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水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水橋

中文名稱: 金水橋

建       於: 明永樂

特       征: 橋欄雕琢精美,形似條條玉帶

重 建 於 :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北京市東城區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

金水橋,分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亘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橋[1]。而周橋的設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陽的楊瓊。曲陽盛產玉石,石雕技藝唐宋以來已名聞於世。

歷史沿革

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畫了圖送上去,都未選中。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下令督建。《故宮》中記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樣搬來,用以營造金水橋了。

解放後,政府採取措施,對漢白玉石欄及花崗岩橋面多次進行了修繕,並在石欄杆外又加了一道保護性鐵欄杆。

2009年國慶60周年,天安門金水橋是整個天安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遊客眾多以及風化等自然因素,天安門金水橋橋面此前多處出現破損,欄杆部分也出現裂縫,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確保遊客和文物安全,北京市文物局對天安門金水橋進行加固修繕,整個工程預計將於2009年5月完工[2]

2014年8月15日至9月25日天安門地區管委會,組織實施天安門城樓觀禮台、東西紅牆等外牆粉刷工程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清洗工程。同時,拆除天安門前7座金水橋上原有的白色護欄,更換為與天安門地區護欄風格、色調一致的金色護欄[3]。這種金色護欄採用高強度的特殊不鏽鋼製造而成,內置鉸鏈可以在受到外界衝擊時保證護欄「彎而不散」,保護性能大大提高。

橋體結構

外金水橋

外金水橋,在天安門、太廟、中山公園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臨天安門廣場,北倚天安門城樓。中間五座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石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橋南(包括橋)距城門洞62米,橋與橋之間距離5米。橋稍有坡度,中間出現拱面,而且橋身中間窄,兩端寬,呈「工」型。

七座橋上的玉石欄杆全都不盡相同。中間的橋是蟠龍雕花柱,橋面最寬。正中的一座最為寬擴宏大,長23.15米,寬8.55米,稱為「御路橋」;御路橋左右的橋寬5.78 米,叫「王公橋」;王公橋外側的橋較窄,寬4.55米,叫「品級橋」;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叫「公生橋」。人們看到的這兩座橋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橋」,曾於解放後擴建,橋身加寬為11.8米。橋的建築裝飾也不一樣。御路橋的白石欄杆柱頭上雕刻的是蟠龍望柱,下襯雲板,其餘四座的白石欄杆上皆雕成荷花欄柱。

內金水橋

在午門內太和門及內金水橋和門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並列的石橋,是內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地流向南,再向東,又再向南,時隱時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達兩千多米。

最華麗的河段在太和門前,既開闊又規整,裝飾也頗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均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石的望柱和欄板。只有皇帝才能通過的主橋:五座內金水橋之中,居中的橋最長最寬,左右四座為賓橋,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4]

在太和門前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偉壯觀的午門城樓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相映襯,引人入勝。午門之內,太和門前是青磚墁地的一個大廣場。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着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並排橫跨五座單孔石橋。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這五橋隨着彎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橋的規格制式和外金水橋相同。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橋,橋長23.15米,寬6米,漢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龍祥雲;御路橋東西兩側為王公橋,長21米,寬5.4米;再兩側為品級橋,長19.5米,寬4.8米。

金水河由廣場西邊的熙和門底下穿過進入廣場,從東邊的協和門底下穿出。進口處和出口處都有一個單拱的橋洞。上面也有橋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着廣場的一側有護欄和望柱。相當於半座橋樑。結構獨特而巧妙,和殿門及南北通道十分協調,和整個廣場構成一個和諧、美觀的整體。無論從那個角度或遠近觀望,視覺效果極佳。這設計上的匠心獨具,令人嘆服[5]

視頻

金水橋 相關視頻

給你們介紹一下外金水橋
玉帶天河——內金水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