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9:05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御史大夫

东汉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汉哀帝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1]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相关信息

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2]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元、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时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丽的三公是指大卫、司徒、司空。朝鲜王朝以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为三公,亦称三政丞。

三公职位在多数朝代中只是虚衔,为象征性的荣誉职位,并无实际的权力与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后才追赠三公。

楚雄政报社简介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

(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视频

三公 相关视频

东周三公指什么意思呢?
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原来四世三公是这个意思,受教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