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岱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Vcr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岱庙</big> '''
 +
|-
 +
| [[File:岱庙.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4/6d7613cad75f47c083bbd5aa25f4e59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9839393_9996845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中文名称''' : 岱庙
 +
 +
'''外文名称''' : DaiTemple
 +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
 +
 +
'''著名景点''' : 遥参亭、天贶殿、鼓楼等<br>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属国家中国文物级别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行 5: 行 27: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wwbhdw/txt/2006-11/08/content_7334515_4.htm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单(第三批)],中国网 2006-11-8</ref>。
 
 
中文名称岱庙
 
外文名称DaiTemple
 
地理位置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
 
开放时间7:50-17:30
 
门票价格30.00元
 
  著名景点遥参亭、天贶殿、鼓楼等所属国家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3-4小时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行 24: 行 35: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 李仲璇]] 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行 42: 行 53: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1953年,整修岱庙天贶殿、东御座等主要建筑8处。
+
1953年,整修岱庙天贶殿、东御座等主要建筑8处<ref>[http://www.mafengwo.cn/i/5375650.html 岱庙【山东省泰安市】(2014.3)],马蜂窝,  2016-1-23</ref>
  
 
1957年,翻修岱庙后寝宫、东灵侯殿、太尉殿、配天门等;汉柏院新建假山,并将石碑镶嵌在该院东墙。
 
1957年,翻修岱庙后寝宫、东灵侯殿、太尉殿、配天门等;汉柏院新建假山,并将石碑镶嵌在该院东墙。
行 66: 行 77: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LeoKdSZoUyAPO8D4DA579SdQRoztLvNXH18LUnkZzErUUkwLAhxrG_3GstTjkCGz90mgQfE0xrA. 登泰山 访岱庙 海内外记者走进泰安感受泰山文化],山东新闻网,  2018-8-23</ref> 。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 重檐庑殿顶]] ,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行 78: 行 89:
 
===岱庙坊===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ref>[http://www.cncn.net/blog/852546 岱庙坊],欣旅通,  2019-10-14</ref>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 宝瓶]] ,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 铺首衔环]] 、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 九州]] 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
+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舒同]]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等。  
+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舒同]]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ref>[http://www.1545ts.cn/contents/1221/309571.html 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宣和碑)],泰山网</ref> 、《[[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
行 94: 行 105:
 
===汉柏院===
 
===汉柏院===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 汉柏诗碣]] 》。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 四思篇]] 》、[[曹植]]《[[ 飞龙篇]] 》、[[陆机]]《[[ 泰山吟]] 》、[[米芾]]《[[ 第一山]] 》、[[乾隆]]帝《[[ 登岱诗]] 》。  
  
 
===东御座===
 
===东御座===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 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 》,西有驰名中外的《[[ 泰山秦刻石]] 》残字碑。  
  
 
===天贶殿===
 
===天贶殿===
行 104: 行 115: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乾隆皇帝]]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乾隆皇帝]]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 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 》、《[[ 汉衡方碑]] 》、《[[ 汉张迁碑]] 》、《[[ 晋孙夫人碑]] 》、《[[ 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 》、《[[ 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 》、《[[ 唐鸳鸯碑]] 》、《[[ 唐经幢]] 》、《[[ 宋升元观敕牒碑]] 》、《[[ 金泺庄创佛堂之记]] 》、《[[ 金重修天封寺碑]] 》、《[[ 五岳真形图碑]] 》、《[[ 登岱八首]] 》、《[[太极图]]》、《[[ 谷山寺敕牒碑]] 》、《[[ 颂岱诗]] 》、《[[ 乾隆御制诗]] 》、《[[ 望岳诗]] 》、《[[ 筑桥碑记]] 》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 宋封祀坛颂碑]] 》、《[[ 金重修东岳庙碑]] 》、清乾隆皇帝御制《[[ 重修岱庙碑记]] 》;西有《[[ 大宋天贶殿碑铭]] 》、明太祖御制《[[ 封东岳泰山之神碑]] 》;中立《[[ 大观圣作之碑]] 》、清康熙年间《[[ 重修岱庙记]] 》等。  
  
 
===铜亭铁塔===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  
+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 泰山秦刻石]] 》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  
  
