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
图片来自xuite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下营区,主神为玄天上帝,为下营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民众俗称为“大庙”、“下营上帝庙”、“上帝公庙”,是下营庄六姓共治庙宇,三百多年来香火不断。

历史沿革

  • 据庙方所编沿革,该庙草创于永历15年(1661年)由郑成功部属刘国轩洪旭潘庚锺等人在下营屯垦时发起,奉祀玄天上帝开天炎帝。原本仅为一茅草建筑,位置约在今庙址西南1里处。该地俗称“庙地区”。但据文献资料显示,1664年郑经即位后始派刘国轩前往半线(今彰化)屯田。另洪旭于1661年ㄧ直留守金厦,并未到台;潘庚锺更是在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已阵亡。按清代台湾府志所载,明郑时建立的真武庙有8座,未有该庙之记载。昭和八年(1933年)出版相良吉哉著《台南州祠庙名鉴》则记载下营上帝庙创建于康熙35年(1696年)
  • 康熙24年(1685年),台厦道巡狩周昌主导迁建于现址。清乾隆12年(1747年)8月,台湾监察御史范咸,其莅庙拈香,发起增建前殿及将后殿添高3尺,并恭塑玄天大上帝神像,镇座大殿。授庙额为“北极殿”。嘉庆20年(1818年)2月,后殿坍塌,当时富绅沈怀(沈万全)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并在庙前置石阶,长1丈8尺。咸丰9年(1829年)稍作整修。光绪17年(1891年)8月,重新兴建,再添高3尺,并于庙前面挖掘一泓泮月池(为现在的武承恩公园)。
  • 日治大正8年(1919年)八月,信众鉴于庙势低洼、装饰剪黏亦损坏,又议重修再添高3尺6寸。历史上的四次增高庙基皆是因急水溪不断向南改道冲刷之故。
  • 民国:民国40年(1951年)正月,重修屋顶。而后信众感旧庙矮小狭隘,倡改建成现代化三层楼殿以谢神佑,于民国78年(1989年)八月竣工。民国92年于庙后再增建太岁殿。民国98年,购得下营地区的第一家公医院“文贵医院”产权,而后县政府指定“文贵医院”为历史建筑,并于民国99年拆除兴建香客大楼。

现有资料可查建醮年份

  • 第一次建醮:大正4年(1915年)农历11月,七朝清醮
  • 第二次建醮:大正10年(1921年)农历11月,重修庆成清醮
  • 第三次建醮:昭和4年(1929年),祈安清醮
  • 第四次建醮:民国78年(1989年)农历8月,重建庆成七朝清醮

祭祀圈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的祭祀圈以今日下营区中心的区域为主。包含下营里、仁里里、后街里、宅内里、营前里、新兴里。

信仰圈

今日除下营六姓祭祀圈之外,信仰范围涵盖下营区茅港里、中营里、开化里、西连里、红厝里、甲中里、大屯里、大埤里、贺建里和附近区域等地,及遍及国内、外各地。

奉祀神祇

祭典

玄天上帝圣诞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玄天上帝圣诞日,从三月初一日至初五日是下营人庆祝玄天上帝圣诞的日期。至茅港尾邀请 观音佛祖(茅港尾观音寺)及天上圣母(茅港尾天后宫)一起看戏,各式艺阵、梨园管阁以酬神恩。后决议从民国七十八年开始改为每三年一科(农历初四和初五),举行绕境仪式,巡视各境和众人丁平安,此传统维持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上帝爷公圣诞期间,庄民吃润饼(举行香科之年并办桌 宴请亲友)、攻炮城等,是下营地区最重要的祭典活动。三年一科的绕境,俗称为“扛大轿”,特殊扛轿方式称为“犁轿”。以入庙之际,各阵头、神轿、锣鼓等 ,无不卯足全劲表演,最具看头,人称“下营香科”。

