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神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神宮
圖片來自boo2k

三神宫印尼语:Vihara Bodhisatva Karaniya Metta,意为”慈悲菩萨庙”;潮州話:Sa Sin Keng),位於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老埠头,周围多为華裔潮州人居住之地。最初建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西加地区最为古老的佛教寺庙,也是婆罗洲最负盛名的妈祖庙之一。

三神宫原位於坤甸卡江(Sungai Kapuas)旁胜喜路(今Jalan. Sultan Muhammad)南侧,後迁来现在的地方。随后同“大伯公庙”与供奉哪咤三太子的“太子爷庙”合在一起,称为“三神宫”。宫内後有广东肇庆会馆所赠歌颂妈祖赐福的匾额“恩湛海甸”,後华人遂命名此地为“坤甸”。

歷史

三神宫正座(天后圣母)係在康熙十二年(1679年)由中国侨民南迁至胜喜路。1904年,华商总会领导各商家协助,由黎金祥热心捐赠土地作为建庙之用,随後由华商总会聘请十八位中国侨民前来建庙。

1939年日军南侵时,该宫幸有宫主父亲林亚豹竭力維持運作。19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促商会在庙旁的空地建造一座学校(今育德女校)。1972年首次重修之时,由四位妇人贊助包修。1990年为响应政府的91年旅游号召,三神宫迎接来了一次更大的修建。

第一次重修

1990年9月1日宣佈开工重修三神宫,至11月正式动工,当时只完成了屋顶底板墙壁以及七层塔。1991年12月24日停工。1992年農曆二月初九,曾杏娥女士接手宫内外,如天公爷、南北斗、天官赐福、门神、全宫内壁图、葫芦、神桌、妈祖全身以及太子爷全身,存下南海观音以及佛祖全身(於当年二月份整修)。

1990年,宫内的天地神炉、妈祖神牌、神龛、全身宝莲灯、妈祖神前四只圆柱、全宫周围屋顶主柱(用藤圈成)花瓶、古钟(乾隆54年),还有妈祖、伯公、太子爷抬轿2顶以及石磬,寄放至西加孔教会保存(至今未交回)。

第二次整修

2012年9月24四日(农历八月初九),在时任三神宫外交理事人曾杏娥女士的领导下,三神宫开始了第二次重修。第二次重修后,三神宫的建筑构造有了新的变化。布局上,采取了“四方天地久久长,后山更比前山高”的理念。

第一, 在位于本座的妈祖庙两侧的“龙井”与“虎井”的上方开辟了天井,使得阳光透过天井能够照射到庙堂内。这种巧妙利用自然光线并且对古体建筑本身无任何损坏的技术手段在众多的中式庙宇中实属罕见。第二,在三神宫的后部殿堂加高,使得在侧面看起来是后一层比前一层更加高的叠层格局。

重要历史遗物

  • 天地神炉(康熙十二年,1673年)
  • 彩绘妈祖塑像(康熙十二年,1673年)
  • 伯公神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 “湛恩海甸”匾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