 
===岱庙碑林===
 
===岱庙碑林===
行 116: 行 127: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
+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 祥符碑]] 》,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
 《[[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 》又称《[[ 宣和碑]] 》,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 )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  
+
 秦《[[ 泰山刻石]] 》也称《[[ 李斯篆碑]] 》,此碑立于[[ 秦始皇]] 二十八年(前219 )。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是役岱庙壁画被“炮毁数处”。此后,在岱庙唐槐院驻军、饲马,唐槐被摧残迨枯。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锽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  
+
[[ 民国]] 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是役岱庙壁画被“炮毁数处”。此后,在岱庙唐槐院驻军、饲马,唐槐被摧残迨枯。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锽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自清末至1948处泰安解放前夕,岱庙建筑、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对岱庙进行修葺,先后换顶、勾抹、翻修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三灵侯殿及太尉殿、东西二神门等;对李斯小篆碑、唐槐、汉柏等增设护栏;将历代珍贵碑刻移至一处排列存放,加以保护。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自清末至1948处泰安解放前夕,岱庙建筑、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对岱庙进行修葺,先后换顶、勾抹、翻修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三灵侯殿及太尉殿、东西二神门等;对李斯小篆碑、唐槐、汉柏等增设护栏;将历代珍贵碑刻移至一处排列存放,加以保护。
行 144: 行 155:
 
 岱庙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更为珍贵的是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更为珍贵的是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 四愁诗]] 》、曹植的《[[ 飞友篇]] 》,有后人篆书陆机的《[[ 泰山吟]] 》、[[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 汉柏图赞]] 》、[[ 乾隆]] 皇帝御制的《[[ 汉柏图]] 》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 主要活动==
+
== 视频==
 
 
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八月,晋高祖诏差官祭告泰山等五岳,令州官对各岳庙“量事修崇”,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十一月,封“东岳夫人”为“淑明后”。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二月,世祖诏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并遣官致祭。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高宗奉母孝宪太后东巡,驻跸泰安,祭岱庙。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高宗南巡回銮至泰安,谒岱庙。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高宗奉母南巡,回銮幸泰安,祀岱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高宗奉母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元君。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谒岱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高宗南巡至泰安,诣岱庙行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15]
 
 
 
==文化传说==
 
 
 
===大帝称号===
 
 
 
泰山古有“神州”之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州神全”。在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上,刻划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分给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公元1370年,在岱庙立碑正名,去掉了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封号虽然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
 
 
 
===地域特性===
 
 
 
学者[[王克煜]]认为,东岳庙主要有三大地域特性,一是东岳庙在地域上的传播首先起源于今山东,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此后庙祀渐及北方各州县,唐代的[[河南]]、[[河北]]、[[河东]]等道——即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较早建置东岳庙的地区。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传统地区。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
 
 
 
二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与北方兴建东岳庙同时,南方一些都会开始建起此类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迟晚唐王经出现,此外江南、闽中的部分东岳庙,也于唐五代时肇建。但东岳庙在南方的普遍兴盛,则托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将东岳崇祀大力在江南地区推广,更使南方一跃成为泰山信仰的重镇。
 
 
 
三是中国的边疆地区,宋元以后,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东岳庙祀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汉南蒙古,明立国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地先后纳入其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官方祭祀体系在上述地区推行。明清之际,南明郑成功部收复台湾,建东岳庙于台南,将庙祀远播至台湾。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于边陲,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地域。
 
 
 
==建筑价值==
 
 
 
1984年,正阳门的考古发掘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岱庙路面的[[历史]]延续性。通过打探沟,根据其土质土色不同,将现有正阳门地面以下从上到下划定为五个大地层,第一层为现代水泥路面,厚10厘米;第二层厚28厘米左右,土色灰黄,表面有3厘米左右厚的红烧土,下面含大量红烧土块、石灰及明清时期的黄、绿琉璃瓦等建筑垃圾;第三层厚8厘米左右,黄色土,表面也有一层薄薄的红烧土;第四层,厚35厘米左右,为黄色夯土,夯筑十分坚硬,每夯层厚10厘米左右,夯窝直径5厘米左右。夯土内夹杂极少的宋元时期的黑、白、青色瓷片;第五层,距地表75厘米,总厚度为135厘米,系一层青石板路面,石板厚16-24厘米,石板下位一层夯土、一层碎砖的地基,夯土与碎砖各铺五层,其下为生土层。根据地层的叠压关系来看,总共发现四层门道地面,最下层的青石板路面则是宋代初建的正阳门路面,其上各层是金大定十八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清康熙六年被火灾、地震所毁后的重修路面,与岱庙古代维修史相吻合。
 
 
 
