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鹽河(Yan He),這裡指隸屬江蘇省連雲港市淮安市的鹽河。它溝通了淮安市和連雲港市的人工河道,淮北鹽南運航道。性質是古代漕鹽轉運通道。

歷史古稱

古稱官河,一名漕河。《唐會要》:「垂拱四年(688)開泗州漣水縣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於淮。」《讀史方輿紀要》:「宋元符初(1098~1100)淮南開修楚州支家河,導漣水與淮通,賜名通漣河。即為鹽河的前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加開浚,用以轉運淮北鹽內銷,因名鹽河或運鹽河[1]

名稱變化

又因居中運河之東,又名下中河外河。今鹽河起於淮安市淮陰水利樞紐,東北行,貫通六塘河灌河新沂河五圖河車軸河、古泊善後河達於連雲港市新浦,匯於臨洪河,長175公里。沿途所經重要市鎮有淮陰區王營鎮漣水縣朱碼頭、灌南縣新安鎮和灌雲縣伊山鎮等。

鹽河於2005年納入江蘇省航道網規劃,規劃為三級航道。《鹽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於2009年7月獲江蘇省發改委批覆。該工程將按三級航道標準對鹽河進行整治,

年內正式開工,預計於2011年完工,屆時京杭大運河和連雲港港疏港航道將實現對接,1000噸級船舶可從大運河直達連雲港出海。

鹽河(楊莊——武障河)航道整治工程,起自淮安境內京杭大運河的楊莊船閘,經漣水止於鹽河、灌河交匯處的武障河段(連雲港境內),規劃整治全長91.6公里,預算總投資33.8億元[2]

鹽河開鑿

開鑿

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經濟已經比較繁榮。但由於地處海濱,南至淮楚,北達齊魯,在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橫貫其間的都是東西流向天然的季節性河流,南北交通運輸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當時漕糧的轉運和食鹽的運銷,成為亟待解決的大事。

於是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從泗州漣水縣向北開鑿了一條通達海州的漕河,後稱官河。官河的另一分支從磨行口向北至板浦附近入海。

唐朝的沭河有一分支從今東海縣的山左口附近穿過桃林,輾轉流入桑墟湖。船隻由官河在新壩轉入漣河、桑墟湖、溯沭河而上可達沂州(今山東省臨沂縣)、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官河的南端在漣水縣境。因此,官河的開鑿就溝通了古海州地區與山東江南之間的聯繫[3]

北宋時期

鹽河巷,重現老新浦的風光,天后宮所在原圖鏈接來自攜程 的圖片

到了北宋時期,淮北鹽業已具一定的規模,天禧元年(1017年),海州的板浦惠澤洛要三個鹽場,每年運銷食鹽四十七萬七千餘石,這些食鹽大部分由鹽商以木帆船由官河運出,所以官河已經成為北宋時期淮北鹽運的一條重要航道。

元明時期

元朝明朝的統治者對鹽業生產十分重視。為了保證鹽運暢通,元代官河進行了多次疏浚,明代也很重視對官河的治理,治理工程一般由鹽運使興辦,其經費一部分由運司承擔,一部分向鹽商集資。

明代從磨行口向北至板浦的河道時稱景濟官河或景濟河,是板浦場運銷食鹽的主要航道。景濟官河在板浦以北入海,由于海潮長期沖刷,經常淤積,也經常疏浚。至嘉靖年間,航道淤積嚴重,不能行舟,致使鹽運阻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淮巡鹽御史蘇納川視察鹽業於兩淮鹽場,令海州知州高瑤疏浚景濟官河,同時令高郵衛知事郭衛民贊助疏浚。這次疏浚工程從板浦碑亭向南至大伊山的官河航道全部挖深拓寬,全長六千二百多丈。疏浚後,水面寬四丈,底寬一丈,深四尺。同時又疏浚從板浦碑亭向東達中正、東辛、大、小浦等鹽灘的支河,計一萬丈有零,水面寬三丈,底寬五尺,深也是四尺。共計徵調民工一萬八千八百多人,用銀九千七百八十餘兩。從當年正月開工,至四月全線竣工,河道變得暢通無阻。

