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爱新觉罗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爱新觉罗氏''',”)
 
行 1: 行 1:
'''爱新觉罗氏''',
+
'''爱新觉罗氏''',{{Infobox royal house
 +
|surname          = 爱新觉罗
 +
|estates          = [[颐和园]] ([[北京]])<br>[[圆明园]] ([[北京]])<br>[[渖阳故宫]] ([[渖阳]])<br>[[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
 +
|native_name      = Aisin Gioro
 +
|image_size      = 180px
 +
|type            = [[中国]][[皇室]]
 +
|country          = {{flat list|
 +
*{{Flag|Qing dynasty}}
 +
*{{Flag|Manchukuo}}}}
 +
|coat of arms    =  Seal of Qing dynasty.svg
 +
|parent house    = [[后金]]([[觉罗氏]])
 +
|titles          = * [[大清皇帝]]
 +
* [[中国皇帝]]
 +
* [[后金]][[可汗]]
 +
* [[天子]]
 +
* [[满洲国皇帝]]
 +
* [[蒙古大汗]]
 +
* [[西藏]][[文殊皇帝]]
 +
|styles          = [[陛下]]、[[殿下]]
 +
|founded          = {{Start date and age|1616|2|17}}<br>[[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
|founder          = [[努尔哈赤]]
 +
|final ruler      = [[溥仪]]
 +
|current head    = [[金毓章]]<ref>[http://www.theage.com.au/news/World/Heir-to-Chinas-throne-celebrates-a-modest-life/2004/11/26/1101219744548.html?from=moreStories Heir to China's throne celebrates a modest life], ''The Age'', November 27, 2004</ref>
 +
|deposition      = [[清朝]]:[[1912年]][[2月12日]]<br>(《[[宣统帝退位诏书]]》)
 +
[[满洲国]]:[[1945年]][[8月18日]]<br>(《[[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
 +
|ethnicity        = [[满族]]
 +
}}
 +
{{Chinese|t={{linktext|爱新觉罗}}|s={{linktext|爱新觉罗}}|p=Àixīn Juéluó|bpmf=ㄞˋ ㄒㄧㄣˉ ㄐㄩㄝˊ ㄌㄨㄛˊ|w=Ai<sup>4</sup>-hsin<sup>1</sup> chueh<sup>2</sup>-lo<sup>2</sup>|tp=Jhùyin fúhào|mps=Aìshīn jiúelúo|mnc=ᠠᡳᠰᡳᠨ<br>ᡤᡳᠣᡵᠣ}}
 +
{{Contains Manchu text}}
 +
 
 +
'''爱新觉罗氏'''{{efn|1={{标音|拼音=Àixīnjuéluó shì,又读作:Àixīnjiàoluó shì}}}}({{lang-mnc|ᠠᡳᠰᡳᠨ<br />ᡤᡳᠣᡵᠣ|v=Aisin Gioro|a=Aisin Giuro}}),是[[清朝]][[国姓 (消歧义)|国姓]]。清朝皇室以《[[爱新觉罗宗谱]]》来记录宗族成员。
 +
 
 +
==概论==
 +
爱新觉罗虽是清朝国姓,但是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文献上对于其姓氏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该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不过由于各项说法经常自相衝突,目前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爱新觉罗在满族姓氏中,原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姓,甚至不属于[[满族八大姓]],直到历史上清朝建立成为国姓地位才逐渐提高。
 +
 
 +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清朝]]灭亡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使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今姓爱新觉罗的人估计已高达30~40万。
 +
==含意==
 +
爱新觉罗在满语含意为「[[黄金]]」,原先在[[满族姓氏]]结构中,“'''爱新'''”其实是[[穆昆]](族名,{{lang-mnc|ᠮᡠᡴᡡᠨ|v=mukūn|a=mukvn}}),满语“[[金国]]”之意;“'''[[觉罗氏|觉罗]]'''”才是[[姓氏]],直到[[皇太极]]建国清朝,决定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才使「爱新觉罗」成为一个整体姓氏,除彰显尊贵外一方面也是象徵继承蒙古大统的[[黄金家族]]。根据[[女真]]文学家兼[[满学]]家,清朝[[宗室]]后裔[[金启孮]]考证,[[觉罗氏]]源于金朝时期的「交鲁氏」。但关于“爱新”为“金”姓的解释,有认为其意源自清皇族与金代女真统治者源于同一部族之说,然而[[清太宗]][[皇太极]]对此予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满文老档》(太宗朝)第七函。《清太宗实录》卷9)故此说法不可信。
 +
 
