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孝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於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陵墓。

陵園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着"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清孝陵

著名景點

大紅門

大碑樓

石像生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河北省唐山市

簡介

清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主要景點

清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馬牌版房大紅門風水牆更衣店華表聖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神庫、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餑餑房、值房、隆恩門、燎爐、隆恩殿、東西配殿、陵寢門、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物。地宮未開放,其他景點均可參觀。祭陵大典表演也在孝陵舉行。

石牌坊

位於陵區最前方,是陵園的標誌,採用木結構的形式,完全用石料構築而成,面闊31.35米、高12.48米。如此精美巨大的石牌坊,在國內已不多見。

大紅門

不僅是孝陵的門戶,也是整個清東陵的總門戶,建築形式為單檐廡殿頂。清朝統治時期,在大紅門兩側還環繞近40華里寬厚高大的風水牆,把整個陵區圈占起來。不過現在僅存半華里。

具服殿

也稱更衣殿,是專門為帝後到東陵謁陵時更換衣服進行休息的地方,它位於大紅門內神道左側,是一個單獨的院落。

大碑樓

即神功聖德碑樓,採用重檐歇山頂,亭外廣場四角各豎玲瓏剔透華表一根。碑亭內的龍趺上豎碑一統,用滿、漢兩種文字記錄順治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1]

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是清陵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全長870米,共有18對,其中文臣、武將各3對,馬、麒麟、象、駱駝、獬豸、獅子站、臥各一對,每座石雕均用整塊石料雕成。它們猶如兩列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排列神道兩側,使皇家陵園更加威嚴、神聖、肅穆。

安葬人物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2]

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1639年-1660年9月23日)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世祖順治帝貞妃族姐

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663年3月20日)康熙生母

參考1928年出版清史稿資料

只有骨灰的皇帝陵

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生前特別喜歡佛教。他常常把和尚召進皇宮,和他們研討佛門理論。順治皇帝迷信佛教的靈魂升天說,生前多次指示他死後必須實行火葬。[3]

順治十八年,這位佛門天子病死,後代和大臣們不敢違背其遺旨,破例為他舉行了火葬。按照佛門慣例,教徒死後,功德高者要築寶塔以為墓室。但是,這個佛門慣例對這位"痴道人"來說,有點行不通,因為他畢竟是一位皇帝。大臣們經過認真討論,決定仍然按照皇家禮制為他興建大型的陵墓。陵墓建制均同於其它皇陵,所不同的是陵墓中不是一個完整的"龍體",而是一個盛着皇帝遺體骨灰的骨灰罐。

順治皇帝的陵墓坐落在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即清孝陵。這是清東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遺體骨灰的皇帝陵。

陵墓結構

陵墓優點

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資布置着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用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感受。由於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陵墓缺點

順治帝死後,后妃董鄂氏(不同於董鄂妃)殉葬,因此,其被賜號貞妃。孝獻皇后有30餘名太監宮女殉葬,後來,康熙帝廢除殉葬制度。

孝陵僅用時一年半便完工,當地有"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說法。經考證,孝陵確實拆了明代建築修建孝陵,但其拆的是明嘉靖年間的清馥殿(嘉靖皇帝燒香地點)

近代狀況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后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罈,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從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視頻

清孝陵為何300年無人敢盜,原因竟是康熙曾刻下15個詭異漢

僅耗時兩年的豆腐渣清孝陵 四次遭盜賊盜墓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