟之稱。漢平帝時,追諡孔子為宣尼公,所以孔廟又稱為宣尼廟,南梁以後,又有宣聖廟之稱。唐玄宗時,追諡為文宣王,又稱為文宣王廟。至明永樂以後,又稱為文廟。民國三年,改稱為孔子廟

後人為其立廟,實際上有所不同於常禮。因宅立廟,是因為故宅最能使人觸景生情。最初的立廟是為了追慕悼念孔子,將孔子生前所穿過的衣物、乘過的車、用過的琴等遺物收集於孔子生前故居內,做以紀念。此時的孔廟布局尚無記載,只能按常理推測為廟屋三間。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里,以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

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過闕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

永興元年(153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並立碑以記。有漢一代,廟宇雖經多次整修,但仍以宅為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墮壞」,孔廟頹敗。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雖然玄學興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卻未受到太大影響。魏文帝「令魯郡修起舊廟」,並安置吏卒百戶守衛;又在廟外廣修屋宇,以居學者。

西晉末造,「五胡亂華」,「廟貌荒殘」。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於廟宇形制無改。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廟面貌隨之改觀。隋大業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詔修曲阜孔廟。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改制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這次擴建,擴大了孔廟原先的範圍,雖仍以「廟屋三間」為制,但庭院及外觀大有改觀。建築採用多層斗棋,牆壁開窗,環以步廊於其四周。廟庭圍牆之外循時規,加修了一道外圍牆。東南角接近舊時洋宮圍牆,東北角建於靈光殿殘基處,西北角建於原魯城伴宮圍牆處(即今曲阜城棋盤街月龍虎街相交處),東西南北各長200餘米。今孔子故宅門為唐時「廟宅之門」,其西側有另一廟門,南鄰道路,向西通往魯城西城垣的歸德門。孔廟殿堂建於靈光殿舊址,建制宏偉,融入了後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有如當年靈光殿般的巍峨壯觀氣勢。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聖侯孔璲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據《孔氏祖庭廣記》中的「宋網裡廟制」圖推測,當時的孔廟很可能將正殿改為了面闊5間,專奉孔子。孔子塑像居中最北朝南,着王者服,外罩儒者衣,另有卜哲坐像分列東西。正殿之後新建寢殿,內奉孔子夫人,西側建叔梁大夫堂,內奉孔子父母。

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兗州刺史孟休鑒、曲阜縣令裴有象新建廟門。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孫、魯國公、天平軍節度使孔溫裕奏請朝廷,獻私俸修葺廟宇。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建隆元年(960年),詔增修祠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規,革舊制」,對孔廟進行修繕。新成的孔廟,「繚垣雲矗,飛檐翼張」,重門洞開,層闕特起,「迴廊復殿,一變維新」。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四年,詔令各州皆建孔廟;五年,改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

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大理寺丞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朝廷奏准並遣之以官錢監修孔廟。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余材」,擴大孔廟舊制。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佑四年(1037年)修建講學堂。次年,孔道輔又於正殿之西建五賢堂。

嘉佑六年(1061年),仁宗頒御書金字篆書「宣聖廟」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間亦曾重修孔廟。元佑元年(1086年),又添建廟學於孔廟東南隅。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頒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袞服九章」。

此後不久,金兵南侵,「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但金國上層有遠見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天會五年(1127年),金將完顏宗堯進駐燕京後,戎馬未息即建太學,修國子監。天會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縣「引詣聖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

金國統一北方後,進一步認識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廟。次年敕行台撥錢一萬四千貫,修孔廟聖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錢一萬四千五百貫,發南京入作司見材,修完孔廟,創蓋大成殿」。至皇統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羨錢修兩廡及齊國公殿。此次維修,規模不大,被毀建築尚未得到完全復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聖公等又組織重建鄆國夫人殿。

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學的金章宗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廟擴展到「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餘楹」的前所未有的規模。金代的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築規模擴大,新建大中門、欞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廡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檐柱亦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使孔廟規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廟總共重修四次。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身為曲阜縣令的孔子五十三世孫孔治主持對孔廟進行了維修。對大部分建築還是按照舊制進行復新,將金時所建的廟宅外門封起來,另建廟學。至此,孔廟南北牆垣均長180米,東垣長360米,而西垣長370米。