相关艺阵

  • 下营庄营前角七鹤阵: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
  • 下营庄沈姓八仙阁: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
  • 下营庄沈姓白蛇传: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
  • 下营庄沈姓新编牛犁歌: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阵,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姜林姓西游记艺阁: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姜林姓纺车轮: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曾姓八美图: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阵,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曾姓布马阵: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阵,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曾姓樊梨花征西: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洪姓高跷阵: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阵,目前已停摆。
  • 下营庄洪姓观音救红孩儿:为下营三月扛大轿时,所出动的角头艺阁,曾一度停摆,但于2019年癸巳年的绕境活动中,仍有出阵头。
  • 大屯寮斗牛阵:为全台最早的斗牛武阵,约有七、八十年历史。老一辈村民说,华视开播时,在社区民俗技艺的节目中采访介绍,轰动一时。由于颜色彩绘精致、鲜艳,活动过程刺激热闹逼真,也曾被台南县府赞许并商借过。
  • 大埤济中坛忠义堂八家将:于20馀年前成立,师承麻豆安业地藏庵。出阵的成员神职为刑具爷、小差、甘将军、柳将军、范将军、谢将军、春神、夏神、秋神、冬神,各掌器械,在神明驾前开路除魔。

相关俗谚

  • “三月人是疯妈祖,下营人是疯犁轿”
  • “第一富翁上帝公、第二富翁曾春风、第三富翁崎头旺、第四富翁文贵王。”
  • “大上帝云游四海溜溜去、二上帝开路先锋地理师、三上帝降妖伏魔流氓王、四上帝才高八斗状元师、五上帝精通药理是郎中、六上帝七上帝守角头。”

典藏文物

  • 古碑类

“下营北极玄天上帝庙沿革志”,民国44年(1955),现藏于武承恩公园内。

  • 匾额类

“北极声灵”,咸丰10年(1860),本庄弟子沈德仪敬奉谢。

“高明配天”,咸丰10年(1860),本庄弟子董事仝立

“普惠济迷”,昭和2年(1927),十六甲驻在员上园丸二敬立。

“帝德参天”,昭和4年(1929),蚁子姜林唇、姜林本、姜林舜、姜林呼、姜林世仝谢。

“玄枢运天”,昭和4年(1929),台南北极殿中和境立。

  • 器物类

“下营北极殿古香炉”,康熙24年(1685)。

“下营北极殿木刻签诗板”,疑是乾隆年间。

“玄天四上帝头旗”,明治43年(1910)。

“玄天三上帝凉伞”,大正2年(1913)。

“茄苳入石榴老神案”,大正15年(1926)。

“旧庙龙柱”,大正9年(1920),姜林涂、杨姜力喜捐,现藏于武承恩公园内。

“旧庙古钟”,昭和2年(1927),信士曾仲敬谢,私人收藏。

  • 字画类

“敬天畏地”,书法大师朱玖莹墨宝,三楼玉皇殿。

“彩绘”,彩绘大师潘岳雄,一楼大殿。

“忠、孝、节、义”四壁画,壁画大师王宝树,一楼大殿。

“壁堵”,彩绘大师李汉卿,1988。

另外藏有许多在旧庙拆除时,保存下来的旧庙剪粘、交趾陶、泥塑、木雕等文物。

管理组织

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的管理组织为“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管理委员会”,是下营地区最大的民间团体之一,地方上许多重要决策都和它有关。由六姓(姜林、陈、曾、沈、洪及什姓)代表推选委员,而委员也受六姓代表所监督,是个由上而下且由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构,使得下营形成一个独特以“上帝公”为首的六姓共治非血缘社会型态。估计至少有200年以上历史的共治社会。目前发现最早的现存文件资料为清道光22年(1842年)的《番仔桥埤水阄份书》,当时名称为“武承恩”公号。日明治35年(1902年)改“六姓共同事务所”名下土地达160馀甲。日大正12年(1923年)签有《共业地武承恩契约书》。民国39年(1950年)改为董事会制,名“下营武承恩六姓财产管理委员会”,土地约百馀甲。民国69年(1980年)起每姓推选代表出任管理委员会之委员,土地80馀甲,并更名为“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管理委员会”至今。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