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教宗亚历山大三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宗
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PP. III
罗马主教
来自 新浪博客 的图片
当选 1159年9月7日
就任 1159年9月20日
卸任 1181年8月30日(在位21年344天)
前任 教宗亚德四世
继任 教宗路爵三世
个人资料
本名 Rolando Bandinelli
出生 约1100年或1105年
锡耶纳
逝世 1181年8月30日
教宗国奇维塔卡斯泰拉纳
参见其他以历山为名的教宗

教宗亚历山大三世拉丁语Alexander PP. III;约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罗兰多·巴蒂内利(Orlando Bandinelli),1159年9月7日当选罗马主教(教宗),同年9月20日即位至1181年8月30日为止。[1]从14世纪以来,他被认为是巴弟内利贵族家族中的成员,但这还没有被证实。[2]

概述

亚历山大三世是神学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波罗那教书时,写了一本法学大纲,而且为《格拉齐安敕令》注释,另外则写有神学论文多篇。他在教宗恩仁三世时代被擢升为执事级枢机,在教宗亚德四世时为最得力的顾问[3]

腓特烈一世(巴巴罗沙、腓勒德力Frederick Barbarossa),是中古世纪德国最伟大的皇帝,他梦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统治义大利。亚德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会成为全欧洲的主人外,连教会都会受他的控制[4]。1159年,亚德死后,半数的枢机们选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坚强的卓越人物担任教宗,就是亚历山大三世。其馀的少数枢机们,得到罗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选一人为教宗,称对立教宗维笃四世Antipope Victor IV (1159–1164),虽然选举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对亚历山大三世的坚强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个教会会议,叫他们公开表示拥护威克多。但是亚历山大三世受到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匈牙利西西里的支持[5]。这种作法使得教会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胁,亚历山大三世不得不处理,他将腓特烈和对立教宗开除教籍。可是德国大军已压境,他只好先放弃罗马前往法国避难,亚历山大三世联合义大利各城作战,双方互有胜负,战争拖了17年,1176年腓特烈军在莱拿闹(Legnan)惨败,腓特烈不得不认输。1177年,亚历山大三世当时在威尼斯(Venice),腓特烈前去求饶,在圣马尔谷大殿前跪伏亚历山大三世脚下请求宽恕。亚历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来,恢复了他的教籍,并赐他一个“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6],表示宽恕。至此,腓特烈企图控制教宗的计画破灭,他只能对德国境内各主教行使其威权[7]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任内,坎特伯雷总教区总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会法庭的独立权力问题上发生严重争论[8]。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林敦宪章》里,禁止教会向罗马上诉,冲突的结果,贝克特被放逐到法国。1170年圣诞,贝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坛前被杀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贝克特为殉道者。亚历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贝克特为圣徒,并订立法规,规定以后一切敕封圣徒是教宗特定的权力。1179年,亚历山大召开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为改革通过法案[9]。亚历山大三世死在罗马近郊奇维塔卡斯泰拉纳,他的尸体安葬在拉特郎堂[10]

亚历山大的政治

亚历山大三世是第一位直接关注波罗的海以东地区宣教活动的教宗,他可能于1164年在瑞典设立了乌普萨拉总主教,[11] 这件事是在他最亲密的朋友隆德大主教埃斯基尔的建议下做成的。 埃斯基尔曾经任命一位本笃会的修士福克为爱沙尼亚的主教,但他因为和丹麦国王有冲突,而被流放到法国的克莱尔沃。1171年亚历山大成为第一位解决芬兰教会问题的教宗,据称芬兰人骚扰神父并且只有在战争时期才倚靠上帝[12]

亚历山大不仅击败了巴巴罗萨(德语:Friedrich I Barbarossa,腓特烈一世(红胡子) (神圣罗马帝国)),还因著1170年发生的托马斯·贝克特谋杀案,使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屈服。他和贝克特的关系非同寻常,后来在1173年,贝克特被封为圣徒。[13] [14] 这是由亚历山大封圣的第二位圣徒,而第一位是1161年的忏悔者爱德华[15] 不过,他在1172年确认了亨利爱尔兰之领主的地位。

通过1179年5月23日签发的教宗诏令,他承认了阿方索一世葡萄牙国王的权利,而这个国王的称号是阿方索自封的。这在葡萄牙成为一个被世界承认的独立王国的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阿方索从1139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国王的称号。)[16]

改革的成就

即使作为一名逃亡者,亚历山大仍然受到法国路易七世的青睐和保护。 1163年,他召集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神父与主教参加图尔会议(Council of Tours),除其他事项外,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教会圣职的非法划分、教会牧者放高利贷,占用十一奉献。[17]

