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燠
曾燠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大江網


大清貴州巡撫
籍貫 江西南城縣
族裔 漢族
出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逝世 道光十一年(1831年)
出身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同進士出身

曾燠(1760年-1831年),庶蕃,一字賓谷江西南城縣(今江西撫州市南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書法家。

人物生平

祖父曾邵,雍正七年舉人。父曾廷耘,乾隆四十年進士。曾燠幼年隨其父在外地官舍長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戶部主事。累官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貴州巡撫等。以貴州巡撫致仕。道光十年,卒於京寓。[1]

事跡

兩淮鹽運使十三年任上,曾燠在揚州開闢題襟館,同賓客賦詩同樂。[2]

道光五年,曾燠聞張際亮詩名,請他飲酒,張氏於宴會上指斥曾燠及其門下「廉恥俱喪」。[3]

主要著作

著有《賞雨茅屋詩》22卷、《駢體文》二卷等,編選《國朝駢體正宗》(《清駢體正宗》)12卷、《江西詩征》等。

人物軼事

宦海浮沉半世紀官至貴州巡撫

曾燠,1760年生於官宦家庭,字庶蕃,號賓谷,晚年又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縣人。幼年時,即從其父在外地官舍長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燠在順天鄉試中舉,次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散館改戶部主事。隨後補軍機章京,升員外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

據《南城縣誌》記載,曾燠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逝世,為官50年的時間裡,曾燠歷任兩淮鹽運使、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廣東布政使等職,曾官至貴州巡撫,並曾在朝廷考核各官政績時排第一,被皇帝任命為欽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帶。

據了解,貴州巡撫,全稱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為明朝中後期、清朝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在為官任上,曾燠勤政為民。在任上主要業績有兩項:一是治理貴州軍民政務;二是治理兩淮鹽政。嘉慶二十年,任貴州巡撫的曾燠針對當地屯軍田地「日久曠廢」,致使軍田與苗田界址不明的現狀,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擬定章程:「稽察倉貯,以免續虧;移居屯堡,以隨時編入冊籍;酌定考察舉劾之法,以示懲戒;各衛小旗散軍出缺,歸由廳員驗放,以昭核實;屯軍原授田畝,應換給新照,以杜隱混;各軍新墾畸零土地,請免科升,以示體恤。」這些都得到嘉慶皇帝的採納,讓當地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 任兩淮鹽運使時,他深入清查淮鹽賬目時發現淮鹽「節年滯銷,商本竭蹶」,且賬目「輾轉撥墊,紛如亂絲」,即下令清查,並依定原額和年限,按綱分別帶徵。嚴催各路客商積極販運,使庫存「終歸實貯」。為使以後鹽政有法可依,他制定淮北行鹽章程,奏請戶部從議。但道光皇帝對曾燠的作為頗為不滿,將其召回京師,並降為五品京堂,以示懲處。

鍾情詩文招攬文人成當時著名藝文幕府

據《江西省人物誌》記載,曾燠鍾情於詩文,他的五言古詩學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七律學杜甫、李商隱,而其駢文磊落風雅而高古脫俗。公事餘閒時,他喜歡與賓客賦詩休閒,而當時很多著名的文人都被招攬到他的幕下。

他曾在揚州專門築有題襟館,主賓唱和,有「自賓谷出為兩淮鹽運使而天下稱詩之士皆至於揚州」這樣的場景。幕賓王芑孫記載的題襟館內風雅唱和情形稱:「君為人敏達而聰強,沛然無所不辨,然故自喜文字之間。其於詩尤性能而好之。於凡客之以萟來者,莫不延問迓勞,論其異同,指畫是非,因以其間,選辰命酒,脫屨高談。春秋佳日,杯觴流行,紙墨橫飛,人人滿其意以去。而君之學亦由是大進。」幕賓吳鼒也在《題襟館銷寒聯句詩後序》中說:「賓客之盛,不減聚星之堂;湖海之士,並有登龍之願。」 據了解,曾燠任兩淮鹽運使的十餘年是其幕府最興盛的時期,招攬了大批文人學士,成為清代乾隆、嘉慶時期著名的藝文幕府,備受時人稱道。當時,他的幕府有袁簡齋、王夢樓、王蘭泉、吳穀人、張警堂等人,其中吳穀人(吳錫祺)、吳山尊(吳鼒)、王惕甫(王芑孫)、吳蘭雪(吳嵩梁)等都是清中期重要的駢文作家。

