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感噬血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沒有運動力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它是於1892年由費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發現。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長為兼性厭氧生物。[1]

流感嗜血桿菌最初被誤認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當發現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後,才消除了這種誤解。不過,流感嗜血桿菌仍會導致其他不同種類的病症。

簡介

因其基因組較小,流感嗜血桿菌是第一種完成全基因組測序,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組包含了1,830,140的DNA鹼基對及1740個基因。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組測序計劃由基因組研究所策劃,於1995年完成並刊登於《科學》雜誌上。

症狀診斷

大部份流感嗜血桿菌都是機會性感染細菌,即它們會在寄主體內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當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現後則會引發病症。流感嗜血桿菌一般有六種菌株,稱為a型、b型(又稱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桿菌自然產生的疾病只會在人類出現。在嬰兒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會引致菌血病症急性細菌性腦膜炎。偶爾地它會引致蜂窩組織炎、骨髓炎及關節感染。自從1990年開始,美國使用HiB結合型疫苗後,HiB病症的患病率減少至每十萬名兒童有1.3名兒童感染。但是,HiB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引致嬰兒及兒童下呼吸道疾病的主因。沒有莢膜的流感嗜血桿菌會引致兒童的耳朵感染如中耳炎眼睛感染結膜炎鼻竇炎,並且聯帶肺炎[2]

Hib肺炎通常發生於1歲左右兒童。大多數病人發病前有感冒,50%左右早期出現胸腔積液菌血症膿胸不常見。大部分受無莢膜菌株感染的成年人產生類似其他細菌性肺炎的支氣管肺炎。

痰液革蘭氏染色示大量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此種細菌對培養的營養需要較為嚴格且往往寄生在上氣道內,因此培養常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

鏈球菌

流感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菌都能在人類的上呼吸系統中發現。一項有關它們之間的競爭研究指出,在培養基內,肺炎鏈球菌能以過氧化氫攻擊流感嗜血桿菌及能排除在表面流感嗜血桿菌生存所需的分子。

當兩種細菌一同在鼻腔內時,兩星期之內,只有流感嗜血桿菌能夠生存。當兩種細菌分別地放在鼻腔內時,兩者皆能生存。使實驗鼠的上呼吸組織暴露於兩種細菌時,發現有格外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當實驗鼠只是暴露於其中一種細菌時,則不會出現這些細胞。

實驗證實當中性粒細胞放在已死的流感嗜血桿菌時,它們會強烈攻擊肺炎鏈球菌。而這種攻擊相較沒有死亡的嗜血桿菌時,則不會這麼強烈。但暴露於已死的流感嗜血桿菌中,則不會有任何對生存的流感嗜血桿菌有所影響。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性:

當流感嗜血桿菌被肺炎鏈球菌攻擊時,引發了免疫系統攻擊肺炎鏈球菌

兩種細菌的結合引發了只有其中一種細菌存在所不會引發的免疫系統警報。

至於為何流感嗜血桿菌會不受免疫系統的影響則不得而知。

血清群

於1930年,流感嗜血桿菌分類為兩類,即莢膜菌株及沒有莢膜的菌株。雖然已知莢膜類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或是b型流感嗜血桿菌,簡稱HiB是毒性的主因之一,但感染流感嗜血桿菌的病因卻仍未完全清楚。它們的莢膜能幫助它們抵抗在沒有免疫的寄主體內的吞噬作用及不觸發補體介導的裂解。沒有莢膜的菌株則較少侵略性,但它們能誘發炎症而產生其他病症,如會厭炎。接種HIbB結合型疫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其中某幾種疫苗已經廣為使用。

預防治療

接種HiB結合型疫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其中某幾種疫苗已經廣為使用。除預防以外,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本菌對磺胺、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氨苄青黴素和氯黴素均敏感,對b型莢膜流感桿菌的急性感染,尤其是腦膜炎、會厭炎,過去均以氨苄青黴素為首選,有的國家報告耐氨苄青黴素的菌株逐年增加,故有人以氯黴素為首選。

