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东汉
行 7: 行 7: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汉哀帝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
 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 汉哀帝]] 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王允]] [[ 王朗]] 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於 2020年3月1日 (日) 15:55 的修訂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御史大夫

東漢

首先,對於漢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事務,太尉執掌兵馬,而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到了西漢初期,沿襲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三公。不過,在西漢時期,太尉並不常設,實際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對於皇帝來說,顯然不放心將兵權交給某一個大臣手中。到了漢武帝晚年,因為丞相權力過大,所以通過大司馬大將軍這一官職,以此來限制丞相的權力

由此,在漢武帝在位時期,三公實際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或者大將軍,也即用大司馬取代了太尉這一官職。比如霍光、衛青等人都曾擔任大司馬大將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漢武帝之後,漢成帝即位後選擇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將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提升到與丞相相等。由此,在漢成帝在位時,「三公」分別指大司馬、大司空、丞相這三個官職。到了漢哀帝在位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那麼,這一時期的「三公」,也就變成了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總體而言,在西漢中後期,「三公」雖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權力上,還是要數掌握兵權的大司馬最大。並且,對於這一時期的大司馬,往往還兼任着大將軍一職,並且可以參與到朝廷事務的處理中,所以在權力上遠超丞相一職。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劉秀這位皇帝在位時,依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不久之後,漢光武劉秀改大司馬為太尉,並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由此,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王允王朗等人只能稱之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東漢時期,實權已轉移到尚書台,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

最後,在東漢時期,太尉、司徒、司空成為「三公」,在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權的太尉居首位。不過,到了東漢中後期,特別是漢和帝之後,大將軍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別是東漢末年,三公已經是有名無實了。比如董卓自為相國,居三公之上。也即在這一歷史階段,往往是擁有兵馬的將軍位居三公之上,並且執掌了朝廷的大權。對於漢朝的「三公」,最終被曹操所中止。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背景下,曹操罷去三公復置丞相,也即以丞相這一官職掌握了東漢朝廷的大權,促使漢獻帝劉協成為了傀儡。

相關信息

宋徽宗時,將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改為太師、太傅、太保(原來稱三師)為三公。元代和明清時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沿用此官作為大臣的最高榮譽頭銜。

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