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黃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黃耆

中文名:蒙古黃耆

學 名: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

別 稱:蒙古黃芪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 科:蝶形花亞科

族:山羊豆族

亞 族:黃耆亞族

屬:黃耆屬

種:蒙古黃耆

命名者及年代:Bunge,1868

蒙古黃耆(méng gǔ huáng qí,學名: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是豆科黃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而粗壯。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被長柔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總狀花序腋生,具花10-25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分布於俄羅斯朝鮮蒙古中國;在中國分布黑龍江呼倫貝爾盟)、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吉林等地。生長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上。 以其根入藥,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和斂瘡生肌之功效。在保護心肌、調節血壓、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 [1]

蒙古黃耆形態特徵

蒙古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而粗壯,棒狀,稍帶木質。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被長柔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闊橢圓形,長5-10毫米,寬3-5毫米,先端鈍尖,具短尖頭,基部全緣,全緣,兩面密生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

總狀花序腋生,具花10-25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柄長,光滑無毛,花柱無毛。

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長1.1-1.5厘米,無毛,先端有喙,有顯著網紋。種子5-6粒,黑色、腎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2]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in Acta Pharmac. Sinica 11: 117. 1964; 東北草本植物志5: 89. 圖版38 (7-8). 1976——A. mongholicus Bunge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VII. 11 (16): 25. 1868 et 15 (1): 30. 1869; Pet. -Stib. in Acta Hort. Gothob. 12: 46. 1937-1938;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381. 1955; 內蒙古植物志 3: 189. 圖版94 (1-7). 1977.

蒙古黃耆產地生境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蒙古中國;在中國分布黑龍江呼倫貝爾盟)、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吉林等地。生長於向陽草地及山坡上。

蒙古黃耆栽培技術

蒙古黃耆的種植區域應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鹼性沙質壤土,忌粘性土壤,海拔為1800-2800米,降水量在350-600毫米,前茬作物以油菜、小麥最佳。種植前深翻30厘米左右,旋耕耙平。結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畝以上,配施尿素10-15千克/畝,磷酸二銨20-30千克/畝,硫酸鉀15-20kg/畝,或選用氮:磷:鉀=8:15:12的摻混肥50-75千克/畝,有機肥和化肥全部用作基肥,集中一次性施入。

移栽時間:土壤解凍後即可移栽,各地區應儘可能早栽。

移栽方法:

斜栽法:用拖拉機開溝,溝深在30-35厘米,以株距10-15厘米將黃芪苗擺入溝前坡,根系自然舒展,黃芪芽頭距地表2-3厘米,擺完一行後,以行距25-30厘米再開溝,同時將前溝覆蓋,依次進行,栽完後及時 耙平、鎮壓。

平栽法:用拖拉機開淺溝,溝深在10-15厘米,以株距10-15厘米將苗順放於溝內,其他同前。

機械化移栽:選用藥材種植機,拖拉機牽引機具向前移動,投苗管開溝器入土,藥材苗由坐在機具上的人員放進投苗管中,隨着拖拉機移動,放進投苗管中的藥材苗落入土壤中,土壤由刮土板覆蓋在藥苗上,實現一次作業完成種植工作。採用此方法,人工成本減少60%-80%,工效提高,有利於規模化種植。

白膜覆蓋:按上述方法黃芪苗移栽、耙平、鎮壓完成後,地面上再覆蓋幅寬為1.2米的白膜,膜之間留30厘米的行距,從行間取適量土將膜兩邊各壓10厘米。

黑膜覆蓋:在整理好的種植地塊中,從兩邊作為起始拉兩條線,寬度視種苗長短可在60-80厘米,將蒙古黃耆苗每隔一棵相向擺放在線內,黃芪芽頭擺在線外,從線兩旁取土覆土10-15厘米後,上面覆同樣寬度的黑色地膜,將膜兩邊用土壓住,並在膜上撒適量土。

採用白膜覆蓋種植,蒙古黃耆芽被覆在膜下,當芽露出地面後必須及時進行挑苗,否則黃芪長出的新芽會被地膜的高溫灼傷。方法是:當芽長出1-2厘米時,用自製的器械將芽頭挑出膜外,或手工直接將膜撕開,露出芽。以後每隔5-8天挑一次,直至將全部長出的芽挑出露在膜外。

自然降水可以滿足黃芪的生長發育,有灌溉條件的,在特別乾旱的情況下,可以視旱情澆水。在7-8月可用磷酸二氫鉀進行2次葉面噴施。

在蒙古黃耆生長過程中,儘可能全部採用人工除草,以保證藥材的安全性,整個生長期除草3-4次,封壟後不用除草。為了減少人工,降低黃芪生產成本,也可採用化學除草。方法一:黃芪移栽完後,畝用33%二甲戊靈乳油200-300毫升,兌水15-20千克表土噴藥進行芽前封閉;方法二:雜草長出3片葉時,每畝用10%精喹禾靈乳油40-60毫升,兌水15-20千克進行葉面噴藥。以後若有新草長出,可再打一次藥。

蒙古黃耆病蟲防治

根腐病

危害症狀:高溫多濕、土質粘重的情況下容易發病。根部造成爛根,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黃、死亡。

防治方法:整地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0克作土壤處理;發病初期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澆苗,每隔7-10天澆1次,連澆2-3次;並用50%的多菌靈800倍液,將種苗浸泡10分鐘進行消毒;也需及時拔除病株,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白粉病

危害症狀:全生長季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莢果。受害的葉片和莢果表面具白粉,後在病斑上出現小黑點,造成早期落葉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10天噴灑1次,連續2-3次。

蚜蟲

危害症狀:為害葉片,吸食葉片汁液,使之失水乾枯。

防治方法:用2.5%溴氟菊脂乳油3000倍液噴霧,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每7天一次,連續2-3次;2%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噴霧。每7天一次,連續3次。

蠐螬

危害症狀:咬食幼苗和根,造成缺塘斷壟和影響產量及品質。

防治方法:用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3-5千克撒施。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結合耕翻施地肥施入耕作層內。

高原鼠兔

危害症狀:在全生長期老鼠常咬根,造成缺苗少苗,嚴重影響產量,必須進行防鼠。

防治方法:

自製簡易弓剪,放置在洞口,進行人工捕鼠。

1000萬MLD/毫升的毒5毫升,按0.1%的濃度倒入400毫升的冰水中溶解,將稀釋液再倒入5千克燕麥中反覆攪拌均勻,堆積塑料布悶置12小時待用,選擇洞口並投毒餌,封洞。

蒙古黃耆主要價值

以其根入藥,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和斂瘡生肌之功效。在保護心肌、調節血壓、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

蒙古黃耆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

物種現狀:蒙古黃耆與黃耆均作藥用,以根入藥,為名貴中藥材。由於長期大量採挖,野生資源急劇減少。

保護措施:建議在生長集中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點,嚴禁採挖;其它地區,也應合理採挖,控制收購,特別要注意保護幼苗,適當保留母株,以利繁殖和持續利用。

參考來源

  1. 蒙古黃耆, 植物智, 2020-01-18
  2. 《中國植物志》 第42(1)卷 (1993) >> 133頁 PDF >> 蒙古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