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島德國建築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島德國建築群,主要分布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1897年德國政府藉口曹州教案派兵強占膠州灣後,在青島市南區太平路(德國人當時稱威廉街)周邊、八大關等處留下德國人建的西式建築群。在這些建築中所包含的德國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義等建築風格,體現了歐洲近現代建築藝術美學傾向,體現了文藝復興到近現代所表現的積極的人文主義思想。

德國建築主要分布在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等十處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廣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現在基本保持着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的建築格局和原有的歷史風貌。這些街道兩側的德國建築,其平面布局、立面設計呈現出明顯的德意志民族風格特徵。

建築本身多為磚木結構,所用石料為采自嶗山的花崗岩,鋼材則由德國本土運來[1]。大型建築多配以花崗石嵌角或採用厚重的蘑菇石作牆裙。建築風格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屋頂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於屋面並常採用折坡形式,高聳的山牆既打破屋檐單調的水平線,又起到構圖中心和視角焦點的作用,山牆上經常配以仿木結構的歐洲中世紀田園建築設計手法,門窗邊習慣加上精美的裝飾線條。青島德國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1897年德占青島後,為加強德國殖民統治和對我國的經濟掠奪,在青島興建了較為完整的德意志帝國殖民統治體系建築[2],這些建築對體現青島城市風貌特色起着主導作用。青島近代史上先後歷經德國日本美國三代帝國主義統治,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歐式建築特別是德國建築為主要特色的青島城市近現代建築藝術文化景觀。在這些建築中所包含的德國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義等建築風格,體現了歐洲近現代建築藝術美學傾向,體現了文藝復興到近現代所表現的積極的人文主義思想。

建築特點

根據建築的使用性質,門窗套的頂部又不斷處理為卷拱型的格調形式。建築外牆多採用水泥為材料,並伴以凹凸花紋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牆色彩多以米黃色為主。建築多以獨立的布局出現。這些設計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後的綠樹映襯,更加上建築物處在青島這片碧海丘陵之間,所以形成了後人經常談及的「紅瓦、黃牆、綠樹、碧海、藍天」為青島城市特有風貌之說[3]

1913年《香港每日新聞》對青島的報道體現了青島德國建築的特點:「從海上眺望青島城,只見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風光之中。其建築整齊美觀,重重紅色屋頂躍動於層層翠綠之中,令人心曠神怡。這景色簡直像是德國的一個小小剪影,這剪影在移植過程中變得愈加完美。」

建築類型

青島德國建築按其類型、使用性質可分為行政性建築、軍事類建築、公共設施類建築、經濟和文化類建築、商業娛樂性建築等。

①、行政性建築

多選擇於市區的中心部位,體現殖民統治的控制作用。其中的代表性建築有青島德國警察署舊址膠澳帝國法院舊址青島德國監獄舊址等。

②、軍事類建築

為加強軍事防禦,德國人在青島加強了軍事設施的建設。其主要建築、構築物有:俾斯麥兵營伊爾蒂斯兵營青島山炮台游內山燈塔小青島燈塔等。

在德國人修建的軍事設施中,俾斯麥兵營、青島山炮台等較為典型。俾斯麥兵營選址於原清兵嵩武中營址,即今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處。兵營由四座營房和一座禮堂組成,可容納一整師的官兵。兵營建築分前後兩排,與禮堂建築共同圍合成一矩形廣場。兵營建築採用工字型平面布局形式,結構為磚混式,採用花崗岩嵌角合置於基座的處理手法,使之與磚砌牆身相結合,形成凝重典雅的建築立面形式,同時含有濃重的歐洲中世紀街市建築的裝飾格調,建築風格具有「巴洛克」式風格。而禮堂建築則有濃重的「高直」式風格。整組建築在設計藝術和施工技術方面都有較高的質量水準,是德國建築在青島的典型作品之一。

③、公共設施類建築

這些建築是德國為占領青島而投資興建的主要服務性建設內容。建築風格和建造形式依然採用德國國內建築的格調和設計思路,因而體現着濃重的歐洲文化情調。主要建築有觀象台辦公樓膠海關德國野戰醫院青島火車站等。

觀象台辦公樓位於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1910年6月11日始建,1912年1月9日建成。此樓建於海拔高度780米的觀象山頂。整幢大樓以花崗岩剁斧石砌外牆,德國古堡式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牛舌瓦屋面。另有花崗岩砌塔樓,呈凹形城堞式,高度為21.6米[4]。整座建築構圖嚴謹,特色鮮明,是德占青島時期的重要功能性建築之一。

④、經濟和文化類建築

這類建築多建於德占初期,通常占據了市區臨海或接近市中心的位置。建築物本身,從風格到形式都較好的反映了功能特性,是德占時期青島建築的主流。其代表性建築有德華銀行山東路礦公司基督教堂德華高等學堂等。

基督教堂位於市南區江蘇路15號,建於1908年~1910年。德國建築師羅克格設計,1908年動工,1910年建成。為磚石結構德國古堡式建築,建築面積1167.18平方米。由鐘樓和教堂兩部分組成,鐘樓立面有大塊蘑菇石砌牆體,上有半圓拱形花崗岩窗框,陡斜的紅瓦屋頂和綠色尖頂鐘樓。鐘樓高39.16米,上有巨型鐘錶。教堂內可容數百人活動,18米高的大廳兩側分上下兩層,內部裝飾精美典雅。是德占時期德建築精品。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5月1日,修復後對外開放。

德華銀行舊址位於市南區廣西路14號,建於1899年~1901年。初為德華銀行營業部,德國建築師錫樂巴魏爾勒設計。採用19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德國三段式建築,磚木結構。占地8306.71平方米,建築面積562平方米。地上二層並設有半地下室,屋頂為青黑色、留有很小圓形老虎窗的蒙莎頂。西面和南面設兩層通風的券柱式外廊(後改造封閉),高約4米。外牆為多孔式沙漿抹面,建築四角鑲有隅石。整個建築比例和尺度和諧嚴謹。

⑤、商業娛樂性建築

這些建築主要集中在廣西路、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一帶,一般都採用歐洲中世紀臨街店鋪設計形式,裝飾手法較為豐富。主要建築有:青島國際俱樂部醫藥商店海濱旅館水師飯店等。

海濱旅館建成於1904年。十九世紀德式公共酒店建築[5]。建築面積4940.55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鋼筋水泥結構。共有大小房間30餘間。花崗岩砌基,清水牆面勾縫清晰,敞廊露柱,造型獨特。室內木板地,木樓梯,半圓形大門,門上刻花,房間高大寬敞,採光通風極佳。該建築屬歐洲中世紀「田園式」公共建築格調,是青島海濱較為突出的一座建築精品。

視頻

青島德國建築群 相關視頻

青島歷史文化的積澱——德國建築群
我的青島我的城:海濱旅館舊址
青島德國監獄博物館
小青島燈塔,千帆來萬國,萬里一燈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