岱庙汉代菱形纹子母扣砖。是1985年在仁安门安装避雷设施开挖地下槽沟时,距地表1.5米处发现的,砖长33厘米,宽11.5厘米,厚5厘米,砖面略有弧背弓出,砖面饰绳纹,其背素面,砖一侧周饰方栏,栏内饰菱形纹,砖两端中心部位施一凸一凹子母扣。
 
 
 
岱庙宋代“官”字铭文砖。2002年4月,在清理岱庙西城墙遗址时,于西华门北侧城墙背里砖中,发现带有“官”字款的铭文砖16块,其中完整者7块。砖长40-41厘米,宽19-19.5厘米,厚6-6.5厘米。铭文分阴文和阳文两种,均为模印,时代为北宋。
 
 
 
岱庙明代铺地砖。发现两处:一是在东神门前距地表60厘米处发现,砖长34厘米,宽17厘米,一是在建造雨花道院碑廊时,距地表55厘米处发现,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
 
 
 
岱庙清代铺地砖。在铺设天贶殿西侧南北向路面时,距地表9厘米处发现旧路面,中间为青砖,两侧为鹅卵石,砖长为31厘米,宽为14厘米,厚为6.5厘米。
 
 
 
==壁画轶事==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官,不想这下却惹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八十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上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遇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
 
 
 
“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对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
 
 
 
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画,如果画不好,皇帝老子怪罪下来就要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了,谁还能安心下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帝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旅游贴士==
 
 
 
===门票===
 
  
  门票价格:30元/ 人。
+
===<center> 岱庙 相关视频</center>===
  
 岱庙 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周二下午对泰安市中小学团队免费开放。[18]
+
<center> 中国宫殿与传说之 023 岱庙 天贶殿 </center>
  
===交通===
+
<center>{{#iDisplay:w0183cuycqh|560|390|qq}}</center>
  
  乘坐公交到达线路:3路、4路、6路、15路、24路、33路、36路、39路、45路至 岱庙 车即可。[18]
+
<center> 这里是 岱庙 ,位于泰山脚 </center>
  
===庙会===
+
<center>{{#iDisplay:p0530fl1cve|560|390|qq}}</center>
  
岱庙 每年大 初一至初三会举行庙会活动。
+
<center>泰安 岱庙 里有一座明万历 的铁塔,上面7层消失的原因</center>
  
===开放时间===
+
<center>{{#iDisplay:d092449s5e1|560|390|qq}}</center>
  
03月01日至04月30日7:50-17:30;
+
<center> 岱庙碑林——泰山之旅(二) </center>
  
05月01日至08月30日7:50-18:00;
+
<center>{{#iDisplay:k0750vs8yll|560|390|qq}}</center>
  
09月01日至10月31日7:50-17:30;
+
==参考文献==
  
11月01日至02月28日7:50-17:00。
+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於 2020年7月14日 (二) 20:44 的最新修訂

岱廟

中文名稱 : 岱廟

外文名稱 : DaiTemple

地理位置 :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嶽大街

著名景點 : 遙參亭、天貺殿、鼓樓等

                  所屬國家中國文物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岱廟位於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東嶽廟、泰岳廟、岱嶽廟,俗稱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裡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虬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裡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裡,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貺殿,為東嶽大帝的神宮。廟內存有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岱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岱廟創建於漢代,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年~前87年),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後世習稱東嶽廟,即今岱廟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於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

後趙建武十三年(347年),後趙永貴侯張余向泰山廟獻金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於廟中神器庫。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嶽祠,並「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為岳廟設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兗州,遂次岱嶽祭天「飾神廟展宮懸於庭」。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詔保護泰山等神造像,稱:「五嶽四鎮,節宣雲雨,利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岳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東嶽泰山祭於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武周時期(690年~705年),武則天命將岱嶽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於今址。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日本、新羅、大食等數十國皆遣使從封。禮成後詔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命拓修泰山廟。開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進封王號後,其信仰較前更盛。天寶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議郎、行掖令孫惠仙諸人修整岱嶽廟告成,立題名碑柱於廟庭。唐時,於岱嶽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為唐植。唐代(618年~907年),隨着泰山神影響的增大,各地漸有行祠(於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廟宇)之建,元和之前,兗州、魚台等縣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關內、河東各道亦多建有東嶽廟宇。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瀆祠廟,此為東嶽廟入宋後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創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為「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詔翰林學士晁迥撰《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銘》,記加封泰山神帝號之事,立石於岳廟。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後,屢降詔命,增葺岳廟,至是竣工,稱「凡為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詔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同期,民間報賽活動的頻繁舉行,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嶽廟會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嶽廟發生火災,惟存門牆,堂室蕩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軍事徐偉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岳廟因遭戰火,殿宇盡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 