 +
清亡以后族人为防止身份遭到危险大多改姓,现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情况:
 +
*取[[汉姓]]:按照[[清帝退位]]时的规定条款(《[[清室优待条件]]》),嫡系后裔主要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姓|金]]”,如现任家族首领[[金毓章]]及父亲[[金友之]]。
 +
**也有其他选择[[艾姓|艾]]、[[罗姓|罗]]、[[肇姓|肇]]、[[赵姓|赵]]等。
 +
*直接弃用:表示对皇族后裔身份避而不谈,如大[[书法]]家[[启功]],直接以名字中的「启」为姓。
 +
*保留或恢复原姓者:表示对皇族后裔的身份为荣:如[[爱新觉罗·毓嶦]]、[[爱新觉罗·启骧]]、演员[[爱新觉罗·启星]]、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崌等。
 +
**不过也由于无法确认血脉真伪,因此出现了许多藉机攀附的「冒姓者」。
 +
 
 +
== 家族世系谱 ==
 +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清兵入关]]统治[[中原]]初期,[[皇家]]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亦有相当多人使用[[满文]]姓名,康熙年间才开始採用[[汉人]]按[[字辈]]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帝]]名为胤禛,康熙孙辈用「弘」字。[[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闓」、「增」、「祺」。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
 
 +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命其兄弟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禅位]]予[[嘉庆帝]]永琰后,“永”字为[[常用字]],反而自己将永琰改名为「顒琰」,不仅扰民程度降低,而且避免兄弟改名。[[道光帝]]绵宁继位后,由于嘉庆帝的遗诏之缘故,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
 
 +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訢]]、[[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嘉庆帝姪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则是「力」部。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
 
 +
{| class="wikitable" width=40%
 +
|-
 +
! &nbsp;||顺序||辈份用字||部首||例
 +
|-
 +
| 1|| [[雍正帝]] ||胤/允||示||{{ubl|[[胤禛]](雍正帝)|[[允礽]](理密亲王)|[[允禩]](廉亲王)|[[胤祥]](怡贤亲王)}}
 +
|-
 +
| 2|| [[乾隆帝]] ||弘||日||
 +
{{ubl|[[弘曆]](乾隆帝)|[[弘昼]](和恭亲王)|[[弘皙]](已革理亲王)|[[弘㬙 ]](理恪郡王)|[[弘旺]](允禩之子)}}
 +
|-
 +
| 3|| [[嘉庆帝]] ||永/顒||玉||{{ubl|[[永璜]](定安亲王)|[[永琪]](荣纯亲王)|[[顒琰]](嘉庆帝)|[[永璂]](继后之子)}}
 +
|-
 +
| 4|| [[道光帝]] ||绵/旻||心||{{ubl|[[绵亿]](荣恪郡王)|[[旻宁]](道光帝)}}
 +
|-
 +
| 5|| [[咸丰帝]] ||奕||纟/言||{{ubl|[[奕詝]](咸丰帝)|[[奕訢]](恭亲王)|[[奕纬]](隐志郡王)|[[奕譞]](醇贤亲王)}}
 +
|-
 +
| 6|| {{ubl|[[同治帝]]|[[光绪帝]]}} ||载||水||{{ubl|[[同治帝|载淳]](同治帝)|[[载湉]](光绪帝)|[[载沣]](醇亲王)}}
 +
|-
 +
| 7|| [[宣统帝]] ||溥||人||{{ubl|[[溥儁]](原大阿哥)|[[溥仪]](宣统帝)}}
 +
|-
 +
| 8|| ||毓||山||[[毓嵒]]([[宣统帝]]嗣子) 
 +
|-
 +
| 9|| ||恒||金||[[恒镇]]([[毓嵒]]长子) 
 +
|}
 +
 
 +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而光绪帝和宣统帝均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
 +
 
