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游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游记

全名:西游记

别名:西游释厄传

撰者:吴承恩

类型:小说

文字:中文

国家:明朝

成书年代:16世纪(明朝中叶)

章回:100

版本:

金陵世德堂本

西游真诠(清代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清代汪象旭)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记明朝吴承恩著。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的明朝中叶,故事取材于唐朝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的真实事件,借鉴了大量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加上作者的大胆创造和想象,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西游记》的故事曾多次被移植到后世的戏曲、电影、小说中,在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各类作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书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整整九九八十一难取经的故事。作者细腻而深刻地塑造了四个极其经典的形象:慈悲、宽厚但软弱、迂腐的师父唐僧;富有反叛精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自私狡猾、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沙僧……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走上了同一条取经路,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妖魔鬼怪、险恶绝境,他们既有矛盾,又有合作与情谊。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丰富的知识与惊人的想象力、非同一般的幽默感和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相信会令每位朋友都获益匪浅,从中取得人生路途中的“真经”。[1]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自称“射阳居士”,人称“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后随父母举家迁至淮安山阳。吴承恩自幼喜欢听父亲谈说史传,讲述民间神魔故事;也爱读野言稗史,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而且他勤奋好学,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还擅长绘画书法,爱好谱曲填词,对围棋也很精通,很小就因文才出众而闻名。但在青年时代他依旧热衷于搜集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神怪小说,再加上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性格,使得他的社会地位低下。吴承恩二十岁那年,与同乡中姓叶名淇的姑娘结婚,婚后生活和睦。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便与朋友结伴前往南京参加乡试,但由于他不同流合污,刚毅正直而名落孙山。后来他流落到南京,长期用自己写的一些小文章换取钱财维持家庭生计。晚年因生活窘迫不得已出任太湖边长兴县的县丞,由于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不久便愤而辞官回到家乡,终日过着贫穷困苦,放浪诗酒的生活。科场失意,生活艰辛,官场的腐败,尝尽苦辣的吴承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现实的黑暗,并促使他运用鬼怪小说的形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吴承恩从小就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兴趣越发浓厚,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步入中年的吴承恩已经广泛搜集了满胸满脑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他从中吸取创作养分,溶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将唐僧西游的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精髓、民间故事以及淮安地方的典故创作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因故停写了一段颇长的时间,直到晚年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才又开始继续《西游记》的创作。所以《西游记》从动笔到问世经历了七年。 [2]

故事来源

现在通行的《西游记》是根据宋、元以来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等,加以扩充、组织和再创作而写成。

玄奘本事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父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3],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佛经故事

某些人认为《西游记》有参考印度神话成分。陈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游记》有孙悟空入妖魔腹中,并威胁要吃掉对方的内脏的故事,在《中阿含经》亦有类似记载:“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犍连腹中。大目犍连知魔王在其腹中,即从定寤,语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4]但是,此说无法提供证据表明《西游记》作者知道这些印度故事,当时,这些印度故事在中国流传不广,这些佛经也并不广为人知,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先例(例如《搜神记》),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个别地方与《西游记》有点类似而已,并不能确证它们一定起源于印度,很可能只是巧合。

内容概括 

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讲述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师徒四人西去过程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主要人物介绍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诚实善良,一心向佛,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灵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字隐去了。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并取名金箍棒。此后,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五指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嫉恶如仇。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liè) . 猪悟能,孙悟空常称他“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天蓬元帅(戏嫦娥)——净坛使者】(36变)【九齿钉钯】憨厚淳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使用的兵器是月牙铲。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沙和尚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虽然个性不鲜明的他戏份不多,但他是《西游记》里不能缺少的人物。 

白龙马:任劳任怨。【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八部天龙马】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白龙马后在化龙池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十分生动。 

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只见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经路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玉皇大帝也叫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皇,简称玉皇大帝玉帝,自幼修行,经历了三千多年才成金仙,又经过一千五百五十五劫,每劫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享受到无极大道,成为掌管天、地、人三界的最高主宰,也被佛教、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由三十三座天宫、七十二重宝殿组成,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等神勇盖地;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而且有西天如来佛祖暗中保护。玉帝大慈大悲,也是普救众生的大救星。 