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瀆諸廟多毀於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分別修復。張志敬委泰山道士張志純提舉東嶽廟事務。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嶽廟,構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頒旨,宣諭保護東嶽廟產。元末,戰事頻繁,東嶽廟被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瀆之靈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立碑岳廟詔告天下。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詔修泰安州東嶽廟。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泰安東嶽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遙參亭原為岱廟之第一門,明代奉祀元君像於其中,遂與岱廟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後朝議重修,聚材鳩工,歷時十餘年始開工重建。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嶽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牆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在東寧省城(今台灣台南)創建東嶽廟,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傳入台灣。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東嶽廟竣工。此前東嶽廟建築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毀,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委張所存督工營繕,全部工程歷時十年。殿宇門牆皆予重修,並於正陽門前創建岱廟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廟施工期間,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等人應召在峻極殿(即今岱廟大殿)繪製《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壁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於岱廟建御墨亭,以庋聖祖登岱手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後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餘首。 

1949年7月,開始修復岱廟。

1953年,整修岱廟天貺殿、東御座等主要建築8處[2]

1957年,翻修岱廟後寢宮、東靈侯殿、太尉殿、配天門等;漢柏院新建假山,並將石碑鑲嵌在該院東牆。

1984年5月1日泰山岱廟天貺殿東嶽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毀於文革。同年,復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厚載門建築面積165平方米。厚載門兩側恢復城牆96.5米,並新建仿古建築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續建廊房15間。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館成立,館址設在岱廟。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清單。

2004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至此岱廟城牆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鐘樓和西神門之間,復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行改造工程。

2007年,建立了岱廟網站,涵蓋了岱廟景區建設和博物館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進行厚載門生態停車場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設工程、三靈侯、太尉殿兩個殿的彩畫和塑像。

2008年,完成了委重點項目漢柏亭和東御座過廊的維修,通過了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覆核。

2009年,泰山東嶽廟會在岱廟隆重舉行。舉辦「天貺殿、碧霞祠千年慶典」大型活動。進行東花園涼棚搶救性翻修、東御座垂花門及兩座儀門翻修工程。 

建築布局

岱廟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圍環繞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總體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準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岱廟以其內部建築排列布局來展示儒家禮制觀念,整個建築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的橫向擴展[3]。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東西環廊聯繫,構成岱廟的中心封閉院落。其主體建築——天貺殿位於高大的雙層品級台上,東環廊的中間為鼓樓,西環廊的中間為鐘樓。天貺殿建在中軸線偏後點,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後寢宮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低一個等級;配天門、仁安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為門的形式,又低一個等級。

主要景點

遙參亭

遙參亭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裡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 

岱廟坊

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是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寬9.8米,深3米,總體略呈方形造型端正,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4]

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着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着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着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

正陽門

正陽門位於岱廟坊後,正陽門始建於宋,毀於二十世紀中葉。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正陽門有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製饅釘,有鋪首,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廟牆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門樓、角樓均於民國年間毀壞。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高聳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斗拱,飛檐凌雲。

正陽門內迎面是配天門,穿堂式,築於石砌高台上。門上懸當代書法家舒舒同同書額。門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毀,今為大汶口文化展室。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侯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西為太尉殿,祀唐武宗時中書郎杜。兩配殿神像毀於1928年。門兩側有碑碣21塊。東側有《宣和重修泰岳廟碑[5]、《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銘》等;西側有《大宋封東嶽天齊仁聖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於岱廟西,與東側的漢柏院相對。原有延禧殿,舊稱延禧殿院,清末時殿廢,因院內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稱「唐槐抱子」。樹下有明萬曆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西樹立有清乾隆帝親筆題刻:「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乾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院內遍植槐樹,春夏之際,滿院飄香。百碑牆、古槐蔭山、槐香池,再加上點綴其間的盆景,別有一番情境。

漢柏院

漢柏院位於廟東南隅,院內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上聳,蒼勁蔥鬱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院內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亭台及東牆內嵌70餘塊。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陸機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

東御座

東御座位於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院內殿宇毗連,步廊環圍,1985年闢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製《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

天貺殿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天貺殿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內供奉泰山神即東嶽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