 +
== 注释 ==
 +
{{notelist|iger=}}
 +
 
 +
== 参考文献 ==
 +
=== 引用 ===
 +
{{Reflist|2}}
 +
 
 +
=== 来源 ===
 +
 
 +
== 外部链接 ==
 +
;网页
 +
* {{Cite web |url = http://www.manchus.cn/plus/view.php?aid=4260 |title =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的奠基人》 |author = 何溥滢}}
 +
 
 +
== 参见 ==
 +
* [[觉罗氏]]
 +
* [[玉牒]]
 +
* [[黄带子]]、[[红带子]]、[[紫带子]]
 +
 
 +
{{DEFAULTSORT:A}}
 +
[[Category:爱新觉罗氏| ]]

於 2018年12月2日 (日) 12:58 的修訂

愛新覺羅氏Template:Infobox royal house

愛新覺羅氏
漢語名稱
簡化字 爱新觉罗
繁體字 爱新觉罗
滿語名稱
滿文 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愛新覺羅氏[lower-alpha 1]滿語ᠠᡳᠰᡳᠨ
ᡤᡳᠣᡵᠣ
穆麟德Aisin Gioro太清Aisin Giuro),是清朝國姓。清朝皇室以《愛新覺羅宗譜》來記錄宗族成員。

概論

愛新覺羅雖是清朝國姓,但是在滿文資料中很少使用這個名稱,如《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中,一共只出現過三次。文獻上對於其姓氏起源有各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該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是根據遠祖部族支系遠近劃分的,意思即為「愛新部族」遠支。不過由於各項說法經常自相衝突,目前學者一般相信,這個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創造,用來塑造其地位。愛新覺羅在滿族姓氏中,原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姓,甚至不屬於滿族八大姓,直到歷史上清朝建立成為國姓地位才逐漸提高。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后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使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現今姓愛新覺羅的人估計已高達30~40萬。

含意

愛新覺羅在滿語含意為「黃金」,原先在滿族姓氏結構中,「愛新」其實是穆昆(族名,滿語ᠮᡠᡴᡡᠨ穆麟德mukūn太清mukvn),滿語「金國」之意;「覺羅」才是姓氏,直到皇太極建國清朝,決定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才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整體姓氏,除彰顯尊貴外一方面也是象徵繼承蒙古大統的黃金家族。根據女真文學家兼滿學家,清朝宗室後裔金啟孮考證,覺羅氏源於金朝時期的「交魯氏」。但關於「愛新」為「金」姓的解釋,有認為其意源自清皇族與金代女真統治者源於同一部族之說,然而清太宗皇太極對此予以否認:「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滿文老檔》(太宗朝)第七函。《清太宗實錄》卷9)故此說法不可信。

清亡以後族人為防止身份遭到危險大多改姓,現今發展大致分為以下情況:

家族世系譜

按《滿洲氏族通譜》,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清兵入關統治中原初期,皇家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亦有相當多人使用滿文姓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字輩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帝名為胤禛,康熙孫輩用「弘」字。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祺」。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雍正帝胤禛登基後,命其兄弟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禪位嘉慶帝永琰後,「永」字為常用字,反而自己將永琰改名為「顒琰」,不僅擾民程度降低,而且避免兄弟改名。道光帝綿寧繼位後,由於嘉慶帝的遺詔之緣故,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訢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嘉慶帝姪子綿億,就因替長子命名「奕銘」,被嘉慶帝斥責,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遠」為由,被革除職務。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家族世系屬於登基皇帝輩份,譜份越高。

  順序 輩份用字 部首
1 雍正帝 胤/允
2 乾隆帝
3 嘉慶帝 永/顒
4 道光帝 綿/旻
5 咸豐帝 糹/言
6
7 宣統帝
8 毓嵒宣統帝嗣子)
9 恆鎮毓嵒長子)

咸豐帝只有兩子,長子同治帝無嗣,次子未命名夭折;而光緒帝和宣統帝均無子嗣,因此將道光帝的直系子孫當作近支。道光帝是「綿」字輩,近支至「恆」字輩已為六世,「啟」字輩以下行輩的第二字偏旁已無統一。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外部鏈接

網頁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