1179年三月,亚历山大三世召开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即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教会会议之一,天主教称之为第十一次大公会议。这个法案包括了好几个教宗为改善教会状况而制定的计划书,其中规定,如果未达到三分之二枢机的选票,没有人可以被选为教宗。[18]该规则于1996年略有改变,但2007年又恢复原状。这次会议标志著亚历山大三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罗马共和国就迫使亚历山大三世离开罗马这座城市,他从此就再也没有重新回到罗马。1179年9月29日,一些贵族建立了反亚历山大三世联盟。但教宗通过明智地使用金钱,仍然把握大权,控制局面,结果他在1180年1月被世俗权贵免职。1181年,亚历山大三世开除了苏格兰国王威廉一世的教籍,并且禁止他参加任何圣事活动。[19] 他于1181年8月30日在奇维塔卡斯泰拉纳去世。

主要成就列举

1、推广圣额我略七世教宗的改革方案。

2、公元1163年发三道通喻,要求神职人员正确研究方向。

3、公元1163年5月19日召开多鲁能会议,致塞德苏外邦人首长书:论玛利亚的圣肉身,死后未尝腐朽(DS 748)。

4、公元1163年与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共同为巴黎圣母院奠基。

5、公元1170年5月28日,致齐肋木(Guilelmus)总主教书:论对基督人性之谬论(DS 749)。

6、公元1177年2月18日,再致齐肋木总主教书:论对基督人性之谬论(DS 750)。

7、公元1177年与腓特烈一世签订《威尼斯和约》。

8、公元1179年3月5日至19日或22日,召开拉特朗第三届会议:论选举教宗的规则等。第三期会议论圣职买卖罪(DS 751)。

9、(年份不详)致雅农总主教书:论不法的卖契(DS 753)。

10、(年份不详)致白利亚主教书:论婚姻的束缚(DS 754)。

11、(年份不详)致沙肋尼总主教书:论同意结婚的效果(DS 755~756)。

12、(年份不详)致庞济主教克罗蒙书:论圣洗的方式(DS 757~758)。

13、一连任命斯科拉里(Scolari)为枢机执事、枢机司铎和枢机主教,即之后的格肋孟三世(Clemens III 1187~1191)教宗。

参考文献

  1.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英语). 
  2. Maleczek, W. (1984). Papst und Kardinalskolleg von 1191 bis 1216 (in German). Wien. p. 233 note 168. ISBN 3-7001-0660-2.
  3. 邹保禄,《历代教宗简史》,(台南:闻道出版社,1983),167。
  4. 幕启蒙,《天主教史(卷二)》,侯景文译,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02),124。
  5. 培克尔,《基督教史略》,萧维元译, (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61),159。
  6. 祈柏尔,《基督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李林静芝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147。
  7.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谢受灵、赵毅之译,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7),450。
  8. 比尔奥斯汀,《基督教发展史》,马杰伟、许建人译, (香港:种籽出版有限公司,1991),205-206。
  9. 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译, (香港:海天书楼有限公司,2007),290。
  10. 邹保禄,《历代教宗简史》,(台南:闻道出版社,1983),169。
  11. Papal Letters to Scandinavia and their Preservation, Anders Winroth, Charters, Cartularies and Archives: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Documents in the Medieval West, ed. Adam J. Kosto and Anders Winroth,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2002), 178.
  12. "Letter by Pope Alexander III to the Archbishop of Uppsal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09-27.. In Latin. Hosted by the National Archive of Finland. See [1] and Diplomatarium Fennicum from the menu.
  13. Norton, Christopher (2006). St. William of York. Rochester, NY: Boydell Press. p. 193. ISBN 1-903153-17-4.
  14. St. Thomas Becket. Biography.com. Retrieved: 21 March 2013.
  15. Norton, Christopher (2006). St. William of York. Rochester, NY: Boydell Press. p. 193. ISBN 1-903153-17-4.
  16. Peter Linehan and Janet Laughland Nelson, The Medieval World, Vol.10, (Routledge, 2001), 524.
  17. Pennington, Kenneth. "Pope Alexander III", The Great Popes through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Frank J. Coppa, ed.),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2) 1.113-122
  18. Joseph F. Kelly, The Ecumenical Council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 History, (Liturgical Press, 2009), 83.
  19. Joseph F. Kelly, The Ecumenical Council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 History, (Liturgical Press, 2009), 83.

译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