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諫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諫果學名Canarium album)是橄欖科(Burseraceae)橄欖屬(Canarium)植物,

別稱為山欖白欖(廣西、廣東)、青果諫果忠果(古稱)、黃欖(雲南金平)、紅欖青子(廣東)[1]南威[2]檳榔(潮汕地區)、橄仔(台灣)。

形態

常綠喬木;有芳香膠粘性樹脂;奇樹羽狀複葉,長橢圓形小葉,

揉碎後有香氣;春夏開白色花,復總狀花序,有兩性花和雄性花;

核果綠色,成熟後淡黃色,呈橢圓、卵圓、紡錘形等,有紡錘形堅硬的核。

產地分布

諫果原產於中國南方,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均有出產。

閩南潮汕等地人民過去好食檳榔,但到了清末,漸以橄欖代之。

福建省是國內橄欖產量最高的省份,著名品種有惠圓、檀香等。

廣東潮汕地區也是橄欖的傳統產區,

其中以澄海南溪橄欖、潮陽金玉三捻橄欖潮安鐵鋪橄欖、揭西鳳湖橄欖等品種最為聞名。

異物志》:

橄欖生南海浦嶼間。樹高丈余。 其實如棗,二月有花生,至八月乃熟,甚香。橄欖木高碩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其實自落。

南州異物志》:

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

樹高丈余,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

核亦兩頭尖而有棱,核內有三層,層中有肉可食

嶺表錄異》:

橄欖樹,身聳,枝皆高數尺,其子深秋方熟。

閩中尤重此味。雲咀之香口,勝含雞舌香。飲汁,解酒毒。有野生者,

子繁樹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納鹽於其中,一夕子皆自落。

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南人采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湯,謂之橄欖糖。用泥船損,干後堅於膠漆,著水益干耳。

用途

  • 諫果果實味清香微苦而帶甜味,常作為水果食用。

可生食,或者泡水喝,也可製成蜜餞乾果,

或將成熟鮮果以甘草、蜂蜜或糖汁醃製成甘草欖[3]

  • 欖核中的果仁肉質多油,清香可食,廣東潮汕一帶以橄欖仁作為炒飯的食材,是具有特殊風味的美食。
  • 未成熟的橄欖較苦澀,將其切段後與醃製好的芥菜葉一起加食油熬煮,

稱為橄欖菜,是潮汕地區知名的佐餐小食,尤以汕頭市下蓬、外砂等地所產為出名。

營養價值

鮮諫果皮肉細嫩,清香適口。有較豐富的營養成份。據分析,

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

其中,鮮橄欖的含鈣量在水果家族中名列前茅,每100克果肉含鈣204毫克,

比香蕉、蘋果、柿子、桃子多20倍;維生素C的含量也是蘋果的10倍,是梨、桃的5倍。

藥用

諫果有一定的醫療功效,是傳統的中藥材。橄欖味甘澀酸,性平,

入肺、胃經,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宜來治療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等症,解河豚毒及酒毒。

功效

生津潤燥

「諫果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蟹毒。」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對橄欖的這一記載,

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說橄欖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

可用於輔助治療各種疾病所引起的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痰血等。

眼下進入冬春乾燥的季節,宜每日嚼2~3枚鮮橄欖,

特別是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後,有生津潤燥、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之益,

也可防止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開胃消食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橄欖還有「開胃,下氣,止瀉」之功效。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愛將橄欖用於配菜,烹製出的菜餚別具風味,除了和味之外,還取其養胃之功效。

也有不少人將其當成茶餘飯後消食的佳果。

古代也有醫書記載,對於胃熱口渴或飲酒過度者,可用橄欖絞汁煎濃湯或熬膏服用,正是取其開胃解酒之效。

抗癌消腫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橄欖中含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

能降低癌腫從血液中提取的亞油酸的數量,起到抗癌消腫作用。

有專家認為,橄欖甚至還能起到防止某些癌變的作用,

因為其所含物質omega-3脂肪酸還能與omega-6脂肪酸爭奪癌腫在代謝作用中所需要的酵素,

使癌細胞的細胞膜更為不飽和,變得易於破壞,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降低腫瘤發病率。因此,建議吃橄欖以輔助增強放化療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康熙字典》:又果名。青子,橄欖也。 蘇軾詩:「紛紛青子落紅鹽」。
  2. 明代陶宗儀《輟耕錄·事物異名》:「南威,橄欖也。」
  3. 橄欖果怎麼吃,致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