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表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6日 (日) 00:56 由 Zardweeb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Template:Infobox East Asian

中文名稱
正體 進士
簡體 進士
注音符號 ㄐㄧㄣˋ ㄕˋ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進士
假名 しんし
羅馬字 Shinshi
韓文名稱
韓文 진사
韓文漢字 進士
文觀部式 jin sa
馬賴式 jin sa
越南文名稱
國語字 Hoàng giáp ‧ Tiến sĩ
漢喃文 黃甲 ‧ 進士
滿語名稱
滿文 ᡩᠣᠰᡳᡴᠠᠰᡳ
穆麟德轉寫 dosikasi

表字,又稱,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與本名意義相關。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字浩然

簡介

根據記載,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唐代稱為元服禮)時取字,女子15歲及笄(日本稱為裳著禮裳着鐵漿禮)或許嫁時取字。如項籍字羽,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字與名通常有關。如杜甫字子美,甫為古代男子美稱;韓愈字退之,為互補;杜牧字牧之,為相似;王維字摩詰,為欣賞佛教人物維摩詰而名。另外,亦有將伯、孟、仲、叔、季加於字中表以示排行,如孫堅4子(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孟為庶長子專用,如馬超字孟起。

根據《禮記·檀弓》[1]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會顯得不恭敬;於是需要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恩師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彼此稱呼的。

北齊顏之推認為,人名用以區別彼此,字則是用以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如岳飛字鵬舉(飛、鵬相關),關羽字雲長(羽、雲相關)。

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李敖字敖之。隨著社會風氣上使用表字的慣例逐漸減少,現代社會的戶口登記的發展中也並未規範納入,表字的文化傳統在20世紀逐漸式微,已經很少人於日常生活使用,只在一些較注重文化修養層面和道德自律嚴格的家庭、宗族、團體和個人仍然保持和沿用。現代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既有十三億人漢字同名同姓重複率過高,一些民間人士與學者為此建議參酌文化基礎,支持在現代戶政的管理制度上建立「姓、名、字」三大系統以合理的相關辦法增加個人的識別度。

字也有一言字(如項籍字羽,屈原字原、名平)跟三言字的形式(如李建成毗沙門)。最常見的是兩言字。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只以排行作為字的:如劉邦字季。

特點

先秦女子的字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稱呼女子時是先字後姓,另外許多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如季姬姬姓人家的幼女)、孟姜姜姓人家的長女)、叔隗隗姓人家的三女)等。

另外在古文中,男性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如《史記》中稱呼孔子父親為「叔梁紇」,其中「叔梁」是字,「紇」是名;女性的完整姓名則是「字、姓、名」的次序,如季羋稱為「季羋畀我」,「季」是字,羋姓,「畀我」是名。

以字行

以字行是「以字行於世」的意思,是一個關於稱謂的術語。

漢字文化圈中,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地之古人,一般有「」有「字」,「以字行」即是因為種種原因,多僅稱呼此人的「字」,而不熟悉其「」。

例如明朝著名閣臣楊士奇,名,字士奇,但世人通常僅知其字,所以稱之為「以字行」[2]

反例,如李白,字太白蔣中正,字介石,因名、字都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說是「以字行」。

著名人物(依生年排列)

管仲夷吾、伍子胥伍員、屈原屈平、劉仲劉喜、項伯項纏、項羽項籍、王玄甫王誠、杜季良杜保、張仲景張機、房玄齡房喬、杜伏威杜堯、殷開山殷嶠、唐休璟唐璿、薛仁貴薛禮、孟浩然孟浩、呂洞賓呂嵒、武平一武甄、程鉅夫文海、王實甫德信、羅貫中羅本、劉伯溫劉基、楊士奇楊寓、唐伯虎唐寅、文徵明文壁、陳萬化陳矩、李盛唐李唐、胡雪巖光墉、區澤民區德、辜鴻銘湯生、孫祿堂福全、吳稚暉吳脁、洪棄生洪繻、陳師曾衡恪、廖仲愷恩煦、魏克三魏雋、李石曾煜瀛、劉仲文劉公、林獻堂朝琛、蔣百里方震、馬君武馬和、張君勱嘉森、汪辟疆國垣、李炳南李豔、胡剛復文生、許地山贊堃、胡若愚言愚、薩孟武本炎、陶希聖匯曾、俞平伯銘衡、龍榆生沐勛、張靈甫鐘麟、梁實秋治華、錢仲聯萼孫。

參考文獻

引用

  1. 「幼名,冠,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參見《禮記》〈檀弓上第三〉篇。
  2. 《明史·列傳第三十六》

來源

書籍

Template:漢字文化圈對人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