幕賓編選兩部選集確立駢文文體地位

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也稱為「四六文」或「駢四儷六」,文章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該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在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清中期時,作文風氣崇博尚學,古文空疏不學,然而曾燠幕府的文士為駢文創作形成了一個團體。

當時受曾燠的影響,幕府內的文士多願意以駢文來表達思想和精神。在駢文文體上,幕賓們都主張駢散同源異流、文體不分駢散;在創作上,以曾燠為首,多崇六朝,駢文風格流麗短小、格調纖新、筆致輕倩,形成了一個創作流派。

據史料記載,幕賓吳鼒編選的《八家四六文鈔》和曾燠編選的《國朝駢體正宗》是清中期兩部優秀的駢文選集,確立了駢文的文體地位,提出了駢散一體的主張。同時,曾燠幕府對駢文的提倡與創作實踐為清中期的駢文復興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中期的駢文復興固然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然而曾燠幕府主張的駢散結合革新,影響了後人的駢文創作,像乾隆、嘉慶之後,文壇上作家幾乎都主張打通駢散。另外,曾燠的幕賓歷經乾嘉道三朝,他們的提倡與創作實踐無疑也為復興的局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擅長六朝初駢文與袁枚等並稱清代八大家

在清代中葉文壇上,曾燠以才力富艷負盛名。清代文學家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稱其詩「如鷹隼脫鞲,精采溢目。」他的駢體文擅六朝初之勝,著有《賞雨茅屋詩集》22卷、《駢體文》2卷、《外集》2卷以及《義學軒》、《西溪漁隱》各l卷,其駢文佳作被編入《八家四六文鈔》,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將其列為駢文家。而他也與邵齊燾、吳錫麟、洪亮吉、劉星煒、袁枚、孫星衍、孔廣森齊名,並稱清代八大家。 同時,他也是開清代按地域論詩人新例的詩論家之一,輯錄2000多名江西本籍詩人的詩作編輯纂成《江西詩征》94卷,對江西歷代詩人均作了中肯評論,成為江西詩歌通代總集輯錄的集大成之作。還輯有《江右八家詩》8卷,對有代表性的清代江西八位詩人作了評價,頗具藝術眼光,對研究清代詩歌有很大貢獻。  

據了解,《江西詩征》以編年為體,序次先後按列代年紀,不以郡縣分編,並在詩人姓名之後各列小傳,名氏、爵里而外有學術事功見於史傳記載者,便於知人論世,考鏡源流。同時,這本書成為鄉里文化哲學經濟等方面的史料匯集,讓後人對江西的歷史發展有所了解,對今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4]

參考來源

  1. 包世臣《曾撫部別傳》載:曾燠於「庚寅卒於京寓」。
  2. 《履園叢話》卷八記載:「南城曾賓谷中丞,以名翰林出為兩淮轉運使者十三年。揚州當東南之重,其時川楚未平,羽書狎至,冠蓋交馳,日不暇給。」
  3. 姚瑩《張亨甫傳》記載:「曾賓谷鹺使在京師聞亨甫名,召飲,同坐皆知名士也。曾以名輩顯宦,縱意言論,諸人贊服,亨甫心薄之。曾食瓜子粘鬚,一人起為拈去。亨甫大笑,衆慙,曾不懽而罷。明日亨甫投書,責曾不能教導後進,徒以財利奔走寒士,門下不知自愛,廉恥俱喪,負天下望,累數百言。曾怒,毀之於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
  4. 江西曾燠: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 大江網,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