清代時期

清初,因淮南逐漸「海遠鹵淡」,淮北板浦,中正、臨興三個鹽場逐漸興旺,鹽運繁盛。官河也因鹽運頻繁而易名鹽河。鹽河裡「官舫估舶,帆檣相望」。由於黃河帶來大量泥沙,海州境內的海岸線迅速向東北推移,磨行口至新壩的航道逐漸淤塞。乾隆八年(1743年),鹽河從板浦延伸至卞家浦。嘉慶三年(1798年),又將鹽河從卞家浦開鑿至新浦,形成了鹽河現在的走向。海州三個鹽場所產的食鹽由鹽河運往淮陰西壩,轉運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銷售口岸。

航運和排澇

鹽河的開鑿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推動了海州地區鹽業的發展,但也使這一地區農田的排澇產生了困難,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在古海州境內有牛墩河東門河六里河義澤河項沖河,武障河等六條較大的東西走向河流。其中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西受南、北六塘河及柴米河之水,東流匯合為灌河入海。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泄沭陽等地東來之水,匯流於五圖河入海。而新開鑿的鹽河由板浦向南穿越這六條河直至清河縣鹽河閘(在今淮安市淮陰區)。這六條河流都是季節性河流,在夏秋之季則水勢洶湧,而冬春之時往往河道枯涸,因而使鹽河也隨之乾涸。

航運事業

為了蓄水以便航運,歷朝都在六條河道和鹽河的交匯處設南北方向的草壩,即以泥土裝入蒲包或草包之中,壘疊成壩,用以堵塞六條河道的口門,使鹽河始終保持適量的河水,以濟船運。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春季乾旱,發運使徵調民工疏浚官河以通鹽運。海州知州孫洙認為春旱浚河貽誤農時,三次向神宗上奏,要求停工。朝廷沒有準其所奏,仍然征工疏浚,保持鹽運的持續暢通。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朝廷規定:凡運鹽河道,隨處官民不得開決河水灌溉農田,以防水淺阻礙鹽船航行,違者治罪。

明朝一貫執行消極治河和積極保運的政策。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淮安分司運判韓子葵指使淮北鹽商捐銀一萬多兩,將官河「極力疏浚,深闊行舟」。並在板浦以北的穿心河(今板浦中大街)入海處,築板浦堰十餘丈。外捍海潮,內蓄清水,以便鹽運。這穿心河在板浦鎮中,南通景濟官河,北面直通黃海。河兩岸農田的積水全靠由此入海。

現在建了堰,農田的積水無處排泄,其結果是「只便於商,州民生計日削」,告狀的農民日益增多。但「塞堰則損民,開堰則損商」,官府在進退兩難之中,還是選擇了前者。

鹽河水澇

在航運與農田水利產生矛盾的時候,統治階級既然是以犧牲兩岸人民的利益作為保運的代價,那麼農民為圖己利而與水爭地的行動也就愈演愈烈。

乾隆七年(1742年),南北六塘河、中河等河水一時並發,鹽河水位急劇上漲。鹽河西岸「平地水深丈余,民間房屋沖坍,禾稼被傷,而商人所築之草壩尚不肯開」。農民忍無可忍,聚眾圍住了海州衙門,要求開壩放水。當時的知州衛哲治剛由贛榆知縣任上遷海州,一貫為政清廉,體恤民情。他乘船沿着鹽河南下,親臨災區勘察。只見水淹民田,人民散於四方,百里內一片汪洋。於是他立即請示江南河道總督完顏偉,請求下令開壩泄洪。完顏偉猶豫再三,最終勉強同意。

水災過後,為了治理水患,疏浚了六塘河六里河車軸河莞瀆河等河道。同時,疏浚板浦至卞家浦的洪河,以利排澇濟運。

滾水壩

乾隆十一年(1746),衛哲治根據明代紹興知府湯紹恩於三江海口建閘、豎立測水牌的經驗,上書兩江總督尹繼善,建議在鹽河東岸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六條河道口門原有草壩之旁各建滾水壩一座。

滾水壩以石料築成,壩脊以高於河底五尺、低於鹽河西岸民田一尺為度。因為載重的船隻航行需要四尺深水位,而築滾水石壩可蓄水五尺深,足夠航運。水位超過滾水壩即自行流出。如果日久河底淤積,立即疏浚。

另外,在項沖河口滾水壩附近立一測水碑,亦稱水志。在水志上刻上水位線。壩脊過水時超過水志就開滾水壩,協助排泄洪水至水位與滾水壩水平時,即堵塞滾水壩。這樣既利民田,也利水運。