元成宗時,孔廟復修,卻將廟宅完全分離開來,形成各自獨立的系統。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諡孔子為「聖文宣王」。因孔子被追諡為「王」,故將孔廟修建與王宮之制相同,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孔廟的修繕工作完成。圍牆四角增建的角樓與殿龐之上增設的裝飾,都是為了王宮之制而設。

曲阜孔廟在明代基本形成了其最終的規模。明初至弘治年間,孔廟布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晚此時的孔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當時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餘楹建築化為灰燼。此次重修,總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

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於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總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

千百年來,孔廟總共經歷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達到今日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2]

建築形制

整體建築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占地14萬平方米 ,南北長0.7公里 。孔廟沿一條南北中軸線展開布置,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中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全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孔廟內最為著名的建築有:欞星門、二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堂、詩禮堂等。

空間布局

孔廟建築空間還存在着一整套禮的制約,建築空間滲透着濃厚的倫理特性[3]。唐宋時期,孔廟建築單體己經高度程式化,組群規劃布局基本也已成定製。孔廟建築空間布局也自然遵循這些建築思想,不僅要滿足祭祀孔子的使用要求,而且嚴守繁褥的禮制規範和等級制度。使孔廟不在是簡單平常的學習空間,更具有了特殊的場所精神的「複合」的空間。

曲阜孔廟平面基本形制為其功能的發揮打下了基礎,建築空間布局以「大成殿」院落即「廟」的祭祀空間為整體建築群落的核心,與內庭空間為次中心所產生的位置關係,構成兩組不同功能的院落空間形式。曲阜孔廟整個建築群自南至北由九進院落串聯組成,它以最南端的權星門為起點,到北端的聖跡殿結束。曲阜孔廟的院落空間劃分自古城學巷東西簧門外「德作天地」、「道冠古今」兩座木牌坊開始。兩座木牌坊一方面標示了孔廟建築群的重要性質和至高等級;另一方面作為進入孔廟的引導,有效地渲染了孔廟建築群入口的壯觀氣氛,突出強化了孔廟建築群的莊嚴肅穆。孔廟建築群整體及門面空間意蘊也由點題為「德俘天地」、「道冠古今」的兩座木牌坊加強、展開。

主要景觀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樑畫棟,周環迴廊,巍峨壯麗。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後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雲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雲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裡舉行。殿下是巨型的須彌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軒敞,舊時祭孔的「八佾舞」也在這裡舉行。

欞星門

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古代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欞星,祭祀孔子規格也如同祭天。欞星門建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六楹四柱,鐵梁石柱,柱的頂端屹立着四尊天將石像,威風凜凜,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夾,使建築風格穩重端莊。

聖時門

二門又名聖時門,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前後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圖中的游龍翻江倒海,噴雲吐霧,氣勢不凡。聖時門建於明代,飛檐斗拱,頂為綠琉璃瓦,門前的漢白玉坊,名太和元氣坊,坊名盛讚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門的東西兩側各立有一座木坊,兩坊形制相同,上邊置有牌樓,三間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翹,柱上透雕有石獅、天祿像,造型古樸。

奎文閣

奎文閣位於孔廟的中部,是藏書的一座樓閣[4]。中國古代以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建。奎文閣三重飛檐,四層斗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30米,寬17.62米,高23.35米。閣的內部有二層閣,中間夾有暗層,結構獨特,工藝奇巧。上層是專藏曆代帝王御賜的經書、墨跡的場所,明清兩代曾專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一員進行管理,暗層專藏藏經板,下層專藏曆代帝王祭孔時所需的香帛之物。這座藏書樓是中國著名的木結構樓閣之一。

杏壇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在此建壇,在杏壇周圍環植以,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党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

廟內還存有兩漢以來歷代碑碣二千多方,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其中尤以漢魏六朝的碑刻稱譽海內外。

發展現狀

保護和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對曲阜孔廟進行數次局部修繕。1957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將孔廟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曲阜對外開放。1961年,孔廟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在康生(一說戚本禹、林傑)的授意下,率二百餘人來到曲阜「破四舊」,衝破山東省委、曲阜縣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紮,在當地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大會」,隨後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孔子像、神龕、匾聯、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更在中部的大中門前挖開一條通道,將孔廟截為兩段。