提倡用b型流感嗜血桿菌聯合疫苗於嬰兒2、4和6個月時分3次注射。

體重在20kg以下兒童每天按100mg/kg靜脈注射氨苄青黴素,20kg以上兒童和成年人用量為250mg~1g,每6小時1次。另一種辦法是口服羥氨苄青黴素,20kg以下兒童20~40mg/kg,每日3次;20kg以上兒童和成年人250~500mg,每日3次;約30%的流感嗜血桿菌產生β-內酰胺酶且對氨苄西林耐藥。因此,常用的治療方案為:磺胺甲基異囉唑/甲氧苄氨嘧啶(SMX/TMP)兒童每日8mg/40mg/kg,口服或靜脈注射,成人則為口服1~2片(每片為160mg/800mg),每日2次;頭孢呋辛0.25~1g靜脈注射,每6小時1次;頭孢克羅兒童每日20~40mg/kg,分3次口服,成人500mg口服,每6小時1次;或強力黴素100mg口服,每日2次(8歲以下兒童忌用)。對非耐藥菌株,在小於20kg兒童可予氨苄青黴素每日100mg/kg,分4次靜脈注射(最大劑量為每日2~3g),在大於20kg兒童及成人則為250mg~1g,每6小時1次靜脈注射。尚可使用阿莫西林,對小於20kg兒童,可予20~40mg/kg口服,每日3次;對大於20kg兒童及成人,可予250~500mg,每日3次。氟喹諾酮和阿奇黴素對流感嗜血桿菌亦有抗菌活性。[3]

DNA定序

因其稀少的基因體,流感嗜血桿菌是第一種排列全數基因體,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體包括了1,830,140的DNA鹼基對及1740個基因。流感嗜血桿菌的基因排序計劃由基因組研究所策劃,於1995年完成並刊登於《科學》雜誌上。

肺炎

流感嗜血桿菌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為曾誤認為它是1889年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大多數研究,它是細菌性肺炎較為常見的病因,僅次於肺炎鏈球菌。含b型(Hib)多糖莢膜的菌株毒性最強,最容易引起嚴重疾病,包括腦膜炎,會厭炎和菌血症性肺炎。

由於使用了Hib疫苗,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已近消失。寄生於成人上呼吸道的流感嗜血桿菌常無莢膜非b型。這些菌株可移行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的下呼吸道,常提示慢性支氣管炎加重。

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一般及對症治療 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給予相應的對症處理。例如肺炎患者的祛痰鎮咳,腦膜炎患者的脫水降顱壓及防治腦水腫等。

2.藥物治療 本菌對磺胺、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均敏感,對b型莢膜流感桿菌的急性感染,尤其是腦膜炎、會厭炎,過去均以氨苄青黴素為首選,有的國家報告耐氨苄青黴素的菌株逐年增加,故有人以氯黴素為首選。近年來耐藥菌株明顯增多而改用敏感性尚高的氯黴素、氟喹諾酮類藥、第三代頭孢菌素、紅黴素包括羅紅黴素阿奇黴素等。劑量和療程依據病情輕重而定,輕症者可口服用藥,重症者則應靜脈給藥。對腦膜炎患者則應選用能透過血-腦屏障,在腦脊液中能達到有效治療濃度的藥物,如氯黴素、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等。由於細菌的耐藥情況不斷地變化着,故應依據當地的藥敏情況選用藥物,待患者的細菌藥敏結果出來後予以調整。[4]

預後

由於本菌多感染嬰幼兒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故嚴重感染者均有一定的病死率,如肺炎和腦膜炎的病死率在10%~30%。預後的好壞和患者原來的健康狀況有關。

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的飲食禁忌

  • 是要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 在某種意義上將,蛋白質是決定我們身體免疫力高低的物質基礎,如果成年人體內缺乏蛋白質,會造成體力下降、腦力不濟、渾身乏力、提早衰老、容易生病,皮膚失去彈性和光澤;青少年體內缺乏蛋白質,會影響其正常生長,較同齡兒童發育緩慢,智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等。因此,要預防肺炎,在日常的飲食中,如果能注意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精瘦肉、螃蟹、海魚、奶製品、豆製品、雞蛋等,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免受外來病原的侵襲。
  • 是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 人體內維生素含量是否充足,與人們的健康與否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研究表明,維生素A對維持肺炎患者呼吸道及胃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及黏膜表面抗體的生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防禦各種致病微生物侵入身體。因此,肺炎患者在進食時要注意適當的多吃一些動物肝臟、雞蛋黃、魚肝油、奶油等維生素A含量較高的食物。此外,維生素C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病毒合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肺炎患者要注意多吃番茄、菜花、獼猴桃、蘋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蔬菜。
  • 是要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在我們身體中,微量元素一旦缺乏,會大大降低人體的抗病能力,身體狀況會變的很差。微量元素是一種抗氧化劑,人體內如果嚴重缺硒,可能會導致人體的抗感染能力大打折扣,體內缺硒的患者每次流感、肺炎等傳染性疾病都在劫難逃。因此,體內缺硒的患者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多進食富含硒的食物,如大麥、魚蝦、動物腎臟、海藻、糙米等食物。此外,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維持人體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方面也功不可沒,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位置。一般在海產品、動物內臟及瘦肉、豆製品中,鋅的含量較高;動物的肝臟、腎臟及牛奶、瘦肉中鐵的含量較高,在日常飲食中可以適當的進食,以確保體內微量元素的充足。

視頻

B型流感嗜血桿菌疾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