乾隆皇帝,下諭「如諸臣所勘,估挑辦理」。因工程浩大,施工周期比較長。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六條河道交匯於鹽河的口門處,先後建成了滾水石壩,並設立水志,以測水位。清廷還在海州增設了沭海管河專官:將海州州同移駐大伊山,增設海州州判一名,沭陽縣丞一名,具體負責鹽河水系的疏浚和堤壩等建築的修防工程。

並「令民修築圩圍,廣留水道」,重視農田水利的建設。至此鹽河的修防方法逐漸具體和切實,修防工程也比較完善。直到嘉慶初年,儘管鹽河多次淤積,但都能儘快予以疏浚,滾水壩也能夠遵照原有的水志及時啟閉,保證了鹽河的通航能力和排澇能量,基本上緩和了歷年來存在的排澇和鹽運之間的矛盾。

河道疏浚

嘉慶九年(1804年),鹽河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疏浚。這時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六里河、東門河、牛墩河等六條河道交匯於鹽河東岸口門處的滾水石壩都已毀壞了,結果仍然改築草壩蓄水運鹽,草壩的開放和堵水的規定也隨之紊亂。每當夏秋汛期,鹽河以西的農田屢受水災。河西的農民結夥至河東強行開放草壩排洪,經常與鹽商所派的守壩者發生械鬥。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山東沂蒙山發水,邳宿運河水漫閘背,鹽河西岸受淹十分嚴重,而鹽商仍不准草壩開放。沭陽縣鄉民湯九成孟葆光一紙訴狀將鹽商告到都察院,請求恢復鹽河武障河項沖河等河道交匯處的滾水石壩。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沭陽縣鄉民湯九成、海州鄉民孟允光再次赴京,控告鹽商「不疏鹽河,不築滾水壩,加築草壩,致使民田受淹」。這次告狀有了結果,都察院責成江南河道總督署處理此事。河道總督派委員「勘估六塘河、薔薇河、鹽河各工,議修項沖河滾水壩及壩下河道」。

道光元年(1821年),南河總督奏請疏浚海州鹽河,按照舊例蓄水五尺的標準,一律疏通。修復項沖河滾水石壩,定下草壩水志。預算浚河需銀五萬六千三百零一兩,築壩需銀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二兩。道光帝批准了這一方案,整個工程用了大約五年的時間才全部完工,鹽河又變得水運暢通。

清朝末年,水患頻繁,鹽河也經常淤積。牛墩河、東門河等河道口門處鹽商仍然築草壩蓄水,水志卻蕩然無存了。因無水志,草壩的啟閉秩序紊亂,官府也奈何不得,甚至不聞不問。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鹽河以西在夏秋季節經常洪水遍地,人民築圩,以護房屋,而鹽商在東門河、牛墩河所築草壩不准開放泄洪。鄉紳張懷琳帶領三十多個農民,手持器械,乘船奪壩,開壩排澇。東門河、六里河等河的草壩受其影響,也相繼開壩排洪。事後,鹽商到海州告狀,張懷琳以《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的乾隆年間朝廷在牛墩河東門河等處設立水志定例為依據,使官司獲勝。並在牛墩河、東門河的口門處重立水志,按照水志規定的水位啟閉草壩,使得鹽河排澇和鹽運的矛盾又得到了緩和[4]

整治工程

江蘇淮陰啟動鹽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

鹽河(楊莊——武障河)航道整治工程日前正式獲省發改委批准,項目預計投資約26億元[5]

該工程按三級航道標準建設,工程整治里程約91.6公里,航道底寬不小於45米,最淺水深為3.2米;新建船閘2座,規模均為23×230×4米;改建橋樑7座,通航淨高不小於7米。航道整治線路基本沿原航道中心線布置,沿原河道拓寬疏浚,局部「裁彎取直」。

視頻

鹽河相關視頻

美麗的淮安鹽河,美麗的河畔
滾水壩簡介介紹

參考文獻

  1. 漕運之都,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1月13日 作者: 任傑
  2. 鹽河———淮安走向海洋的唯一通道!,淮水安瀾
  3. 從「官河」到「鹽河」 淮安的「母親河」在「十二五」醒來,淮水安瀾,2016-1-18 13:52
  4. 清代鹽河的滾水壩,新浪博客,2010-02-07 15:57:00
  5. 淮陰啟動鹽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新浪,2007年12月18日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