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壞情況。其後,大成殿、杏壇、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得到維修。從1984年起,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祭孔活動陸續重新展開。2008年,霍韜晦教授更率領香港新加坡逾百位儒門後學,在曲阜孔廟舉行祭孔儀式。

世界文化遺產

1994年,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以滿足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的一、四、五款而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5]

古樹嚴重損壞

2015年11月25、26日大雪是57年來遇到的最強降雪。大雪對世界文化遺產孔廟的上百棵古樹造成嚴重損壞。

主要價值

文化傳承

孔廟的發展史為我們勾畫了一幅中華文化的演變宏圖。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出於政治因素考慮,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雖然這使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深受其影響,但仍不能完全消除道教與佛教的地位,取得「獨尊」地位。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儒家文化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考驗後,終於被社會所廣泛認同接受,儒家思想開始被大規模的傳播與,全國各地的孔廟一也大規模的興建起來。宋元以來,各朝仍沿襲「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的文化價值被一再肯定,越來越多的尊崇諡號追封於孔子,孔廟的建築規制也被一再提高。除曲阜的孔子本廟,全國各地的設立文廟學宮,文廟學宮的教育功能對隋唐興起的科舉制度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與孔廟的廟學合一的體制使歷代的文人墨客在此接受薰陶,誦讀書經,輸送培養出無數的學者。隋唐以來,儒學得到大力弘揚,逐漸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幹。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理想化的禮制秩序成為國家厲行教化的根本內涵。國家為了加強政治統治與厲行教化,控制推行着孔廟的祭祀活動。遵循孔子所創,有利於國家建立有序社會,實現封建專制統治。祭祀孔子,乃推崇其所創思想學說。

民族融合

各地興建孔廟,從客觀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歷史上全國各地在中央的詔令下都逐漸建設有孔廟。「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 遼代的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內蒙占寧城西大明城)、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均設有國子監。其旁所建的孔廟均有按時祭祀先聖孔子的規例。沿襲前朝,金代也在各州郡縣設立廟學。元世祖至元十五年雲南建立行省後,昆明立孔廟。此後人理、建水、通海、石屏等地也紛紛建介;孔廟。至清末,除了極其邊遠的·此地區,雲南的各州縣,都已建立孔廟。孔廟在邊遠地1火的興建,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

儒學的文化財富,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是史載最早在曲阜以外的城鎮修建「先聖廟」祭祀孔子的皇帝;金朝的女真族,也世世代代以祭祀孔子為禮制,建立孔廟;蒙古族的元代,在大都(北京)建立孔廟,以空前至高的諡號「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孔子。清朝則在東北地區興建孔廟,並在入主中原之就已經實行祭孔大典。由此可見,孔子是中華各民族所共奉的先聖。儒家文化在兩一千多年的漫漫歷史長河裡,規範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

精神遺產

祭孔活動還形成了一種樂舞藝術。祭孔樂舞的主要內容是以讚頌孔子生前功績為題材,結合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其樂曲來源於孔子所推崇的「韶」;舞蹈則來源於「夏」;詩來自於隋代牛弘、蔡徽的創作,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其儒家倡導的「仁」、「和」、「禮」的人文價值。祭孔樂舞的樂曲五音齊全,古樸典雅、歌聲悠揚、金聲玉振。舞蹈以禽為舞具,舞姿剛勁有力、動作舒展,具有雕塑之美。器樂演奏的部分由古箏編鐘編磐等樂器組成。

史學價值

孔廟發展的兩千個春秋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腳步。孔廟的發展史所留下的豐富遺存與完整的資料對我們研究孔廟的歷史、建築與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通過對孔廟建築與祭孔活動的研究與探討,可以透視到中國古代封建體制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並能夠對儒家乃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演變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與研究。

旅遊信息

從2016年1月1日起,曲阜市三孔景區等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行免費開放。

交通信息9路公交車到孔廟南門下車,步行200米到景點。

視頻

孔廟 (曲阜)相關視頻

世界遺產在中國 17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游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中國宮殿與傳說之 067 曲阜孔廟大成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