王母娘娘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是玉皇大帝的妻子。[5]

艺术特色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6]

后世影响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中有些没展开的情节,却在《封神演义》中展开且变化。《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以至于后来京剧中的猴戏也被人喜闻乐见。《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7]

世界观

三藏取经路线

部洲 地名 到达回数 途中遇到的妖魔
南赡部洲 唐国长安 第十二回
唐国法门寺 第十三回
唐国巩州城
唐国河州卫
唐国双叉岭 寅将军、山君、处士
两界山 第十四回 五行山心猿
西番哈咇国

蛇盘山鹰愁涧

第十五回 西海龙王三太子
西牛贺洲 观音禅院 第十六回 黑风山熊罴怪
乌斯藏国高老庄 第十八回 福陵山云栈洞猪刚鬣
浮屠山 第十九回
黄风岭 第二十回 黄风洞黄风怪
流沙河 第二十二回 卷帘大将沙悟净
万寿山五庄观 第二十四回
白虎岭 第二十七回 白骨夫人
黑松林 第二十八回 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
宝象国 第二十九回
平顶山 第三十二回 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压龙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
宝林寺 第三十六回
乌鸡国 第三十七回 狮猁王
枯松涧 第四十一回 火云洞圣婴大王
黑水河 第四十三回 泾河龙王第九子鼍龙
车迟国 第四十四回 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通天河 第四十七回 莲花池金鱼
金皘(鸊、兜)山 第五十回 金皘(鸊、兜)洞独角兕
子母河 第五十三回 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仙
西梁国 第五十四回 琵琶洞蝎子精
草舍 第五十八回 六耳猕猴
火焰山 第五十九回 翠云山铁扇仙
祭赛国 第六十二回 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九头虫
荆棘岭木仙庵 第六十四回 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
小雷音寺 第六十五回 黄眉大王
驼罗庄 第六十七回 红鳞大蟒
朱紫国 第六十八回 赛太岁
盘丝岭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蜘蛛精
黄花观 第七十三回 百眼魔君
狮驼国狮驼岭 第七十四回 狮驼洞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云程万里鹏
比丘国 第七十八回 白鹿、白面狐狸
镇海禅林寺 第八十回 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灭法国 第八十四回
隐雾山 第八十五回 折岳连环洞南山大王
天竺国凤仙郡 第八十七回
天竺国玉华县 第八十八回 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灵元圣
天竺国金平府 第九十一回 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俗称犀牛精)
天竺国百脚山布金禅寺 第九十三回
天竺国都 蟾宫玉兔
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 第九十六回
天竺国灵山雷音寺 第九十八回

艺术成就

结构特点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幻想丰富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神话文学、浪漫文学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持,幻想丰富,情节神奇莫测,紧张曲折,布局严谨,文境恣肆,创造出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成功塑造许多生动的神话人物形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天堂地狱道教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

诙谐讽刺

《西游记》善于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并揭露可笑可鄙的现象,诙谐幽默惹笑。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赋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实质,和现实生活现实思想的基础,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以及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圆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鲜明爱憎。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如来佛祖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语言生动

《西游记》用经过提炼加工的活口语写成,活泼生动,语言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善于运用对话形式,往往在对话中渗透人物的个性特征。书中夹杂不少诗词歌赋,而散文、韵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影响、地位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西游记被认为是隐喻很深的杂合道、佛的书籍。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红楼梦》出现后取代《金瓶梅》,《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为今日通行观点。法国当代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影视视频

西游记:孙悟空取回宝扇,牛魔还礼幻化八戒再次将宝扇骗回

西游记:悟空斗不过红孩儿还嘴硬,让菩萨好好上了一课!

参考文献

  1. [1]中国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2. [2]中国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一段写道:“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序。”胡适认为这段描述开启了后人写《西游记》的兴趣,夏志清亦同意此说。详见〈四游记考证〉、《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4. 《中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卷三十〈降魔经〉第十五
  5. [3]百度知道 西游记的资料 2018-04-15
  6. 吴圣昔.涉笔成趣 妙在自然——论《西游记》的诙谐性[J] 文学遗产 1987-06-05
  7. [4]《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网 200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