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新覺羅玄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聖祖仁皇帝,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鄭氏台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基本信息

本名 愛新覺羅·玄燁 別稱 汗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

所处时代
膝下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出生日期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親屬成員

長輩

  • 順治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
  • 順治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
  • 順治皇四子:和碩榮親王
  • 順治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
  • 順治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
  • 順治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
  • 順治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干
  • 順治皇長女
  • 順治皇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
  • 順治皇三女
  • 順治皇四女
  • 順治皇五女
  • 順治養女:和碩和順公主
  • 順治養女:和碩柔嘉公主
  • 順治養女:固倫端敏公主

后妃 皇后(4位)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貴妃(3位)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愨惠皇貴妃佟佳氏 貴妃(1位)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妃(11位) 順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妃陳氏、惠妃納喇氏、榮妃馬佳氏、平妃赫舍里氏、宜妃郭絡羅氏、宣妃博爾濟吉特氏、慧妃博爾濟吉特氏、成妃戴佳氏、定妃萬琉哈氏、良妃衛氏 嬪(10位) 熙嬪陳氏、僖嬪赫舍里氏、端嬪董氏、靜嬪石氏、安嬪李氏、敬嬪王佳氏、襄嬪高氏、穆嬪陳氏、通嬪納喇氏、謹嬪色赫圖氏 貴人(6位) 郭貴人、布貴人、陳貴人、納喇貴人(驍騎校昭格之女)、納喇貴人(那丹珠之女)、袁貴人、藍貴人、尹貴人、文貴人、新貴人 庶妃(4位) 庶妃鈕祜祿氏、庶妃張氏、庶妃王氏、庶妃劉氏[1]

子女:35子,20女(寫上宗譜的有24子11女) 註: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與雍正最為親密,去世後雍正又命復其名中胤字。

== 主要成就 ==
收复台湾,抵制沙俄侵略,蠲免赋税、发展经济,编修文化典籍

年號 康熙 廟號 聖祖 陵墓 清景陵 前任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後任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 在位時間 1661年—1722年

生平經歷

早期經歷 玄燁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玄燁即位時只有6歲(虛歲8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玄燁8歲喪父(存疑),10歲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未得一日承歡」。

統一台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台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 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為政舉措

康熙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了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說「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 。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文化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外交

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裡了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 ,頒布了《展海令》 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開明的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同年,日本政府則頒布《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國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儘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史書評價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2] ,[3] ,

參考資料

相關電視劇精彩片段

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