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脂肪肉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脂肪肉瘤是恶性软组织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30~70岁患者,以50岁左右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四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好发,上肢、腹膜后、头、颈块,直径3~10cm多见,后腹膜巨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质软或稍硬.[1]

症状表现

脂肪肉瘤是第二位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男性稍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在40岁以上。此病除发生于腹腔及大腿软组织外,很少发生于它处,但也有报告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者。极少数病例是发生于原有的脂肪瘤基础上。

脂肪肉瘤通常发生于深部肌肉间软组织,表现为一大肿块,边缘不清。脂肪肉瘤可生长很大,硬固。除非晚期患者,一般皮肤很少受累。组织学上分化不好者有30%~40%发生转移,而分化好的则较少转移。虽然也可转移到肝、骨髓、中枢神经系统,但以肺为常见转移部位。

肿瘤多见于30~70岁患者,以50岁左右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四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好发,上肢、腹膜后、头、颈块,直径3~10cm多见,后腹膜巨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质软或稍硬。

病理改变

  • 肉眼所见:一般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确,切面一般呈黄色,灰白色,可呈分叶状,较大的可有出血、坏死。
  • 镜下所见:主要是见到脂肪母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及成熟的脂肪细胞等。这些肿瘤性细胞,由于分化阶段不同,细胞形态也不同,其共同的特点是,各种脂肪肉瘤细胞不论分化高低,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型。[2]

分类

根据细胞成分的不同,脂肪肉瘤又可分为:

高分化脂肪肉瘤,也称脂肪瘤样脂肪肉瘤;

  1. 粘液型脂肪肉瘤
  2. 圆细胞型脂肪肉瘤
  3. 多形型脂肪肉瘤
  4. 未分化型脂肪肉瘤

检查化验

体表肿物一般不需穿刺检查,在皮下相对较深的肿物,可能凭手可能触及不准 可以照B超,B超可以判它的位置、大小质地,是实质性的还是囊性的,如果照彩超可直接看到肿物的血液供应情况,血供丰富的,可能是恶性;长在浅表位置的痣或粉瘤不用做B超,脂肪瘤可以做B超检查。

血管瘤相对较难处理,一般不能轻易手术 瘤内可能有丰富的血管,有的血管瘤没有明确的包膜,有的根部伸进肌肉 手术前一定要判断它的范围,有必要做彩色B超或血管穿刺造影,彩超或血管造影可明确判断它的边界包膜是否完整,周围大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组织的关系。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肿瘤一般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再扩展至皮下组织,少数发生于皮下组织,从真皮中发生者罕见。可发生于原来没有成熟脂肪细胞组织存在的部位。根据组织瘤细胞类型,肿瘤可分为4型:分化良好型、黏液样型、圆形细胞型多形型脂肪肉瘤

  1. 分化良好型(well-differentiated type)此型较少见。皮损位于深部软组织,皮下组织相对少见,境界清楚。肿瘤几乎全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并由纤维组织分成大小不等的叶,酷似脂肪瘤。瘤细胞轻度多形,在某些纤维组织区可见空泡性细胞,胞核大而深染多形。如纤维组织增多,可称为硬化性脂肪肉瘤。细胞学研究,本型与12号染色体长臂有关。
  2. 黏液样型(myxoid type) 约占此瘤半数以上,多数患者发病年龄早。瘤组织内含有形态一致的黏液样基质及分支状毛细血管网,形成特征性腔隙,均匀、壁薄如“蛋壳状”,内含有大量小而圆的细胞及数目不定的成脂细胞。细胞学方面,本型存在t(12;16)(q13;P11)异位,引起翻译因子CHOP基因的变化。为低分化肿瘤,自皮下转移少见,但易复发。可向圆形细胞型转化。[3]
  3. 圆形细胞型(round cell type)此型少见,常由长期存在或复发性低分化黏液型脂肪瘤发展而来。瘤细胞主要为圆形细胞,呈片状或巢状排列,核分裂象多见。恶性度高。本型瘤细胞可出现S-100染色阳性。
  4. 多形型(pleomorphic type)是脂肪瘤中最少见的一型,出现晚。瘤细胞表现为多形性和不典型性,并见较多瘤巨细胞,核分裂象不多,出血和坏死明显。

