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叔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Infobox_Person
 
{{Infobox_Person
 
|name = 鄧叔群
 
|name = 鄧叔群
|image= [[File:鄧叔群.jpg|250px|居中|鄧叔群]]
+
|image= [[File:鄧叔群.jpg|200px|居中|鄧叔群]]
 
|box_width= 200px
 
|box_width= 200px
 
|occupation=  
 
|occupation=  
行 37: 行 37:
  
 
==生平==
 
==生平==
1923年清華學堂畢業,192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森林學碩士及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ref>[http://www.casad.ac.cn/2005-9/20059292210.htm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 鄧叔群]{{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同年回國。歷任[[岭南大学 (广州)|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2年起擔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真菌學]]研究。1937年起進行[[中國西南]]、[[中国西北地区|西北]]原始林區調查研究,1945年在[[上海]]設立森林生態研究室。1949年起歷任[[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教育長、副院長, 1955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ref name="華夏經緯">[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Id=487855 華夏經緯網站 華夏人物庫 鄧叔群]{{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
1923年清華學堂畢業,192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森林學碩士及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ref>[http://www.casad.ac.cn/2005-9/20059292210.htm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 鄧叔群]</ref>,同年回國。歷任[[岭南大学 (广州)|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2年起擔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真菌學]]研究。1937年起進行[[中國西南]]、[[中国西北地区|西北]]原始林區調查研究,1945年在[[上海]]設立森林生態研究室。1949年起歷任[[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教育長、副院長, 1955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ref name="華夏經緯">[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Id=487855 華夏經緯網站 華夏人物庫 鄧叔群]</ref>。
  
 
 文革中鄧叔群是科學界最早遭批判的,因其胞弟鄧拓是「三家村」反黨集團主帥。鄧叔群自然受株連,被扣上「三家村黑幫」、「三家村科學顧問」、「學閥」、「惡霸」、「流氓」、「反革命分子」等帽子,受盡摧殘凌辱。鄧的家庭和子女無一倖免,家破人亡。鄧叔群本人於1970年5月1日去世,去世時遺體上還留著大面積淤血的印跡。終年68歲。<ref>{{cite news|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11/n8690231.htm|title=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二)|author=張東園|publisher=大紀元|date=2017-01-11}}</ref>
 
 文革中鄧叔群是科學界最早遭批判的,因其胞弟鄧拓是「三家村」反黨集團主帥。鄧叔群自然受株連,被扣上「三家村黑幫」、「三家村科學顧問」、「學閥」、「惡霸」、「流氓」、「反革命分子」等帽子,受盡摧殘凌辱。鄧的家庭和子女無一倖免,家破人亡。鄧叔群本人於1970年5月1日去世,去世時遺體上還留著大面積淤血的印跡。終年68歲。<ref>{{cite news|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11/n8690231.htm|title=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二)|author=張東園|publisher=大紀元|date=2017-01-11}}</ref>
  
 
 他在真菌研究方面,曾發現4個新屬、120個新種;在森林研究方面,他制訂一套科學經營管理森林的制度,對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林業保護貢獻卓著<ref name="華夏經緯" />。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在真菌研究方面,曾發現4個新屬、120個新種;在森林研究方面,他制訂一套科學經營管理森林的制度,對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林業保護貢獻卓著<ref name="華夏經緯" />。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File:鄧叔群院士聘書.jpg|thumb|鄧叔群院士聘書]]
+
[[File:鄧叔群院士聘書.jpg|200px|thumb|鄧叔群院士聘書]]
  
  
行 55: 行 55: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福建籍科学院院士}}
+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於 2019年2月25日 (一) 19:38 的修訂

鄧叔群
鄧叔群
性別
出生 1902年12月12日
大清福建省閩縣
逝世 1970年5月1日(1970-05-01)(67歲)
國籍 中國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1日),字子牧[1],幼從外祖母嚴氏姓,名嚴農蓀福建閩縣人,中國微生物學家。

生平

1923年清華學堂畢業,192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森林學碩士及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2],同年回國。歷任嶺南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2年起擔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真菌學研究。1937年起進行中國西南西北原始林區調查研究,1945年在上海設立森林生態研究室。1949年起歷任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教育長、副院長, 1955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3]

文革中鄧叔群是科學界最早遭批判的,因其胞弟鄧拓是「三家村」反黨集團主帥。鄧叔群自然受株連,被扣上「三家村黑幫」、「三家村科學顧問」、「學閥」、「惡霸」、「流氓」、「反革命分子」等帽子,受盡摧殘凌辱。鄧的家庭和子女無一倖免,家破人亡。鄧叔群本人於1970年5月1日去世,去世時遺體上還留著大面積淤血的印跡。終年68歲。[4]

他在真菌研究方面,曾發現4個新屬、120個新種;在森林研究方面,他制訂一套科學經營管理森林的制度,對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林業保護貢獻卓著[3]。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鄧叔群院士聘書


著作

  • 《中國的真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