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物分類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4月29日 (一) 16:41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前往: 導覽搜尋
生物分類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生物分類學(biotaxonomy)通常直接稱分類學(taxonomy;taxonomie;taxonomía),是一門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

又如引起瘋牛病阮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轉錄轉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這種分類應該反映不同生物體間的進化樹關係。分類學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而系統學試圖尋找生物之間的關係。占主導地位的分類法是林奈氏分類系統(Linnaean),它包括一個屬名和種加詞[1]

原核生物:是一些由無細胞核的細胞組成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低等生物。主要包括細菌、支原體和植物中的藍藻門。一般沒有細胞內膜,沒有染色體和細胞核膜。 一般以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和現存的古細菌相似。

生物命名規範

關於如何為生物命名的原則有很多國際協議,例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BN)、《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ZN)以及《國際細菌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簡稱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規(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試圖在三個領域標淮化命名,但現在還沒有被正式採納。《國際病毒命名和分類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簡稱ICVCN)是不屬於生物命名法規的。

生物分界

傳統上,生物分為五界,由Sahn等於1949年提出:

Copeland提出過四界說:

也有人使用三域說。這種分類方法反映了細胞是否有以及細胞膜細胞壁的差異。

另有一些不屬於上述所有分類的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生命形式,即只能寄生於細胞內的病毒,而它們在細胞外並不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形式。

分類表

生物分類總表

這個列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類爲基礎。

生物詳細分類表

古菌域

包含嗜鹽菌、一些超嗜熱菌嗜酸菌等。

細菌域

包含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等。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包含綠藻輪藻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等。

真菌/後生動物組

真菌/後生動物組除動物界和真菌外,還包含領鞭毛蟲魚醉菌等。

動物界

即「後生動物」組。

真菌界

包括子囊菌擔子菌接合菌壺菌聚合菌微孢子蟲

其餘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除動物植物真菌三界之外統稱原生生物,爲併系群

註:以上真核生物列表不完全,尚包括有其他一些未歸類原生生物[4]

參見

參考文獻

  1. 生物分類學 .動物世界[引用日期2013-07-21]
  2. 干建平. 生物分類學流派及其評介[J].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1997(4):84-88.
  3. 生物分類學(完整版)_螞蟻文庫 2018年6月11日
  4. 吳忠觀. 人口科學辭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