鉴别诊断

最终要靠病理学的诊断,主要鉴别的肿瘤要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普通型和粘液型以及横纹肌肉瘤中的多形型鉴别。

并发症

本病为恶性肿瘤,并发症复杂多样,具体随肿瘤得位置而定,恶变质是最严重得并发症。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是脂肪肉瘤治疗中的第一选择。局部的广泛切除,是减少复发、转移的有效措施。因为脂肪肉瘤淋巴结转移罕见,引流区淋巴结清扫多无必要。

放射治疗的意义,有文献报道粘液型脂肪肉瘤放射治疗较敏感。但总体来讲放射治疗对脂肪肉瘤不是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多用于肿瘤边缘切除的病人,防止局部复发,对于局部能行根治性切除或广泛切除的病人,术后放疗意义不大。

化疗由于高分化脂肪肉瘤恶性度低,转移的可能性小,化疗意义不大。对于恶性度较高的类型为术后防止转移,可以行化疗。由于现在尚无对脂肪肉瘤特效的化疗药物,我们多采用联合化疗,常用的药物有阿霉素ADM、顺铂DDP、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对于发现临床转移以前的微小转移灶有治疗意义。

由于脂肪肉瘤的组织学型多,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自己的经验,高分化型及粘液型脂肪肉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多形型、圆细胞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20%~50%。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转移到肺。

脂肪肉瘤的饮食和注意事项

1、脂肪肉瘤的饮食注意事项:

  •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脂肪瘤患者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可刺激脂肪瘤或使原来的瘤体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 每日可喝的牛奶,但全脂奶粉乳酪等奶制品应尽量避免服用。
  • 食用油每日限用20g,品种:花生油菜子油豆油葵花子油色拉油调和油香油(芝麻油,避免食用:棕榈油、猪(牛羊)油、奶油、鸡(鸭)油和黄油。
  • 蔬菜和新鲜水果不需要加以限制。不可多吃加工的果汁和加糖果味的饮料。
  • 主食限于每日(肥胖者应酌情减少),并以、面、杂粮为宜,还可吃些豆类,应避免常吃油豆腐豆腐泡素什锦等。

脂肪肉瘤的其他注意事项

平时生活注意规律饮食、起居,多活动、多锻炼。

平时可服用一些藻酸双脂纳脂必妥月见草油丸绞股蓝总甙肌苷三磷酸腺苷等降脂、促进脂肪代谢的药物(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经常饮用山楂茶等,以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脂肪瘤中医怎么治疗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的部位。部分病例发生在四肢,主要在皮下等。

  1. 薏苡仁30克,玄参、浙贝母陈皮茯苓各15克,生牡蛎(先煎)、丹参各30克,制半夏桃仁红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3—5个月。
  2. 黄芪30克,人参当归各15克,茯苓白术远志各12克,乌药、香附木香贝母陈皮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功能:气虚型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3. 当归15克,陈皮、赤芍白芍各12克,乌药川芎香附青皮木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功能:气滞型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4. 二陈汤20克,党参10克,鲜姜半夏各5克、出云苓20克,以上药材洗净后,放入煎锅内加500毫升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取汁后加入姜汁10克后搅拌服用,每日1剂。
  5. 老陈皮5克,干炒子术8克、炒生芥子15克、干皂刺10克,以上中药洗干净后放到煎锅里煎煮25分钟,取汁放凉后,分成两份,每日1剂。

其它治疗方法

  1. 板兰根120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1剂,煎2次分眼。疗效:按本方f台疗多例,疗效显著,1例服药2.5个月治愈。
  2. 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疗效:青岛白求恩医院用此方治愈皮肤癌13例。

偏方

  • 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预后

黏液样型(myxoid type)为低分化肿瘤,自皮下转移少见,但易复发。可向圆形细胞型转化。圆形细胞型(round cell type) 恶性度高。

视频

大叔身怀62斤“怪胎” 原是脂肪肉瘤作怪

视频

脂肪肉瘤怎么形成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