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工業大道 (廣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工業大道 (廣州)
圖片來自itw01

工業大道位於中國廣州市海珠區,是一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的主幹道。全路由工業大道北工業大道中工業大道南三段組成,北起人民橋南端鳳安橋,南至石溪涌南洲路。全長5540,寬40米。

新滘路科韻路廣園路共同構成廣州城市快捷路。1952年拆除民居建路,因路兩旁有眾多工廠故名工業大道。目前北段有內環路高架橋,南段有多個居民住宅區[1]

海珠區

海珠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珠江南面的一片區域,古稱為「江南洲」,民國以後俗稱「河南」,是廣州『老八區』中的四個老城區之一。海珠區的面積90.40平方公里[2],人口92.27萬。海珠區大部分原為農田,後於民末伊始工業發展迅速,工廠林立,但90年代逐漸搬遷,工廠開始拆遷或改建成住宅,海珠區南端則有大量城中村,數量之冠僅次於白雲區

介紹

廣州人習慣上對廣州市區珠江以南地區稱為「河南」,現在等同海珠區。有俗語稱「西關小姐,東山少爺,河南地痞」,可見階級分別。

海珠區政府舊址為寶崗路1號,在2010年遷出,新址位於廣州大道南999號,原為李福林莊園。

「河南」

「河南」之稱相傳與東漢學者楊孚有關。東漢時,今海珠區下渡是珠江中的一個島嶼。下渡村的楊孚因學識過人,在朝廷官至議郎。後返回廣東時,攜帶洛陽朋友所贈「五鬣松」種在家門口。一次,寒潮侵襲使「五鬣松」掛滿霜雪,人們稱楊孚將河南洛陽的瑞雪帶回廣州,便把下渡稱為「河南」。後來演變為泛指珠江南岸的地區。由於有「河南」,廣州人習慣上又把珠江北岸稱為「河北」。

古今人物:

  • 楊孚
  • 梁方仲
  • 梁承鄴

行政區劃

海珠區轄赤崗、新港、濱江、素社、江南中、海幢、南華西、昌崗、沙園、龍鳳、瑞寶、江海、鳳陽、南石頭、琶洲、華洲、官洲及南洲18個街道辦事處及257個居委會。

建置隸屬

海珠地區(河南地區)春秋時為百越地,戰國時期屬

秦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南海郡,海珠地區屬南海郡番禺縣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稱南武帝,屬南越國番禺。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平南越國,復置南海郡,屬南海郡番禺縣。

三國黃武五年(226年),東吳劃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等4郡,屬廣州南海郡番禺縣。

隋代開皇十年(590年),撤番禺縣為南海縣,屬廣州總管府南海縣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番禺縣(另有一說是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仍屬廣州番禺縣,當時縣治設在「江南洲」(今海珠地區)。

開寶五年(972年),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屬廣州府南海縣。此後,從時期至民國初年,海珠地區一直隸屬番禺縣管轄。

民國10年(1921),海珠地區的城區(市區)部分劃歸廣州市管轄,廣州市區界線至河南小港(今雲桂曉港公園附近)。

民國26年7月,原屬番禺縣的河南鄉村(今新滘地區)部分劃歸廣州市管轄。至此,整個海珠地區已隸屬廣州市管轄。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鄉村部分暫歸番禺縣代管,抗戰勝利後復歸廣州市管轄。

中共建國後,1950年7月廣州市政府將海珠地區城區部分的3個區合併,成立河南區人民政府。

1955年2月改稱河南區人民委員會。

1960年5月實行城市人民公社化,河南區同時稱海珠人民公社(仍由區人委行使行政職能)。

1960年8月,河南區人民委員會改稱海珠區人民委員會。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7年3月,成立海珠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2月,成立海珠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7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改稱海珠區人民政府。

與之交匯道路

參考文獻

  1. 350幅老照片廣州工業大道威水史
  2. 廣東年鑑2007 ,廣東省政府網站,2010年4月24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