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水市,古稱上邽、成紀、秦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市境北界平涼市,西鄰定西市,南接隴南市,東毗陝西省寶雞市。地處黃土高原秦嶺交界,西北部為黃土梁峁和溝壑區,東南部秦嶺、關山為土石山區和森林。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市境。全市總面積14,277平方公里,人口331.17萬,市人民政府駐秦州區。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境內文化古蹟甚多,其中麥積山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

目錄

歷史演變

早在春秋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時,秦國即在這裡置邽縣,與冀縣(今甘谷縣)同為中國設縣之始,後歷稱上邽縣、成紀縣、秦州。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設天水郡,其名源自於「天河注水」的傳說,因而有「天水」之名[2]。東漢、三國期間改稱漢陽郡,西晉時改回天水郡。又因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於境內設秦州,後廢,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復設,因此天水有「秦州」之名。直至清代,秦州轄境仍相當於今日天水之範圍。

民國2年(1913年),撤秦州而設天水縣,天水之名沿用至今。1949年8月,解放軍進駐天水縣,成立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後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設置天水市。1985年7月,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天水縣併入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將原屬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設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2005年,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

行政區劃

至2013年10月31日,天水市下轄秦州區、麥積區兩個市轄區,甘谷縣、武山縣、秦安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個縣,面積14392平方千米,總人口340萬,常住人口3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3%,城區人口60.3萬人。

地理位置

天水市以秦嶺為界線,地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渭河流經本市北部,秦嶺以北諸河流皆匯入渭河;嘉陵江西源——西漢水(亦名犀牛江)發源自本市南部,秦嶺以南各河流皆匯入嘉陵江。

天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與敦煌武威張掖酒泉乃至新疆曾所擁有的諸多千佛洞並為佛國古道上的歷史見證。麥積山石窟有西魏文帝次子武都王元戊為其母追善的佛洞數座。

氣候特點

天水市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加之地形複雜,因此不同區域的氣候有明顯差別。天水北部降水明顯少於天水南部,冬季氣溫在冰點上下,因此亦是冬季集中供暖的南界所在,降水較少。夏季稍微悶熱,全年降水都在5月至9月集中。一月平均溫為−2.0℃;七月平均溫22.8℃。在春季期間,天水有時受到揚塵天氣的影響,秋季以陰雨天氣為主。全年日照時數約1910小時(43.6%)。

人口民族

人口密度

天水市 3262549 100 1900/8/14 3667338
秦州區 643906 19.74 1900/9/23 680094
麥積區 553268 16.96 1900/6/8 617592
清水縣 266908 8.18 1900/5/12 320178
秦安縣 515423 15.8 1900/11/16 616311
甘谷縣 559713 17.16 1900/12/21 629905
武山縣 437268 13.4 1900/8/4 455181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286063 8.77 1900/8/5 348077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262548人[10]。其中,男性人口為1645313人,占50.43%;女性人口為1617235人,占49.57%。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74。0——14歲人口為680066人,占20.84%;15——64歲人口為2325116人,占71.27%;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7366人,占7.89%。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98%。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占總人口的69%[3]

經濟發展

天水是甘肅經濟開發較早的城市,亦是西北地區的工業重鎮[4],關中——天水經濟區唯一位於甘肅省的城市。目前工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電子電器、機械製造、輕工紡織三大行業為主導。

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35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142.2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148.4億元,增長11.5%。

交通建設

公路線路

天水地處西安、蘭州的中間,G30 連霍高速、Kokudou 310(China).svg 310國道、Kokudou 316(China).svg 316國道穿城而過,與周邊縣區也有高速公路連接。

鐵路線路

天水站是中國鐵路總公司隴海鐵路的沿線車站,屬蘭州鐵路局管轄,為客貨運一等站。天水南站於2017年7月9日隨寶蘭客專一起開通運營。

中國鐵路總公司隴海鐵路:葡萄園站,元龍站,渭灘站,伯陽站,社棠站,天水站,楊家河站,南河川站,三陽川站,渭南鎮站,新陽鎮站,馬家磨

航空航線

Airport Sign.svg天水機場於2008年9月28日啟用,是軍民合用機場,開設往來西安天津重慶杭州南京大連以及成都的航線。

公共交通

市內運營着眾多的出租車,公交系統與主城區的周邊鄉鎮都有專線,同時天水市正在建設天水有軌電車項目,1號線起點在秦州區友誼路,終點是麥積區天水站。

旅遊文化

天水是華夏文明和漢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榮譽[5]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交相輝映。境內文化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其中麥積山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文化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對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廟內雕樑畫棟,古柏參天。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位於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平均2米,現已出土陶、石、骨、飾等珍貴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等。

大地灣遺址從公元前8300年開始,到公元前4800年為止,時間跨度近4000年,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其中大地灣一期文化是黃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於陝西半坡遺址1000多年,處於西北區文化的源頭地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中實屬罕見,在國內評定的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列第12位。

秦國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遊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從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發展起來的。秦先祖贏非子因牧馬有功,被周王封邑於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市東南的牧馬灘,據考證為秦先祖非子牧馬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秦簡和七塊木板地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邽縣(今清水一帶)和冀縣(甘谷一帶)曾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是中國郡縣制的源頭。

石窟文化

天水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全市境內有大小石窟6處。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後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開鑿於形似農家麥垛的懸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後秦至清代的歷代鑿窟和造像,風格各異,精美絕倫,既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又是藝術陳列館。它與仙人崖甘谷大像山華蓋寺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等眾多石窟組成了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6]

三國古戰場文化

天水在歷史上為隴右第一重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處於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三國文化是天水歷史厚重的一頁,也是天水歷史極富盛名之所在。

文化遺產

主要景點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 仙人崖  石門 伏羲廟 玉泉觀 南郭寺
 大像山  水簾洞 天水街亭溫泉 姜維墓 李廣墓 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遺址)  

教育方面

高等學府

天水師範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8]

高級中學

甘肅省天水一中(省級示範)

天水市第二中學(省級示範)

天水市第三中學

天水市第四中學

天水市第六中學

天水市第八中學

天水市第九中學(省級示範)

初級中學

天水市逸夫實驗中學

天水市第五中學

天水市龍園中學

天水市第七中學

職業教育

天水市第二師範

天水市衛生學校

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

視頻

天水市相關視頻

甘肅天水城市形象宣傳片
甘肅天水——地圖看城市建設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