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東、西、北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泰山神啟蹕迴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泰山之神出巡的盛況。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迴鑾。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大殿重台寬廣,雕欄環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有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殿兩側原有環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連接,內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有鼓乾隆皇帝樓,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於清末。1982年後,陸續重建環廊與鐘樓。今東廊內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嶽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製詩》、《望岳詩》、《築橋碑記》等名碑19塊。西廊內陳列漢畫像石48塊。殿前院,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嶽廟碑》、清乾隆皇帝御製《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製《封東嶽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觀聖作之碑》、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銅亭鐵塔

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東為銅亭,西為鐵塔。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鑄。亭為銅質,施以鎏金,亭長4.4米,寬3.4米,內祀元君銅像。璀璨耀目,端莊渾重,該亭以仿木結構形式裝配而成,為重檐歇山式,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冶鑄工藝。20世紀70年代遷入岱廟。泰山人文景觀之二絕--秦刻石,也稱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詔書,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體書刻製成的。小篆字體筆畫簡易而形體整齊秀美,較繁贅的大篆更為人們所喜愛。《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頂,後漸磨損。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廟,曾被盜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個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為稀世瑰寶。西側的鐵塔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型質樸雄偉,原有13級,立於泰城天書觀,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現僅存3級,高約4米,1973年移此。

岱廟碑林

岱廟因歷史久遠,藏碑頗為豐富。現存歷代碑刻300餘通,林立而群,形制各異。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體現漢代隸書風格的「張遷碑」、「衡方碑」;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製碑等。以時代而論,自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等,至現代名人題刻,時間跨度達二千餘年。就碑之來源,一是岱廟原有的,二是由廟外遷入的。從碑的內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故有岱廟碑林之稱。

宋《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又名《祥符碑》,立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寬2.15米,碑陽刻文34行,滿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學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詔、朝散大夫尹熙古篆書碑額並書寫碑文。該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將泰山神由「王」晉封為「帝」之後所立。碑文敘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斷為泰山神追加封號的經過,以及真宗封泰山、謝天書後的重大變化。

宣和重修泰岳廟記》又稱《宣和碑》,立於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寬2.1米,龜趺螭首。龜座高1.85米,寬3米,長5米,重4萬餘斤,為岱廟諸碑之冠。碑陽刻文26行,滿行74字。額陰刻「宣和重修泰岳廟記」2行8字。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文,張漴書並篆額。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費巨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敘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年)二十一年問陸續重修岱廟的情況。

秦《泰山刻石》也稱《李斯篆碑》,此碑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據《史記》載,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為韻,12韻,144個字。

文物保護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戰」岱廟成為兵營。是役岱廟壁畫被「炮毀數處」。此後,在岱廟唐槐院駐軍、飼馬,唐槐被摧殘迨枯。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縣縣長周百鍠和趙正印報請山東省政府批准,維修、保護天貺殿壁畫,並在壁畫之下設鐵質護欄。

1949年7月,開始修復岱廟。自清末至1948處泰安解放前夕,岱廟建築、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斷垣殘壁,破敗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後多次撥款對岱廟進行修葺,先後換頂、勾抹、翻修天貺殿、配天門、仁安門、三靈侯殿及太尉殿、東西二神門等;對李斯小篆碑、唐槐、漢柏等增設護欄;將歷代珍貴碑刻移至一處排列存放,加以保護。

1955年,泰山整修委員會成立,對岱廟等泰山古建築整修,次年4月竣工。

1983年,整修岱廟遙參亭,翻修大門、配房等12間。在岱廟重立「禁止捨身碑」、「五三慘案紀念碑」。投資15萬元彩畫裝點東西碑廊並安裝門窗,將漢「張遷碑」、「衡方碑」等19通著名碑碣放置東廊房。漢畫像石40餘塊置於西廊房。對院內部分古樹名木增設石護欄,並補植部分松柏銀杏。11月8日開始在西院建民族風格的四合院式的兩層樓房(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作為文物庫房,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共投資30萬元,此工程為國家計委批准建設。同年,在岱廟景點新添部分石匾聯。

1988年1月,岱廟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對岱廟坊實施結構加固復原及表面化學保護工程。

2004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至此岱廟城牆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鐘樓和西神門之間,復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行改造工程。

文物遺存

岱廟保存了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更為珍貴的是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餘塊。其中有後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後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製的《漢柏圖》和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後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後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視頻

岱廟 相關視頻

中國宮殿與傳說之 023 岱廟天貺殿
這裡是岱廟,位於泰山腳下
泰安岱廟裡有一座明萬曆年的鐵塔,上面7層消失的原因
岱廟碑林——泰山之旅(二)

參考文獻